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研究性学习已展现出它蓬勃的生命力,赢得了很多人的喝彩,但是研究性学习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规律,还有待我们教师的进一步探索。下面我就研究性学习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推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所謂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由于应试风气的盛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状况。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教师分析得太多,而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指导太少;三是学生做作业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而且传统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相对比较封闭,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较少联系,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推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国家教育部最近新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自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这里提出的学习方式,正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探究性。熟悉研究性学习的人都知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定题、自主探究的过程。上海的一位专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这个过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如果把学习比作摘苹果,传统的学习方式关注的是苹果是否摘到,对怎么摘到的并不重视;研究性关注的不仅是苹果是否摘到,更关注的是摘苹果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对怎样摘到苹果有切实的体验。换言之,研究性学习不是不重视结果,而是更强调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2.实践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语文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实践性的关键体面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为了这一目的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3.人文性。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的人文性是指向社会生活的。它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精神,真实感情、真实愿望,是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服务的,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利用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尽可能主动地寻找资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丰富资源。
1.要利用好学校资源。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做得很好,因此当很多同学在一起取长补短,合作开展研究,他们彼此就构成了对方的资源。
2.要不断开拓社会资源。现代社会中影视、新闻报刊等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对于影响范围大、意义深刻的事件,很多专业报刊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报道。这有助于学生们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电视的普及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文化的脉动和变迁。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指导
1.注重学前合理组织。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上,教师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比较容易实现,而且优点十分突出,前后四人一组,既有助于明确责任、方便讨论、团结合作,又有利于取长补短。当然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选择小组的同时,还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性格和知识能力的互补。
2.注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由于长期以来,在接受性学习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被动和保守,表现为不愿发言不愿主动思考,缺乏质疑能力。学生第一次面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知从哪里着手,这时,教师给予及时而恰到好处的指导。在选题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并预留多种选择余地,在这个大的范围内,师生可初步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已有的资料,并提出各自所要研究的专题。引导学生选题的研究对象不宜过大,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一原则。
3.注重兴趣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要想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必须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确立课题时必须把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即使选题不合适,教师在指导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帮助学生解决。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布置
语文作业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功能,但“语文课内所学的,只是沧海一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的课外作业,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那么,充其量只是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因此有必要对传统作业进行研究式的改造。所布置的作业最好能成为学生自愿完成的行为,能给学生留下自由翱翔的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得到多方面训练,等等。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再大,也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也有局限性。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接受性学习,只有把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推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所謂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由于应试风气的盛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状况。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教师分析得太多,而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指导太少;三是学生做作业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而且传统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相对比较封闭,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较少联系,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推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国家教育部最近新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自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这里提出的学习方式,正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探究性。熟悉研究性学习的人都知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定题、自主探究的过程。上海的一位专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这个过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如果把学习比作摘苹果,传统的学习方式关注的是苹果是否摘到,对怎么摘到的并不重视;研究性关注的不仅是苹果是否摘到,更关注的是摘苹果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对怎样摘到苹果有切实的体验。换言之,研究性学习不是不重视结果,而是更强调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2.实践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语文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实践性的关键体面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为了这一目的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3.人文性。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的人文性是指向社会生活的。它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精神,真实感情、真实愿望,是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服务的,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利用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尽可能主动地寻找资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丰富资源。
1.要利用好学校资源。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做得很好,因此当很多同学在一起取长补短,合作开展研究,他们彼此就构成了对方的资源。
2.要不断开拓社会资源。现代社会中影视、新闻报刊等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对于影响范围大、意义深刻的事件,很多专业报刊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报道。这有助于学生们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电视的普及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文化的脉动和变迁。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指导
1.注重学前合理组织。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上,教师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比较容易实现,而且优点十分突出,前后四人一组,既有助于明确责任、方便讨论、团结合作,又有利于取长补短。当然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在选择小组的同时,还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性格和知识能力的互补。
2.注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由于长期以来,在接受性学习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被动和保守,表现为不愿发言不愿主动思考,缺乏质疑能力。学生第一次面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知从哪里着手,这时,教师给予及时而恰到好处的指导。在选题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并预留多种选择余地,在这个大的范围内,师生可初步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已有的资料,并提出各自所要研究的专题。引导学生选题的研究对象不宜过大,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一原则。
3.注重兴趣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性学习要想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必须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确立课题时必须把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即使选题不合适,教师在指导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帮助学生解决。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布置
语文作业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功能,但“语文课内所学的,只是沧海一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的课外作业,如果只是“以课文为中心编制习题”的话,那么,充其量只是帮助学生读懂“例子”而已。因此有必要对传统作业进行研究式的改造。所布置的作业最好能成为学生自愿完成的行为,能给学生留下自由翱翔的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得到多方面训练,等等。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再大,也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也有局限性。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接受性学习,只有把这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