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引导变得尤为重要,而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同时也具有向学生传输优良传统以及良好思想品德的责任,为使语文学科能充分发挥好这两个作用,文章就此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程融合;融合策略
教育本身应该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现如今的社会认为德育渗透是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德育是一种高级的阶级统治工具,按照教育者的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教育,目的在于能够将社会需要的道德高度和个人的品德需求进行完美融合。然而,要怎么样做才能实现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真正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品德素质,这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 梳理好语文学科与品德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任课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时要坚持适当原则,不能本末倒置,需要点到为止。毕竟学科的教育任务应以知识传授为主品德教育为辅,要正确的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文章关键点而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表达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看法,达到与文章产生共鸣并加深体会的目的。通过这样一个主动加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突出了文章的语言表达优势,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正确精神,进而丰富学生的价值观。
二、 坚持思想品德教育完美融入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自身独有的特点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需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也只有坚持在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更加有效的完成课标任务。人与人之间最简单最直接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说话,怎么样说话才能使得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贴切更加生动都是靠语言这一灵活的交流工具来完成沟通的。正是由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重要和广泛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相应课文知识点的同时也应该加入相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学会了学科知识还能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完善品德修养,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三观意识。
三、 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品德教育
作为教育者都清楚,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生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项教育活动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增加他们的参与性。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是同样道理。在现今的学校里,多数学生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难免有些娇气并且受挫能力弱,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师们应该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引起这些学生们的互动呢?
四、 教学过程应结合实际进行品德教育
任何理论性的知识只有与实际操作结合了,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上文提到了教学活动主次地位,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那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任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应该尊重学生各自的差异性,正如草地上的草一样,有高的也有矮的。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在素质接受能力各方面也存在不一样的情况。这样一个现实的状况要求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时要充分的结合学生差异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对于那些品德素质稍微偏低并且比较顽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花心思进行引导矫正。而对于那些品德素质较好并且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只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得其变得更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丰富教学活动,多进行一些朗诵比赛或者课后组织图书馆之旅等新颖的活动。
五、 注意教师形象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求学识过硬,同时也要求其拥有内在的各方面修养,所谓的为人师表就是说明教师要有一种表率作用,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们进行耳濡目染的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进行灵活的教学,并且坚持“多夸少骂”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课堂上课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自己外在的形象,比如衣服穿着以及音容笑貌等方面需要得体,为学生树立一定的榜样形象。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学科知识点的教育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最佳的教育结果。
六、 小学阶段中语文课程与品德教育融合需要注意情况
1. 渗透品德教育应该做到与学科教育完美结合。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应该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语文教材为基础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风气的教育。使学生有着正确的三观并且学会如何做人。从而为今后学生有着明确的是非观以及辨识能力做基础。
2. 尊重小学生这个阶段拥有的在心理或者年龄上所具有的特点。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于很多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善,处于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认知的阶段,在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停留于形象等最直观的特征。这样一个年龄段特征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课文对学生进行情境性教育,也就是能够描述出课文的形象情景让学生们有着更好的代入感,或者多让学生对教学图片进行观察和讨论并进行生动的描述。以学生特有的年龄段特征为基础进行教材教育才能够达到教育质量提高的教育结果。
小学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一个群体,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他们身负重任有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在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主要学科的语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塑造有着潜在的作用,最终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李红.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J].成功,2012,5.
[2]吴冬昊.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7,9.
[3]吴树霞.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学周刊,2011,4.
[4]周孝德,宋策,唐旺.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探索[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2,1.
作者简介:
陈春珠,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程融合;融合策略
教育本身应该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现如今的社会认为德育渗透是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德育是一种高级的阶级统治工具,按照教育者的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教育,目的在于能够将社会需要的道德高度和个人的品德需求进行完美融合。然而,要怎么样做才能实现品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真正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品德素质,这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 梳理好语文学科与品德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任课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到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时要坚持适当原则,不能本末倒置,需要点到为止。毕竟学科的教育任务应以知识传授为主品德教育为辅,要正确的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文章关键点而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表达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看法,达到与文章产生共鸣并加深体会的目的。通过这样一个主动加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突出了文章的语言表达优势,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正确精神,进而丰富学生的价值观。
二、 坚持思想品德教育完美融入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自身独有的特点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需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也只有坚持在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更加有效的完成课标任务。人与人之间最简单最直接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说话,怎么样说话才能使得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贴切更加生动都是靠语言这一灵活的交流工具来完成沟通的。正是由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重要和广泛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学生相应课文知识点的同时也应该加入相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学会了学科知识还能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完善品德修养,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三观意识。
三、 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品德教育
作为教育者都清楚,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学生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项教育活动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增加他们的参与性。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是同样道理。在现今的学校里,多数学生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难免有些娇气并且受挫能力弱,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师们应该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引起这些学生们的互动呢?
四、 教学过程应结合实际进行品德教育
任何理论性的知识只有与实际操作结合了,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上文提到了教学活动主次地位,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那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任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应该尊重学生各自的差异性,正如草地上的草一样,有高的也有矮的。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在素质接受能力各方面也存在不一样的情况。这样一个现实的状况要求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时要充分的结合学生差异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对于那些品德素质稍微偏低并且比较顽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花心思进行引导矫正。而对于那些品德素质较好并且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学生只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得其变得更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丰富教学活动,多进行一些朗诵比赛或者课后组织图书馆之旅等新颖的活动。
五、 注意教师形象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求学识过硬,同时也要求其拥有内在的各方面修养,所谓的为人师表就是说明教师要有一种表率作用,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们进行耳濡目染的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进行灵活的教学,并且坚持“多夸少骂”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课堂上课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自己外在的形象,比如衣服穿着以及音容笑貌等方面需要得体,为学生树立一定的榜样形象。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学科知识点的教育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最佳的教育结果。
六、 小学阶段中语文课程与品德教育融合需要注意情况
1. 渗透品德教育应该做到与学科教育完美结合。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应该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语文教材为基础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风气的教育。使学生有着正确的三观并且学会如何做人。从而为今后学生有着明确的是非观以及辨识能力做基础。
2. 尊重小学生这个阶段拥有的在心理或者年龄上所具有的特点。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于很多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善,处于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和认知的阶段,在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停留于形象等最直观的特征。这样一个年龄段特征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课文对学生进行情境性教育,也就是能够描述出课文的形象情景让学生们有着更好的代入感,或者多让学生对教学图片进行观察和讨论并进行生动的描述。以学生特有的年龄段特征为基础进行教材教育才能够达到教育质量提高的教育结果。
小学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一个群体,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他们身负重任有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在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主要学科的语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塑造有着潜在的作用,最终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李红.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J].成功,2012,5.
[2]吴冬昊.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7,9.
[3]吴树霞.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学周刊,2011,4.
[4]周孝德,宋策,唐旺.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探索[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2,1.
作者简介:
陈春珠,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