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瑰宝,更蕴含着培养小学生道德修身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不容忽视。千年之后的我们来体悟古代先贤的诗歌风神,必然不能各类音乐性,而是应该回归它们本身的“有声”本色,唯有如此才能够尽情汲取古典诗歌中的精神营养与思想之美。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中国古诗大会》等节目的热播也激发了家长对小学古诗学习的重视和热情。由于古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以及小学生阅读能力尚不成型等因素, 古诗教学对于许多语文教师而言仍然是一个教学难题。下面浅谈在运用情景教学, 提高小学生语文古诗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 情景教学 古诗 运用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成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更好地教学古诗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研究方向。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好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的真正意义,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新课标强调教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也由此意味着古诗的传统教学方法己经不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古诗情境教学的策略
古诗情境教学以作者的创作原因,表达的感情为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类生动、具体形象的古诗情境,学生将古诗学习与实际生活、思维想象相联系,从而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创作动机与情感,融入到古诗的情境中,感受到古诗就在生活中,并能对同类体裁的古诗主动建构,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一)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模仿教材中典型情景或相关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学生融进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回顾了课文的诗句,理解了诗词的意思,同时在揣摩人物的语言、肢体动作及神态,体验了诗人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可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表演情境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不仅要让学生在活动式情境获得知识与技能,也要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游子吟》这首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同学们把这首诗编写成剧本,让学生演一演诗歌所描绘的母子情深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说话,去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先要求学生对全诗进行朗读,在熟悉课文的同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出他们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说出全诗的主要内容。
(二)“还声”吟诵,自我带入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达,幻灯片、电子影像、电视等方式逐渐进入教学的视域,而吟诵教学亦应该建立在现代媒体技术之上。此所谓“还声”教学即以自我录音为媒介的教学方式。这种借助录音媒介的教学方法首先应用到英语语言学习的领域中。具体到吟诵教学,也就是学生通过对自我吟诵的录音,然后进行反复地静听,从而达到简化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立足于认知心理学可以得知,孩童不仅具备强烈的好奇心,更有着极强的“自我新鲜感”。因此,基于上述两点心理学上的剖析,不难发现:“还声”吟诵便是一个非常直观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张继《枫桥夜泊》一诗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首先,课堂上教授吟诵知识是基本准备。老师应当先带领学生解释全诗的背景知识与大意,并“划定节奏”。本诗为七言绝句,因此划为“上四下三”中的“二、二、一、二”的形式,全诗便形成的结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此抑扬顿挫的旋律即刻显现出来。依照古人的话说,“有板有眼”便是如此。将节奏点,重点吟出,韵律感便不唤而出了。最后,当韵律与节奏学生都掌握时,就要开始教授“念与读”交错的读法: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强调。因为按照诗意来说,这种调子能够吟诵处一种悲戚的效果,因此本文择此调为例。整个过程下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并且对诗歌的意义具有了更为立体直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以吟诵的方式使得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完成“自我带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美,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三、精神陶冶,有声之情
古人云: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形式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内容。在一堂教学课中,形式只是辅助性的条件,而真正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内容与效果,有声之情便能够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审美体验突破了字句雕琢的枯燥,不仅是一种“应试享受”,更是一种人格美学的精神汲取。当我们以辩证法的思维看待问题时,没有一个任何一种方式能够超越课本对诗文的普及广度,成为小学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更应该成为文学普及的必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64
[2] 梁小涵.小學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实践研巧[D].东北师范大学.2011.10
[3]倪牟双 王建勋.翻转课堂与微课(小学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4]董运玲.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刘美佳.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关键词: 情景教学 古诗 运用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成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更好地教学古诗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研究方向。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好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的真正意义,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新课标强调教学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也由此意味着古诗的传统教学方法己经不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古诗情境教学的策略
古诗情境教学以作者的创作原因,表达的感情为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类生动、具体形象的古诗情境,学生将古诗学习与实际生活、思维想象相联系,从而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创作动机与情感,融入到古诗的情境中,感受到古诗就在生活中,并能对同类体裁的古诗主动建构,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一)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模仿教材中典型情景或相关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学生融进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回顾了课文的诗句,理解了诗词的意思,同时在揣摩人物的语言、肢体动作及神态,体验了诗人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可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表演情境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不仅要让学生在活动式情境获得知识与技能,也要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游子吟》这首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同学们把这首诗编写成剧本,让学生演一演诗歌所描绘的母子情深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说话,去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先要求学生对全诗进行朗读,在熟悉课文的同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出他们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说出全诗的主要内容。
(二)“还声”吟诵,自我带入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达,幻灯片、电子影像、电视等方式逐渐进入教学的视域,而吟诵教学亦应该建立在现代媒体技术之上。此所谓“还声”教学即以自我录音为媒介的教学方式。这种借助录音媒介的教学方法首先应用到英语语言学习的领域中。具体到吟诵教学,也就是学生通过对自我吟诵的录音,然后进行反复地静听,从而达到简化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立足于认知心理学可以得知,孩童不仅具备强烈的好奇心,更有着极强的“自我新鲜感”。因此,基于上述两点心理学上的剖析,不难发现:“还声”吟诵便是一个非常直观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张继《枫桥夜泊》一诗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首先,课堂上教授吟诵知识是基本准备。老师应当先带领学生解释全诗的背景知识与大意,并“划定节奏”。本诗为七言绝句,因此划为“上四下三”中的“二、二、一、二”的形式,全诗便形成的结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此抑扬顿挫的旋律即刻显现出来。依照古人的话说,“有板有眼”便是如此。将节奏点,重点吟出,韵律感便不唤而出了。最后,当韵律与节奏学生都掌握时,就要开始教授“念与读”交错的读法: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强调。因为按照诗意来说,这种调子能够吟诵处一种悲戚的效果,因此本文择此调为例。整个过程下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并且对诗歌的意义具有了更为立体直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以吟诵的方式使得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完成“自我带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感受它的美,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三、精神陶冶,有声之情
古人云: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形式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内容。在一堂教学课中,形式只是辅助性的条件,而真正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内容与效果,有声之情便能够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审美体验突破了字句雕琢的枯燥,不仅是一种“应试享受”,更是一种人格美学的精神汲取。当我们以辩证法的思维看待问题时,没有一个任何一种方式能够超越课本对诗文的普及广度,成为小学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更应该成为文学普及的必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64
[2] 梁小涵.小學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实践研巧[D].东北师范大学.2011.10
[3]倪牟双 王建勋.翻转课堂与微课(小学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4]董运玲.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刘美佳.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