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初中生道德法治观念的培养受到教育部门与社会的广泛重视。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单一,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与改革,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促使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与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道德法治观念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172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滞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诸多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只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来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削弱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忽视实践活动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学科实践中得到提升。为了保证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加课堂趣味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学习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固定、单一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度。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以“关爱他人”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事例来传授理论知识,举出同学间帮助打扫卫生、帮肋解决学习难题,以及学生帮助父母做饭、协助环卫工人推车等事例,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借肋校园生活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校走廊边的经典道德事例,各个班级内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墙报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法治观念的宣传,组织“国旗下演讲”,引导学生聆听道德与法治模范的先进事例,培育其道德內涵与法治观念。
(二)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参与度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其他学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尝试将信息技木与多媒体教学形式融入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展示多样化的故事案例,图片及视频来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投人具体化的情境学习,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掌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导入一张有趣的图片或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随机抽取学生朗读故事内容,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课堂抢答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幻灯片内容来回答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于减少作业量的鼓励,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三)提高教师的重视和专业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对于学生主要是引导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充分提升自己关于道德与法治这一學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内,要为自己不断充电,根据教材标准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学习扎实的法律法规知识,来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意识上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理念引导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所带来的弊端。
(四)丰富课外活动形式
根据对当前出现的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之后,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严重丧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新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丰富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关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才能够让学生自主地投身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当中,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形式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明白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讲座和实战演练的方式,来促进中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明确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不仅能够懂法知法,还要学会用法。
(五)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
要想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切实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观念意识,除了要帮助学生明确掌握这一知识内容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这一体系时,可以深入了解到道德标准和法律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树立起强烈的意识。教师以相关教材为依据,通过对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梳理之后,将主要内容与情感因素相联系,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内容的认知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不断强调道德与法治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充分意识到这一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以具体的教材为依据,通过不断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用途。通过提高具体的教学效果,并辅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明确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做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
参考文献
[1]刘雪莲.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J]. 教育现代化,2018,5(20):337-338.
[2]王淑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的有效渗透[J]. 吉林教育,2017,(48):65.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道德法治观念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172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模式滞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诸多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只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来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削弱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忽视实践活动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学科实践中得到提升。为了保证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加课堂趣味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学习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固定、单一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度。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以“关爱他人”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事例来传授理论知识,举出同学间帮助打扫卫生、帮肋解决学习难题,以及学生帮助父母做饭、协助环卫工人推车等事例,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借肋校园生活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校走廊边的经典道德事例,各个班级内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墙报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法治观念的宣传,组织“国旗下演讲”,引导学生聆听道德与法治模范的先进事例,培育其道德內涵与法治观念。
(二)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参与度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其他学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尝试将信息技木与多媒体教学形式融入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展示多样化的故事案例,图片及视频来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投人具体化的情境学习,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掌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导入一张有趣的图片或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随机抽取学生朗读故事内容,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课堂抢答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幻灯片内容来回答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于减少作业量的鼓励,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三)提高教师的重视和专业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对于学生主要是引导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充分提升自己关于道德与法治这一學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内,要为自己不断充电,根据教材标准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学习扎实的法律法规知识,来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意识上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理念引导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所带来的弊端。
(四)丰富课外活动形式
根据对当前出现的道德与法治的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之后,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严重丧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新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丰富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关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才能够让学生自主地投身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当中,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形式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明白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讲座和实战演练的方式,来促进中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明确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不仅能够懂法知法,还要学会用法。
(五)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
要想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切实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观念意识,除了要帮助学生明确掌握这一知识内容之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这一体系时,可以深入了解到道德标准和法律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树立起强烈的意识。教师以相关教材为依据,通过对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梳理之后,将主要内容与情感因素相联系,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内容的认知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不断强调道德与法治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充分意识到这一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以具体的教材为依据,通过不断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用途。通过提高具体的教学效果,并辅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明确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做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
参考文献
[1]刘雪莲.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J]. 教育现代化,2018,5(20):337-338.
[2]王淑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的有效渗透[J]. 吉林教育,2017,(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