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几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
1.问题式.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苏教版《计算机》小学版)这一篇课文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 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
例如,在第16课《文件操作(一)》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见山,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 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 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 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或人的表演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电脑画图这一课时,我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图画,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图画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电脑画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又如,在英文打字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习打字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感兴趣,在导入新课之前,我特意请了高年级中几位打字速度快,指法好,又能盲打的学生到班上来作表演.当同学们看到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熟练地击打时,既佩服又羡慕,我趁机点拨:“同学们,这几位同学打得多好啊.其实他们跟你们一样,原来也不会打字的,但自从学会了打字,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你们想不想学打字,跟他们一样好啊?”学生听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趁机讲授新课.
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学习和操作计算机前,必须破除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阻力——神秘感.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学生只要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对此,我们做了一次实验.把新初一年级8个班分成两组,一组4个班级,在没有了解计算机任何内容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虽然上课教师在让学生操作前作了详细的讲解,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少有同学能完成操作任务,有的学生甚至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操作,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不能实现;另一组4个班级,在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之前,我们先用一节到二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简要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作用, 以及计算机的各个构成部件和它们的作用,之后再上机操作时,学生的心里有了底,操作表现积极,敢于动手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完成操作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完成.
其次,要让学生成功地完成三个到四个操作任务,给学生一个能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增强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这些操作任务需简单且容易上手,如改变桌面背景和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这些操作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或者看到屏幕保护程序那形象、直观、和谐的声音与图像融洽的画面时,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信心,学生也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动力.
三、 提倡思维方式、程序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思维方式、程序算法的多样化,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去掌握多种操作方法.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多种形式不同的程序清单.有的可能是判断条件不同,有的是变量的初值不同,有的是在语句先后顺序略有变化等.我们不能就用一句“这是错的”来忽略这些不同形式的程序清单,而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不管在现实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何种工具,充当着何中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它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网络教学也必将走近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
1.问题式.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特点和工作原理》(苏教版《计算机》小学版)这一篇课文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 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
例如,在第16课《文件操作(一)》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见山,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 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 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 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或人的表演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电脑画图这一课时,我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图画,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图画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电脑画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又如,在英文打字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习打字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感兴趣,在导入新课之前,我特意请了高年级中几位打字速度快,指法好,又能盲打的学生到班上来作表演.当同学们看到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熟练地击打时,既佩服又羡慕,我趁机点拨:“同学们,这几位同学打得多好啊.其实他们跟你们一样,原来也不会打字的,但自从学会了打字,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你们想不想学打字,跟他们一样好啊?”学生听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趁机讲授新课.
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学习和操作计算机前,必须破除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阻力——神秘感.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学生只要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对此,我们做了一次实验.把新初一年级8个班分成两组,一组4个班级,在没有了解计算机任何内容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虽然上课教师在让学生操作前作了详细的讲解,但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少有同学能完成操作任务,有的学生甚至缩手缩脚,什么都不敢操作,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不能实现;另一组4个班级,在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之前,我们先用一节到二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简要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作用, 以及计算机的各个构成部件和它们的作用,之后再上机操作时,学生的心里有了底,操作表现积极,敢于动手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完成操作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完成.
其次,要让学生成功地完成三个到四个操作任务,给学生一个能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增强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这些操作任务需简单且容易上手,如改变桌面背景和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这些操作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或者看到屏幕保护程序那形象、直观、和谐的声音与图像融洽的画面时,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信心,学生也就有了学好计算机的动力.
三、 提倡思维方式、程序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思维方式、程序算法的多样化,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去掌握多种操作方法.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多种形式不同的程序清单.有的可能是判断条件不同,有的是变量的初值不同,有的是在语句先后顺序略有变化等.我们不能就用一句“这是错的”来忽略这些不同形式的程序清单,而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不管在现实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何种工具,充当着何中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它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网络教学也必将走近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