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渔业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海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渔民收入显著增加,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海洋渔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设施装备条件较差,近海捕捞过度持续多年,加之环境污染加剧,导致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已经给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伤害,如何创新生态健康、环境友好、资源养护型的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模式,保障人海和谐发展,一种新的环境友好型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应运而生。
十八大以来,大连市加快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科学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全力打造“蓝色粮仓”,促进了现代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海洋牧场国内领先
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处黄渤海两海之间,三面环海,是海洋城市,海岸线总长约2211公里,其中大陆岸线约1371公里,岛屿岸线约840公里,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洋生物资源及渔业资源丰富,具备建设海洋牧场优良的自然条件,同时具备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前期基础。
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大连的海洋牧场理论和实践水平之所以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得益于科技对大连海洋牧场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2009年大连海洋大学陈勇教授首次提出“现代海洋牧场”的概念,我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学术研究机构、全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个全国性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平台等都是在大连海洋人的积极努力下促成或落户大连。
“海上粮仓”初具规模
2019年1月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市,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叫响“大连海鲜”品牌,打造“蓝色粮仓”,推动大连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截至目前,大连市已累计建设海洋牧场约550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4处,是全国海洋牧场最多的市级单位。大连市獐子岛海域投放的大型礁体达到 40米水深显著集鱼效果,实现了海洋牧场渔礁技术的突破。通过人工渔礁的投放,海洋牧场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渔业资源量有效恢复,刺参、海胆、皱纹盘鲍等海珍品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
根据《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5年,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00万亩,海珍品产量年增长近万吨,实现产值年增长20亿元,生物资源量增加30%,捕捞生产产值占渔业总产值降低到20%以下,海洋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渔业产业减量增收、提质增效,渔民转产转业稳步推进,形成全产业链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增殖放流养护资源
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连市的增殖放流工作起步早,保持全国领先。
近年来,大连市利用各级财政资金进行增殖放流,总量达到144亿单位。大连市增殖放流种类主要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等,功能以渔民增收和生物种群修复为主。其中日本对虾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三疣梭子蟹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为主,生物种群修复为辅;牙鲆功能定位为生物种群修复为主,渔民增收为辅。
大连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渔业环境得到修复,“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全市增殖放流中国对虾等苗种幼体22.87亿尾,增加渔业产量2400吨,其中对虾捕捞量1882吨,增加渔业产值2.6亿元。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了近岸海域优质渔業种群生物量,水域生态群落结构和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地方优势渔业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补充,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今年,大连市计划增殖放流中国对虾29.5亿尾、三疣梭子蟹8000万尾、褐牙鲆1200万尾、许氏平鲉200万尾,总计30.44亿尾,计划投入苗种资金4400万元。
十八大以来,大连市加快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科学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全力打造“蓝色粮仓”,促进了现代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海洋牧场国内领先
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处黄渤海两海之间,三面环海,是海洋城市,海岸线总长约2211公里,其中大陆岸线约1371公里,岛屿岸线约840公里,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洋生物资源及渔业资源丰富,具备建设海洋牧场优良的自然条件,同时具备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前期基础。
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大连的海洋牧场理论和实践水平之所以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得益于科技对大连海洋牧场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2009年大连海洋大学陈勇教授首次提出“现代海洋牧场”的概念,我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学术研究机构、全国第一个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个全国性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平台等都是在大连海洋人的积极努力下促成或落户大连。
“海上粮仓”初具规模
2019年1月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市,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叫响“大连海鲜”品牌,打造“蓝色粮仓”,推动大连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截至目前,大连市已累计建设海洋牧场约550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4处,是全国海洋牧场最多的市级单位。大连市獐子岛海域投放的大型礁体达到 40米水深显著集鱼效果,实现了海洋牧场渔礁技术的突破。通过人工渔礁的投放,海洋牧场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渔业资源量有效恢复,刺参、海胆、皱纹盘鲍等海珍品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
根据《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5年,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00万亩,海珍品产量年增长近万吨,实现产值年增长20亿元,生物资源量增加30%,捕捞生产产值占渔业总产值降低到20%以下,海洋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渔业产业减量增收、提质增效,渔民转产转业稳步推进,形成全产业链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增殖放流养护资源
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连市的增殖放流工作起步早,保持全国领先。
近年来,大连市利用各级财政资金进行增殖放流,总量达到144亿单位。大连市增殖放流种类主要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等,功能以渔民增收和生物种群修复为主。其中日本对虾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三疣梭子蟹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为主,生物种群修复为辅;牙鲆功能定位为生物种群修复为主,渔民增收为辅。
大连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渔业环境得到修复,“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全市增殖放流中国对虾等苗种幼体22.87亿尾,增加渔业产量2400吨,其中对虾捕捞量1882吨,增加渔业产值2.6亿元。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了近岸海域优质渔業种群生物量,水域生态群落结构和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地方优势渔业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补充,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今年,大连市计划增殖放流中国对虾29.5亿尾、三疣梭子蟹8000万尾、褐牙鲆1200万尾、许氏平鲉200万尾,总计30.44亿尾,计划投入苗种资金4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