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文帝这次对周勃的任命,并非倚重,只是权当一个过渡。有句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帝很清楚,真正能够成为他股肱大臣的不可能是前朝留下的功臣,只能是由他自己去发现和培植的新臣。在这以前,他从对各郡县的考核中,发现河南郡守吴公治绩列为天下第一,就将他征调来京,擢任为廷尉。吴公向文帝推荐了他的一个门客,那便是来自洛阳的卓荦英才贾谊。自汉迄今,贾谊可说是中国青年学子心目中的偶像。单是读一读他那篇行文汪洋恣肆、立论高峻警策的《过秦论》,就会让你一唱三叹,无限神往。文帝与贾谊交谈后,大喜,立授为博士。此后每逢朝议,诸老先生不能言,唯独这个二十出点头的青年博士对答如流,而又能恰如人意,满朝文武一时皆以为能。文帝特予超迁,不到一年,就将他升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的属官中大夫,职掌议论,秩比二千石,已属高官。英姿勃发的贾谊,又接连提出了改定朝制、修订法令和令列侯赴国等一系列建议。文帝意欲进一步倚重贾谊,拟议任贾谊以公卿之位,使之与诸大臣并列。这一下功臣们发急了,周勃、灌婴等等对贾谊来了个群起而攻之。他们说:这个洛阳来的小青年,刚学了点皮毛,什么都不懂,只会擅权乱事!
众怒难犯,文帝不得不将拟议搁下。但同时却颁发了这样一道诏令:
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遗憾。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远离所封食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同“训”)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史记》本纪)
这份诏令便是根据贾谊建议起草的。诏令规定,所有受封为列侯者都必须离开长安到各自所受之封国去。只有两种人可以例外:一是朝廷现职官员;二是有诏令允许留京者。就是这两种人,也须让他们的太子去封国。文帝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为了摆脱功臣们的掣肘,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列侯聚集于京,久之必将形成与皇权抗衡的一种力量;各令之国,使其化整为零,就不会再构成威胁。
对文帝来说,这既是一次较量,也是一次冒险。他深知自己还远没有获得一言九鼎、一呼百应的权威。但为着建立真正的帝王集权专制制度,他又必须这样做。
果然,诏令发出后多日,列侯还是借故拖延,谁也不肯响应。而这时候的贾谊,更成了众矢之的,毁谤四起。
文帝看出来了,贾谊的存在,已成了列侯抵制赴国的一个借口。作为皇帝,他必须维护自己诏令的权威性。权衡再三,不得不以贬抑他极為欣赏和器重的少年奇才贾谊,以换取对列侯的控制权。于是便命贾谊离开长安,南下去做长沙王吴差(高帝时异姓七王之一吴芮元孙)的太傅。贾谊襟怀未展,壮志未酬,却也只好被迫离京赴任。
贾谊既已离京,文帝就有了话语权,再把周勃找来,说了这样一番话:
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实际上要作为丞相的周勃扮演一次带头羊的角色,率先赴国。周勃已经别无选择,他一离京,按规定就得交出相权,文帝即以太尉灌婴继任丞相之职。
众怒难犯,文帝不得不将拟议搁下。但同时却颁发了这样一道诏令:
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遗憾。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远离所封食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同“训”)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史记》本纪)
这份诏令便是根据贾谊建议起草的。诏令规定,所有受封为列侯者都必须离开长安到各自所受之封国去。只有两种人可以例外:一是朝廷现职官员;二是有诏令允许留京者。就是这两种人,也须让他们的太子去封国。文帝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为了摆脱功臣们的掣肘,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列侯聚集于京,久之必将形成与皇权抗衡的一种力量;各令之国,使其化整为零,就不会再构成威胁。
对文帝来说,这既是一次较量,也是一次冒险。他深知自己还远没有获得一言九鼎、一呼百应的权威。但为着建立真正的帝王集权专制制度,他又必须这样做。
果然,诏令发出后多日,列侯还是借故拖延,谁也不肯响应。而这时候的贾谊,更成了众矢之的,毁谤四起。
文帝看出来了,贾谊的存在,已成了列侯抵制赴国的一个借口。作为皇帝,他必须维护自己诏令的权威性。权衡再三,不得不以贬抑他极為欣赏和器重的少年奇才贾谊,以换取对列侯的控制权。于是便命贾谊离开长安,南下去做长沙王吴差(高帝时异姓七王之一吴芮元孙)的太傅。贾谊襟怀未展,壮志未酬,却也只好被迫离京赴任。
贾谊既已离京,文帝就有了话语权,再把周勃找来,说了这样一番话:
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这实际上要作为丞相的周勃扮演一次带头羊的角色,率先赴国。周勃已经别无选择,他一离京,按规定就得交出相权,文帝即以太尉灌婴继任丞相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