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传承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闽南语是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古汉语的活化石,吟唱艺术与古典诗词一直相生相伴,为此,我们尝试将闽南语诗词吟唱艺术与古典诗词的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以促进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关键词:闽南语诗词吟唱; 古典诗词教学; 有效融合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乃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是艺术的瑰宝。
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闽南语是我国汉民族语言的“活化石”,它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中国古汉语的原貌,用闽南语吟唱古诗词,就可还原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吟诗的情景。近几年来,我校结合地方特色,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将闽南语诗词吟唱引进中学校园,与古典诗词教学有机融合。其原因有三:
第一,吟唱艺术濒危,抢救迫在眉睫。吟唱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无论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乐府、古诗、唐诗、宋词等,都可以采用吟唱方式,以声传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说到:“声画妍媸,寄在吟咏。”又说:“声转於吻,玲玲如振玉;辞靡於耳,累累如贯珠。”这几句话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吟唱艺术的精髓所在,体现了古典诗词在吟唱艺术的以声传情下所展现的无穷魅力!
然而,可惜的是,吟唱乐谱鲜少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唱者少之又少,并且大多年逾古稀,吟唱艺术陷入了濒危的困境。抢救任务迫在眉睫。
第二,中原文化沿袭,传承得天独厚。据资料记载,晋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衣冠仕族被迫南渡,因怀念晋朝故土,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后来也就把沿江地区统称为“晋江”。独特的历史渊源不仅为晋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而闽南语更是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古汉语的活化石。
古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经过历史的传承和演变,时至今日,其声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可归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八字。即古汉语“平声”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入声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只在南方方言中还有保存,而闽南语便是那为数不多的仍保留着古汉语声调的一种方言。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吟唱古典诗词,进而了解古代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会说闽南话的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三,家乡诗风鼎盛,前辈热心传承。晋江是著名侨乡,人文荟萃,历代吟咏不绝,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是成立了晋江诗词学会,后来几个文化氛围浓厚的乡镇也纷纷成立自己的诗联社,借此团结广大诗词爱好者,继承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詩词文化,反映时代风貌。
家乡诗风鼎盛,前辈们也热心传承,不遗余力。他们注意培养中青年诗词爱好者,定期编订诗刊、诗报。积极开展诗词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在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免费授课,为传承中华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广博的胸襟,感召了我们,推动了我们课题的研究。
那么如何将闽南语诗词吟唱与古典诗词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呢?我们课题组做出了如下的尝试:
一、吟唱为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可是现实是,中考只考诗词的背诵默写,所谓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本无从考查。所以受此影响,语文课上古诗词教法单一,乏善可陈。这样的课实在难以激起学生学诗、吟诗的兴趣,更不用说提高他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了。
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他们多数仍保留着小学时爱唱爱跳、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基础年段以吟唱为主,通过吟唱来带动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他们读诗、吟诗的兴趣。
首先选取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初一以绝句、律诗为主,我们便以最朗朗上口的《夜雨寄北》开始,用闽南语带读,让学生跟读。因为闽南语有文读、白读之分,所以当学生读到与我们平时的读法不一样的地方,都会发出会心的一笑,继而反复诵读,直至能流畅地用闽南语诵读出来。接着老师再一句一句教唱,学生一句一句跟唱。伴以丰富多彩的吟唱形式,如男生独唱,女生独唱,小组竞唱,全班齐唱……不多久,学生便多能流利吟唱。
几首诗教下来,他们发现绝句、律诗的吟唱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时再顺势引入《平仄歌》,让学生有“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的成就感,那么,激发他们对吟诗、学诗的兴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成立社团,开展活动
在新课程形势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机会,那么就能达到更好的实际效果,而社团无疑是最好的平台。
于是,我们以高一高二能听、会讲闽南话的学生为主,从中挑选了近百名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了毓秀诗社。同时,经过一个阶段的精心策划和排练,我校成功举办了晋江市首届校园诗歌节活动。在诗歌节晚会上,诗社成员表演了形式多样的闽南语诗词吟唱节目,获得了与会专家及诗词爱好者的好评。学生们在社团中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更加坚定了对闽南语诗词吟唱艺术的热爱。
我们还挑选诗社中优秀的成员进行集训,再讓他们回去教班上的同学吟唱,“老兵带新兵”,慢慢地扩大诗词吟唱艺术的影响力,在班级形成自觉的吟唱之风。通过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闽南语诗词吟唱活动,回过头来促进古典诗词的教学,提高诗词教学的质量。 三、广结诗缘,创造平台
闽南语诗词吟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引进“活水”,所以我们走出去,到素有“中华第一诗村”美誉的南安贵峰诗村,与他们成为校外活动共建单位。每年暑假,我们毓秀诗社的成员去参加他们的公益课——贵峰读诗班。
通过10多天的系统学习,学生掌握了近百首诗词的闽南语吟唱腔调,学习了诗词、联律的创作,真正体会到,诗词是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含蓄美为一身的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感受到,原来吟唱这种我国传统的读诗方法,可以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诗词中的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
同时,我们将本地有影响力的吟唱专家、诗词爱好者请进来,为学生开讲座及学生诗作评析会。南安贵峰诗社也派出最优秀的师资,定期到我校开班授课,讲授吟唱艺术和格律诗的创作,提高师生的古诗词理论素养。
此外,课题组还极力为师生创造发表平台,例如在校园内的多个醒目地带,展示师生的大量的优秀格律诗作;每学期收录并编订《毓秀诗集》;为颇具影响力的《晋江经济报》五里桥栏目供稿(截止目前已超过300首);鼓励同学用闽南语来吟唱自己的诗作,在校园广播站中播放。
多渠道的展示平台,增强了学生吟诗、作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反过来,推动了古典诗词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通過一年多来的活动,实践证明,用闽南语吟唱古典诗词,既使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声韵和谐的特点,又使他们领略了优秀传统诗词文化深远的意境。这样的尝试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大有裨益,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总之,时代发展要求我们:传承闽南语诗词吟唱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需要创新和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继续探寻,让“闽南语诗词吟唱”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传承、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1]古诗吟诵:返璞歸真的天籁[J]. 徐卫东.语文建设. 2015(16)
[2]闽南童谣纵横谈[M]. 鹭江出版社 , 陈耕, 2008
[3]诗词格律[M]. 中华书局 , 王力著, 2009
[4]闽南方言大词典[M].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周长楫主编, 2006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毓英中学 362200)
关键词:闽南语诗词吟唱; 古典诗词教学; 有效融合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乃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是艺术的瑰宝。
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闽南语是我国汉民族语言的“活化石”,它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中国古汉语的原貌,用闽南语吟唱古诗词,就可还原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吟诗的情景。近几年来,我校结合地方特色,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将闽南语诗词吟唱引进中学校园,与古典诗词教学有机融合。其原因有三:
第一,吟唱艺术濒危,抢救迫在眉睫。吟唱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无论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是乐府、古诗、唐诗、宋词等,都可以采用吟唱方式,以声传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说到:“声画妍媸,寄在吟咏。”又说:“声转於吻,玲玲如振玉;辞靡於耳,累累如贯珠。”这几句话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吟唱艺术的精髓所在,体现了古典诗词在吟唱艺术的以声传情下所展现的无穷魅力!
然而,可惜的是,吟唱乐谱鲜少留存于世,资料甚为匮乏。而今,会吟唱者少之又少,并且大多年逾古稀,吟唱艺术陷入了濒危的困境。抢救任务迫在眉睫。
第二,中原文化沿袭,传承得天独厚。据资料记载,晋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衣冠仕族被迫南渡,因怀念晋朝故土,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后来也就把沿江地区统称为“晋江”。独特的历史渊源不仅为晋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而闽南语更是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古汉语的活化石。
古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经过历史的传承和演变,时至今日,其声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可归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八字。即古汉语“平声”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入声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只在南方方言中还有保存,而闽南语便是那为数不多的仍保留着古汉语声调的一种方言。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吟唱古典诗词,进而了解古代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会说闽南话的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三,家乡诗风鼎盛,前辈热心传承。晋江是著名侨乡,人文荟萃,历代吟咏不绝,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是成立了晋江诗词学会,后来几个文化氛围浓厚的乡镇也纷纷成立自己的诗联社,借此团结广大诗词爱好者,继承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詩词文化,反映时代风貌。
家乡诗风鼎盛,前辈们也热心传承,不遗余力。他们注意培养中青年诗词爱好者,定期编订诗刊、诗报。积极开展诗词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在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免费授课,为传承中华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广博的胸襟,感召了我们,推动了我们课题的研究。
那么如何将闽南语诗词吟唱与古典诗词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呢?我们课题组做出了如下的尝试:
一、吟唱为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可是现实是,中考只考诗词的背诵默写,所谓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本无从考查。所以受此影响,语文课上古诗词教法单一,乏善可陈。这样的课实在难以激起学生学诗、吟诗的兴趣,更不用说提高他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了。
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他们多数仍保留着小学时爱唱爱跳、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基础年段以吟唱为主,通过吟唱来带动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他们读诗、吟诗的兴趣。
首先选取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初一以绝句、律诗为主,我们便以最朗朗上口的《夜雨寄北》开始,用闽南语带读,让学生跟读。因为闽南语有文读、白读之分,所以当学生读到与我们平时的读法不一样的地方,都会发出会心的一笑,继而反复诵读,直至能流畅地用闽南语诵读出来。接着老师再一句一句教唱,学生一句一句跟唱。伴以丰富多彩的吟唱形式,如男生独唱,女生独唱,小组竞唱,全班齐唱……不多久,学生便多能流利吟唱。
几首诗教下来,他们发现绝句、律诗的吟唱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时再顺势引入《平仄歌》,让学生有“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的成就感,那么,激发他们对吟诗、学诗的兴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成立社团,开展活动
在新课程形势下,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给那些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机会,那么就能达到更好的实际效果,而社团无疑是最好的平台。
于是,我们以高一高二能听、会讲闽南话的学生为主,从中挑选了近百名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于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了毓秀诗社。同时,经过一个阶段的精心策划和排练,我校成功举办了晋江市首届校园诗歌节活动。在诗歌节晚会上,诗社成员表演了形式多样的闽南语诗词吟唱节目,获得了与会专家及诗词爱好者的好评。学生们在社团中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更加坚定了对闽南语诗词吟唱艺术的热爱。
我们还挑选诗社中优秀的成员进行集训,再讓他们回去教班上的同学吟唱,“老兵带新兵”,慢慢地扩大诗词吟唱艺术的影响力,在班级形成自觉的吟唱之风。通过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闽南语诗词吟唱活动,回过头来促进古典诗词的教学,提高诗词教学的质量。 三、广结诗缘,创造平台
闽南语诗词吟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引进“活水”,所以我们走出去,到素有“中华第一诗村”美誉的南安贵峰诗村,与他们成为校外活动共建单位。每年暑假,我们毓秀诗社的成员去参加他们的公益课——贵峰读诗班。
通过10多天的系统学习,学生掌握了近百首诗词的闽南语吟唱腔调,学习了诗词、联律的创作,真正体会到,诗词是集格律美、意境美、辞采美和含蓄美为一身的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感受到,原来吟唱这种我国传统的读诗方法,可以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诗词中的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
同时,我们将本地有影响力的吟唱专家、诗词爱好者请进来,为学生开讲座及学生诗作评析会。南安贵峰诗社也派出最优秀的师资,定期到我校开班授课,讲授吟唱艺术和格律诗的创作,提高师生的古诗词理论素养。
此外,课题组还极力为师生创造发表平台,例如在校园内的多个醒目地带,展示师生的大量的优秀格律诗作;每学期收录并编订《毓秀诗集》;为颇具影响力的《晋江经济报》五里桥栏目供稿(截止目前已超过300首);鼓励同学用闽南语来吟唱自己的诗作,在校园广播站中播放。
多渠道的展示平台,增强了学生吟诗、作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反过来,推动了古典诗词教学的改革,提高了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通過一年多来的活动,实践证明,用闽南语吟唱古典诗词,既使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声韵和谐的特点,又使他们领略了优秀传统诗词文化深远的意境。这样的尝试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大有裨益,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总之,时代发展要求我们:传承闽南语诗词吟唱艺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需要创新和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继续探寻,让“闽南语诗词吟唱”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传承、发扬和光大。
参考文献:
[1]古诗吟诵:返璞歸真的天籁[J]. 徐卫东.语文建设. 2015(16)
[2]闽南童谣纵横谈[M]. 鹭江出版社 , 陈耕, 2008
[3]诗词格律[M]. 中华书局 , 王力著, 2009
[4]闽南方言大词典[M].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周长楫主编, 2006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毓英中学 3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