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姥爷的家就住在二进院和三进院里,早年间姥爷活着的时候,两个舅舅和姥爷一起,住在二进院的三间房里。后来姥爷去世,两个舅舅分别成家,分住在二进和三进院间的小门两端。小时候去看姥爷,后来到舅舅家玩儿,还真没有什么深宅大院的感觉,就觉得是京城街巷胡同,普通百姓群居的小院儿罢了。长大了以后,我有时会想,我的两个舅舅,一个是小学教师,一个是铁路工程师,就是现在所说的工薪阶层,大约也就只能租住这样的小院儿了。
二进院、三进院的简陋还是很难阻挡我幼年对四合院记忆的美好。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也一直认为,居住着房东一家的四合院主院就是老北京货真价实的四合院儿。院子的大门涂了红漆,朱紅色,门两边儿好像还各有一个不太大的石墩儿,红门加上石墩儿,多少有点沧桑的感觉。院门有一个很高的门槛,到底多高我无法做判断,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个门槛很高很高,迈过去很费劲。
一进院子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扇影壁,上面画些山水仕女什么的,是一种中国水墨风格,黑白两色,好像一直画的是两个侍女。年节有时会加加工,但我记忆中从来没有另画过其他图案。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每到姥爷家,幼小的我看到朱门和门墩儿,迈过高高的门槛,迎面面对厚厚的影壁,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庄严肃穆之感,仿佛进入了一个和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带有某种含义的殿堂。长大了,当我回忆起这种感觉的时候,不由得会庆幸,我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处处都蕴含着精神与文化,处处都蕴含着担当与传承的古老的北京。
沿石阶下去就是主院,除了东面的影壁,其余三面都是带沿儿的屋子,要登上高高的台阶才能走进屋子。北面的大房子冬日阳光充沛,夏日微风轻柔,放眼望去,磅礴大气;西厢房娇俏玲珑,雕刻着精巧图案的木窗散发着静谧的气息;而南屋是厨房和仆人居住的地方,凌乱,但充满了生活的味道。院子不大,但方方正正,四角有四个大缸,缸里养着金鱼,鱼缸旁种着一丛丛的玫瑰。
记忆中雪后四合院里的冬天并不十分寒冷,白雪静静地落在石阶,落在房檐,也落在早已没了枝叶的玫瑰花丛之上。金鱼早已被转移到屋里,只剩下鱼缸里的水冻成了结实的冰坨,清澈晶亮,冬日的阳光直透缸底。碰巧了,积雪会在鱼缸边落上薄薄的一层,仿佛给黑褐色的大缸镶嵌上了一圈洁白晶莹的花边,给冬日的四合院平添了一丝妩媚和暖意。
而记忆中四合院的夏天,总是凉爽舒适的。走在院落里,铺着青砖的地面,踏上去细碎、阴湿;沙沙的风带着京城特有的清馨拂过脸庞,吹来阵阵玫瑰的香气;傍晚的时候,远处会时时传来鸽子飞翔的哨音,掠过小院的上空,也掠过人们的心头,带来了宁静,致远和祥和……
尹管家
姥爷家四合院的南边紧邻的是齐白石的家,他家的管家是一个原来清宫里的太监,大家都叫他公公,史公公还是齐公公?我记不清了。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到齐白石的管家是一个曾经在清宫里做过太监的人,姓尹。
尹公公个子不高,印象中矮矮胖胖,有一张黑黑的脸。都说太监声音尖细,但我对此并无太多印象,因为公公话并不多,每日都能见到他在门口出出进进,很是操劳的样子。
记得那时,我们窥探和议论最多的问题是,他有老婆吗?有孩子吗?当然一直困扰我们,萦绕在我们这些孩子心中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他为什么老板着脸?难道他不会笑吗……
虽然一直很关注这个被称为尹公公的人,但因为我并不住在那里,只是节假日被妈妈带回姥爷家时,也就时不时能见上尹公公一两面。因此,对于深藏在六十年前记忆中的尹公公,我的脑海里只留有三个片段。
一是辛劳。我的印象中,尹公公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或是在门口迎送宾客,或是在白石老先生前后张罗;要么是清晨和仆人一起泼水扫院,要么是黄昏巡查四周关锁大门。和周围的邻居们相比,齐白石的家算是大户了,年幼的我们分不清他们家里都有谁,只知道他们家里人口挺多,来的客人也多,有时还会有坐小轿车的客人来。那个时候街面上小轿车不多,所以碰到有小轿车停在他们家门口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就会远远地看着,指指点点,时刻伺机趁没人看见的时候趴在车窗里往里看一眼……
他们家还会经常有外地的客人来,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一住就是几天。
尹公公是管家,凡有人来,不管是坐着轿车的贵宾,还是远方而来的乡党,不管是拜访求画,还是拜师求艺,不管是茶饮小聚,还是备餐宴客,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总见尹公公拖着矮胖的身躯,一溜小跑,或前恭后倨,或前倨后恭,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左邻右舍还会议论,说白石先生连家里装粮食柜子的钥匙都要把在手中。每到饭点儿,做饭的仆人得等老先生开箱取粮;凡有客人来,白石先生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留饭,尹公公身为管家,免不了上下协调,里外周旋,殷勤相陪,好言相送,个中的辛劳自不待说。
二是威严。尹公公不苟言笑,印象中,我好像就没见他怎么笑过。但我见过他训人。有一次,厨子不知做错了什么事儿,好像是趁白石先生不注意,米量多了,这应该是犯了齐府的大忌。我从他们门前路过,看见在门洞里尹公公正在训斥那个厨子。他黑着脸,两眼直瞪着厨子,好久都不说一句话,厨子不敢抬头,尹公公说了一句,看着我!声音并不大,更没有厚度,但很冷,很硬,很强,渗透着内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厨子诚惶诚恐地抬起了头,尹公公仍然不说话,仍然用冷洌的目光直视着他。
长大以后,我见过无数人训斥下级,训斥孩子。当我看到有的人长篇累牍,炫耀般地讲道理的时候,当我看到有的人高声厉语,气势压人的时候,当我看到有些人污言秽语,肆意谩骂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昏暗的门洞里那个个子不高,声音不大,但显然控制着基本关系和整体氛围,不怒自威的老太监,想起那个虽然比太监高出一头,但却被人控制,自觉降低,诚心自责的年轻厨子。
三是怪异。小时候,一直觉得尹公公这个人怪怪的,我们都怕他。一个是他身上有一股劲儿,现在想起来,好像是“神圣不可侵犯”吧。这种尊严感渗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之中,表现在他整个人的状态里。尽管他少言寡语,但举手投足,会让你觉得没有任何闪失与不当;尽管他又矮又胖,但立身边,会让你时时刻刻感觉到威严与内在力量。
在大人们的闲言碎语当中我也能听到,他是经常被人好奇议论的太监,好多人总是在想着怎样才能窥探到他的隐私,但邻居们谁也不敢跟他提及,更没有人敢用轻蔑和鄙视的眼光看他。
另一个是孩子们特别怕他,尤其是女孩儿。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不知为什么,走过他身边总会有一点阴森的感觉。我还清楚地记得,有时我们这些小女孩和他相遇,他会突然碰我们一下,机会合适,他会掐我们,胳膊或大腿。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我依然能够记得那种感觉,不是身体上的,也不是物理性的,那种刺伤和恐惧来自心灵,是来自一个被摧残过的心灵的刺伤,是对于一个未知灵魂深层次的恐惧……
慢慢地,也听到了一些关于他身世的零言碎语。他出自盛产太监的河北河间府,因家贫幼年时就被迫成了“阉人”。其实,古时太监本是宦官的高级官员。估计,尹公公的父母和河间府百姓一样,之所以让年幼的孩子受此酷刑,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好生活,不仅衣食无忧,还可以有望像李莲英一样,成为皇宫里有权有势的官宦。但尹公公进入到这群人当中的时候,清王朝已经走向没落。后来,他随那些流落民间的太监一道,辗转到了齐白石家。
胡同里的邻居们说,尹公公识字,不知道是原来在家乡读过书,还是后来在宫里学到的,反正他爱看书。有时,难得他高兴,还会和邻居们就某一本书的情节和思想聊上两句。我那个写一手好毛笔字,一直认为自己挺有学问的大舅就曾说过,尹公公是个有点学问的人……
六十年是一个不短的岁月,可以使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六十年来,尹公公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当中,伴随着鲜明的形象,还有那不可言说、不可透视的内心世界。其实当我们观察和思考某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他的身世,他的故事所吸引,但我们真正走进过他的内心,尝试过以一个人基本人性的视角去理解他吗?
就像尹公公,有谁真正理解和体会过作为一个人,他深深的、无法言说的生理创伤,伴随着生理创伤而来的庞大、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刺痛,以及他在用怎样的信念和自控维持着生活的平衡的呢?
二进院、三进院的简陋还是很难阻挡我幼年对四合院记忆的美好。以至于直到现在,我也一直认为,居住着房东一家的四合院主院就是老北京货真价实的四合院儿。院子的大门涂了红漆,朱紅色,门两边儿好像还各有一个不太大的石墩儿,红门加上石墩儿,多少有点沧桑的感觉。院门有一个很高的门槛,到底多高我无法做判断,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个门槛很高很高,迈过去很费劲。
一进院子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扇影壁,上面画些山水仕女什么的,是一种中国水墨风格,黑白两色,好像一直画的是两个侍女。年节有时会加加工,但我记忆中从来没有另画过其他图案。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每到姥爷家,幼小的我看到朱门和门墩儿,迈过高高的门槛,迎面面对厚厚的影壁,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庄严肃穆之感,仿佛进入了一个和日常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带有某种含义的殿堂。长大了,当我回忆起这种感觉的时候,不由得会庆幸,我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处处都蕴含着精神与文化,处处都蕴含着担当与传承的古老的北京。
沿石阶下去就是主院,除了东面的影壁,其余三面都是带沿儿的屋子,要登上高高的台阶才能走进屋子。北面的大房子冬日阳光充沛,夏日微风轻柔,放眼望去,磅礴大气;西厢房娇俏玲珑,雕刻着精巧图案的木窗散发着静谧的气息;而南屋是厨房和仆人居住的地方,凌乱,但充满了生活的味道。院子不大,但方方正正,四角有四个大缸,缸里养着金鱼,鱼缸旁种着一丛丛的玫瑰。
记忆中雪后四合院里的冬天并不十分寒冷,白雪静静地落在石阶,落在房檐,也落在早已没了枝叶的玫瑰花丛之上。金鱼早已被转移到屋里,只剩下鱼缸里的水冻成了结实的冰坨,清澈晶亮,冬日的阳光直透缸底。碰巧了,积雪会在鱼缸边落上薄薄的一层,仿佛给黑褐色的大缸镶嵌上了一圈洁白晶莹的花边,给冬日的四合院平添了一丝妩媚和暖意。
而记忆中四合院的夏天,总是凉爽舒适的。走在院落里,铺着青砖的地面,踏上去细碎、阴湿;沙沙的风带着京城特有的清馨拂过脸庞,吹来阵阵玫瑰的香气;傍晚的时候,远处会时时传来鸽子飞翔的哨音,掠过小院的上空,也掠过人们的心头,带来了宁静,致远和祥和……
尹管家
姥爷家四合院的南边紧邻的是齐白石的家,他家的管家是一个原来清宫里的太监,大家都叫他公公,史公公还是齐公公?我记不清了。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到齐白石的管家是一个曾经在清宫里做过太监的人,姓尹。
尹公公个子不高,印象中矮矮胖胖,有一张黑黑的脸。都说太监声音尖细,但我对此并无太多印象,因为公公话并不多,每日都能见到他在门口出出进进,很是操劳的样子。
记得那时,我们窥探和议论最多的问题是,他有老婆吗?有孩子吗?当然一直困扰我们,萦绕在我们这些孩子心中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他为什么老板着脸?难道他不会笑吗……
虽然一直很关注这个被称为尹公公的人,但因为我并不住在那里,只是节假日被妈妈带回姥爷家时,也就时不时能见上尹公公一两面。因此,对于深藏在六十年前记忆中的尹公公,我的脑海里只留有三个片段。
一是辛劳。我的印象中,尹公公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或是在门口迎送宾客,或是在白石老先生前后张罗;要么是清晨和仆人一起泼水扫院,要么是黄昏巡查四周关锁大门。和周围的邻居们相比,齐白石的家算是大户了,年幼的我们分不清他们家里都有谁,只知道他们家里人口挺多,来的客人也多,有时还会有坐小轿车的客人来。那个时候街面上小轿车不多,所以碰到有小轿车停在他们家门口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就会远远地看着,指指点点,时刻伺机趁没人看见的时候趴在车窗里往里看一眼……
他们家还会经常有外地的客人来,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一住就是几天。
尹公公是管家,凡有人来,不管是坐着轿车的贵宾,还是远方而来的乡党,不管是拜访求画,还是拜师求艺,不管是茶饮小聚,还是备餐宴客,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总见尹公公拖着矮胖的身躯,一溜小跑,或前恭后倨,或前倨后恭,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左邻右舍还会议论,说白石先生连家里装粮食柜子的钥匙都要把在手中。每到饭点儿,做饭的仆人得等老先生开箱取粮;凡有客人来,白石先生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留饭,尹公公身为管家,免不了上下协调,里外周旋,殷勤相陪,好言相送,个中的辛劳自不待说。
二是威严。尹公公不苟言笑,印象中,我好像就没见他怎么笑过。但我见过他训人。有一次,厨子不知做错了什么事儿,好像是趁白石先生不注意,米量多了,这应该是犯了齐府的大忌。我从他们门前路过,看见在门洞里尹公公正在训斥那个厨子。他黑着脸,两眼直瞪着厨子,好久都不说一句话,厨子不敢抬头,尹公公说了一句,看着我!声音并不大,更没有厚度,但很冷,很硬,很强,渗透着内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厨子诚惶诚恐地抬起了头,尹公公仍然不说话,仍然用冷洌的目光直视着他。
长大以后,我见过无数人训斥下级,训斥孩子。当我看到有的人长篇累牍,炫耀般地讲道理的时候,当我看到有的人高声厉语,气势压人的时候,当我看到有些人污言秽语,肆意谩骂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昏暗的门洞里那个个子不高,声音不大,但显然控制着基本关系和整体氛围,不怒自威的老太监,想起那个虽然比太监高出一头,但却被人控制,自觉降低,诚心自责的年轻厨子。
三是怪异。小时候,一直觉得尹公公这个人怪怪的,我们都怕他。一个是他身上有一股劲儿,现在想起来,好像是“神圣不可侵犯”吧。这种尊严感渗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之中,表现在他整个人的状态里。尽管他少言寡语,但举手投足,会让你觉得没有任何闪失与不当;尽管他又矮又胖,但立身边,会让你时时刻刻感觉到威严与内在力量。
在大人们的闲言碎语当中我也能听到,他是经常被人好奇议论的太监,好多人总是在想着怎样才能窥探到他的隐私,但邻居们谁也不敢跟他提及,更没有人敢用轻蔑和鄙视的眼光看他。
另一个是孩子们特别怕他,尤其是女孩儿。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不知为什么,走过他身边总会有一点阴森的感觉。我还清楚地记得,有时我们这些小女孩和他相遇,他会突然碰我们一下,机会合适,他会掐我们,胳膊或大腿。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我依然能够记得那种感觉,不是身体上的,也不是物理性的,那种刺伤和恐惧来自心灵,是来自一个被摧残过的心灵的刺伤,是对于一个未知灵魂深层次的恐惧……
慢慢地,也听到了一些关于他身世的零言碎语。他出自盛产太监的河北河间府,因家贫幼年时就被迫成了“阉人”。其实,古时太监本是宦官的高级官员。估计,尹公公的父母和河间府百姓一样,之所以让年幼的孩子受此酷刑,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好生活,不仅衣食无忧,还可以有望像李莲英一样,成为皇宫里有权有势的官宦。但尹公公进入到这群人当中的时候,清王朝已经走向没落。后来,他随那些流落民间的太监一道,辗转到了齐白石家。
胡同里的邻居们说,尹公公识字,不知道是原来在家乡读过书,还是后来在宫里学到的,反正他爱看书。有时,难得他高兴,还会和邻居们就某一本书的情节和思想聊上两句。我那个写一手好毛笔字,一直认为自己挺有学问的大舅就曾说过,尹公公是个有点学问的人……
六十年是一个不短的岁月,可以使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六十年来,尹公公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当中,伴随着鲜明的形象,还有那不可言说、不可透视的内心世界。其实当我们观察和思考某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他的身世,他的故事所吸引,但我们真正走进过他的内心,尝试过以一个人基本人性的视角去理解他吗?
就像尹公公,有谁真正理解和体会过作为一个人,他深深的、无法言说的生理创伤,伴随着生理创伤而来的庞大、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刺痛,以及他在用怎样的信念和自控维持着生活的平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