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县域非遗馆的建设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国内省、市、县都在加快非遗馆的建设力度。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语境下,县域的综合性非遗馆作为以展示、体验、交流兼顾的保护利用设施,在建设理念、功能定位、空间展示手段等方面都与传统博物馆有较大区别。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和非遗资源,如何把非遗馆打造成地域性的文化标识,发挥其文化惠民的属性特质,强调社区参与和普及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京山非遗馆的实践探索为例,对县域综合性非遗馆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馆的建设;景山非遗馆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87-03
  【本文著录格式】张敏.浅析公共文化服务语境下县域非遗馆的建设——以湖北京山非遗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87-89.
  一、非遗馆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非遗馆的建设是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力举措
  自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意见》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后,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各地纷纷拔地而起,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非遗馆等一流的设施、标志性的外观,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标配景观。京山作为第一批成功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创建县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在建的非遗馆更是进一步放大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力举措。非遗馆既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又能成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空间,容纳市民的乡愁感和对文化追求的热情。
  (二)非遗馆的建设是充分展示地域非遗保护成果的重要手段
  我国自2004年8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特别是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全国26个省(区、市)先后颁布了省级非遗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各地设立非遗展示空间、展示场所、专题公共文化设施的导向。20余年间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京山的非遗保护工作也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京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可喜成绩。因此,京山非遗馆是充分展示我市非遗保护成果的空间场所,是区域内非遗资源相对集中的展示场所,能进一步提高民众保护非遗的意识,增进对历史文明的理解。
  (三)非遗馆的建设是地域文化符号和文化品位的核心承载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实践。人是流动和迁徙的,其所拥有的文化遗产也随之流变。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土和乡愁,文化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县域非遗馆是地方文化符号和文化品位的核心承载地,通过建设非遗馆,既能提高我市非遗资源的能见度,增强京山市民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持续感,又能大力弘扬地方文化精神。
  二、县域非遗馆的建设困境
  据专家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平,安徽省的市、县、乡三级非遗馆建设已经全部铺开,2020年,湖北省30%的市县也要建设非遗展示馆。“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历来是国家治理之基。县域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只有真正把县域非遗馆的建设“落地”,才能切实为非遗保护工作延伸到基层、深入到农村提供足够的土壤和养分。下面笔者以亲身参与京山非遗馆的建设工作为基础,简要谈谈县域非遗馆的建设困境。
  第一,缺少专门的建设规范作指导。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国家层面分别出台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等,明确指出了建设规模、建筑标准及设计规范,这让基层工作有章可循,便于建設工作科学、高效开展。但是在非遗馆如何建设的问题上,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建设规范。目前,湖北省内的非遗馆建设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各县市非遗项目数量、地域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外加缺少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建设指导,导致非遗馆整体建设进度相对缓慢。
  第二,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基于当前非遗馆建构的基础及展示内容,有关专家把非遗馆大致归纳为四种馆室形态,分别是以文物建筑为载体、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旅游景区为载体、行业或单项非遗专题馆。县域非遗馆大多数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区域内的博物馆、图书馆、大型体育中心整体推进。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场馆不仅要打造成县域文化地标,还承载着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的使命。因此,县域非遗馆除了展示地区非遗资源,还需考虑如何建成具有吸引力的综合主题场馆,发挥其综合性的功能,与其他公共场馆共同形成一道旅游风景。
  第三,建设总体规模与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不匹配。2019年,湖南雨花非遗馆入选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该馆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聚集了1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5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馆内开设了非遗产品销售区、舞台演艺区、手作体验区和传承人工作室。专家点评,该非遗馆通过社会化的策划与运营,构建起了非遗传承与传播功能兼备、本地居民文化消费与中外游客旅游消费并存的城市文化空间。据了解,县域非遗馆的建筑面积通常为1000~5000平方米,由于建筑规模有限,无法直接借鉴雨花非遗馆的设计方案,但县域非遗馆绝不是仅仅作为展示县域非遗资源的静态场馆,还需要预留后续展示活动、研学或文创的空间。如何优化非遗馆的空间布局,合理安排活态化的传承活动,打造集展、学、研、售于一体的平台,从而适应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县域非遗馆建设面临的难题。
  第四,缺乏有效地运行管理机制。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县域非遗馆,要发挥其文化服务效能,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建、管、用的问题。非遗馆的运行不能简单照搬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的模式,它不是简单的文化活动开放空间,场馆展厅也不是以墙面陈展和橱窗为中心配套一些灯光设备的简单设施。因此,非遗馆的维护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人员保障和经费保障作支撑,只有在规范的制度、充足的专业人员和资金下,非遗馆才能有效地发挥文化和旅游的服务功能,推进县域的非遗保护工作。   三、京山非遗馆的建设实践探索
  加快京山市非遺展示馆的建设,是京山“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也是政府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之一。该项目从立项到选址建设,经历了长达4年的时间。截至2020年9月,非遗馆的深化设计方案还处于市级领导决策阶段。
  从目前非遗馆的建设情况来看,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前期规划的展厅建筑面积偏小,导致主体建筑完工后,可用于布展的实际面积受到限制;二是对于现有的京山非遗资源项目挖掘、梳理不够,还仅仅停留在普查资料和申报文体上,许多原始照片、视频根本达不到陈展要求,一些重要实物的收集整理迟迟未付诸行动;三是领导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在月月督办、层层审核的情况下,新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的整体建设进度依旧缓慢。
  因此,针对下一步京山非遗馆建设的工作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坚持把非遗馆的建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贯穿始终
  尽管没有明确的非遗馆建设规范,但我们应坚持把非遗馆的建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贯穿始终。首先,树立以尊重为前提的认知体系,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包括项目的表现形式、技艺流程、实物、场所、知识体系、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当代价值等。这就需要我们组建专班对京山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并反复进行校对修改,确保展示的信息完善,并真实无误,使京山非遗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得到尊重,传统文化精神得以弘扬。其次,以生活为基础,拉近非遗与观众的距离。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记忆,也融入在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祖辈们的衣、食、住、行、游、购、娱,都能在非遗馆找到原型,让观众体会到,这些本土的传统文化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展,不断再创造,滋养着我们的现代生活。
  (二)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全局出发,强化综合性非遗馆的导览功能
  京山非遗馆项目位于市温泉新区,与已建成的文体中心及在建的新图书馆、博物馆、网球国际赛事中心、多功能综合馆等项目遥相呼应。我们应把非遗馆的功能定位于地域非遗资源导览、集中展示京山非遗项目资源、呈现风土人情、兼顾组织传承活动四个方面。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湖北省非遗名录8项,15项荆门市级非遗名录及36项京山市(县级)名录。在不足1000平方米的布展空间里,我们可以借助数字多媒体、光影艺术、电子储存等手段,强化其综合性的导览功能,呈现所有京山非遗资源,让该馆充当县域非遗的导览中枢,从而构建起整个县域内旅游景区、美丽乡村、文保单位等地的非遗传习中心、传统文化交流中心、民俗展览馆的大保护传承格局。
  (三)突出非遗活态、流变、共享特点,强调群众参与和普及教育
  京山非遗馆的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非遗活态、流变、共享的特点。按照非遗十大类的划分,我们可以尝试把一些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游艺与杂技等项目的珍贵档案和资料进行收藏、展示,利用多媒体和场景陈列等方式,让观众集中了解京山非遗资源概况。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夏氏丹药制作技艺》设计为主展区,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再现技艺流程,展示我国传统中医药之美;把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设计为体验活动区,以实物、模具及传承人现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让群众在互动和参与中享受非遗之乐;预留空间,为非遗创意创新产品开设交流展销区,让观众能把非遗轻松带回家,点亮市民及游客的生活,植厚文化之基。
  (四)彰显地域非遗特色,打造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
  京山隶属于湖北省荆门市,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与相邻的安陆、应城、钟祥、天门、沙洋、随州等地,共同属于长江中游群的城市成员。因而难免存在一些共同的文化现象,比如:安陆种植和食用白花菜的生活习俗、沙洋的皮影戏、钟祥的稀米茶、随州的打锣鼓等。那么,首先我们可以在坚持非遗真实性的原则上,尽量挖掘京山的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其次,所展示的京山非遗资源项目,既要有整体导览,又要对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有所侧重。最后,可以策划一些重要节庆和时间节点上的主题活动,增设演唱、表演、有奖问答等环节,为观众制造惊喜,活跃气氛,做好京山文旅的推介。
  (五)统筹规划,探索非遗馆建、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目前,京山非遗展示馆还没有施工布展和对外开放,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京山非遗馆建、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前期做好统筹规划,把非遗馆的管理、运行放到与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大力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和市财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切实保障非遗馆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京山市非遗馆管理办法、专项经费使用制度、传承人奖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形成有力的制度保障,发挥综合性非遗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功能;另一方面以县域综合性的非遗馆为龙头,大力推进县、镇、乡三级非遗场馆的建设,把非遗体验、文创展示、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嵌入到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美丽乡村等旅游资源富集、游客集中的地方,努力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运营模式,为我市的全域旅游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县域非遗馆的全面建设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到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传承实践水平的标志阶段,也是非遗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的“前沿阵地”。期待更多专家能亲自参与和指导县域非遗馆的建设工作,从而使县域非遗馆为所属区域的文旅事业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红.我国非遗馆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该文已作为专题报告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报告(2018)》[Z].2018.
  [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项兆伦.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N].人民日报,2018-6-6.
  [4]王晨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知必会[Z].2020全国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上的讲话,2020-8.
  [5]周怀东.浅析省级综合性博物馆非遗展馆的建设与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项目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5).
  [6]唐诗吟.非遗馆建设类型与形态探究[J].文化创新与比较研究,2019(33).
  作者简介:张敏(1984-),女,汉族,本科,湖北省荆门京山市文化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廊桥历史悠久,尤其是福建廊桥的木拱廊桥造型优美、结构科学合理,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是我国的重要文物价值。本文对福建闽东地区的明清时期的桥约格式进行研究,以此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明清时期;桥约格式研究;闽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木拱廊桥又称“风雨桥”“风水桥”,古时村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赋予廊桥沟通两岸、躲避风雨、祭拜祈福的社会
【摘要】目前而言,非遗展示在国内还处于探索期,高校内课题研究成果也并不算多,学术界和媒体主要发出的是担忧的声音。本文以中国传统“家空间”的视角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通过最为普遍真切的“家文化”带入展示空间,来说明非遗文化并不是玻璃展柜里的摆件,而是与我们生活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关键词】非遗展示;家空间展厅;新中式家具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
【摘要】红色歌谣保存着我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积淀着我党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以及自身建设的先进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推广传播红色歌谣,可以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红色歌谣;红色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永恒
【摘要】本期公益夏令营研学重点:走进南粤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和岭南四大园林(清晖园、梁园、余荫山房、可园),还有中山的主要宗祠建筑、白石红色研学基地等。坚持“以美育人,传承南粤优秀文化。”贯彻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南粤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富有的岭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侨文化、乡情民俗等,特开展本次的“南粤美,我传承
【摘要】新疆罗布人文化遗产有必要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要么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其传统的文化内涵,要么将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文化内容,这都能引起人们对罗布人文化艺术及其价值的注意和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新疆罗布人;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宣传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今日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的尉犁、若羌、且末县以及轮臺县的草湖乡、库尔勒市的普惠乡等地,居住着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参与下,与黄河沿线九省区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发起“文化黄河发展基金”,助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文明。生生不息的黄河流域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里生发的文化艺
【摘要】当下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进行“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呼唤课程改革,边疆地方民族高师抓住政策、形势、地域上的优势构建以本土民族美术进行差别化建设的美术课程体系,并结合国家教育部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高校开发适合本土的地方课程,通过设立民族高师壮族美术课程主要建设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本土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教学价值与多元文化特色完成学科差别化发展,最终形成课程体系内具
【摘要】公共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实践中,基于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角度促进民族团结,能进一步彰显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增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效果。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特色服务的构建入手,对公共图书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希望能进一步发挥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加快民族传统文化地传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指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理、编辑、制作,采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并应用于语文课堂的一种教学手段。那么,多媒体语文教学在推进语文课堂教育素质化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功能很多。本文试择其一二与同仁探讨。    一、融入作品意境,增强情感体验    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语文教学必须以真、善、美来熏陶学生,让
86岁的宗振荣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曾任河北省临西县县长,退休后他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去年他用一年的时间创作出了《党史之歌100首》,作为献给党的100岁生日礼物,同样也希望以此来让青少年铭记党史,并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见到宗振荣老人时,他拿出这本《党史之歌100首》,诵读起来。《党史之歌100首》,描述了党和军队的创建,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逻辑清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