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关于音乐的描写。张爱玲以她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和巧妙运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心理,促进了情节发展,揭示了人物命运,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大段音乐描写所传达的张力,张爱玲拥有了属于自身独特风格的“苍凉”美学。
关键词:苍凉 音乐 审美 情感
引言
在具有张爱玲独特风格的小说中,苍凉的音乐描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民族音乐结合西洋的交响乐,常常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张爱玲本人成长经历的研究,结合作者在小说中所赋予的情感抒发手法,重点剖析“苍凉”的音乐对于张氏小说的影响和作用,是本文的重点。
一 “苍凉”的成长,“苍凉”的音乐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物,张爱玲作为文坛上风靡一时的才女,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家庭生活的不幸使张爱玲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深深的伤痛。她是清朝末期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却在年幼时被追求新思想的母亲抛下了。整日不务正业的父亲在继母的煽风点火中把张爱玲禁闭起来,这样的一次经历使张爱玲在性格形成中受到很大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创作才能。对于文字的精准把握使她光芒照人,同时,在衣着、音乐、色彩上的独到见解更增加了她的个人魅力。她是一个敏感的、充满幻想的,同时又有着心理阴影的天才。
张爱玲所经历的成长时代是具有悲剧意义的时代,所以在她的小说描写中,往往是烦闷、阴沉的基调。尤其在张氏小说中的音乐描写,总是充满淡淡的失望与忧伤。通过匠心独运的音乐描写,营造了一种华美而又凄婉、苍凉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傅雷在评价小说《金锁记》时说:“张爱玲的作品,在结构、节奏、色彩上的综合运用,往往在不经意间达到最显著的效果。”的确是这样,不单是作品《金锁记》,张爱玲大部份作品在这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瑰丽的色彩和凄凉的音乐相映成趣,衬出人生中最平凡的事物以及最深刻的感悟。描写手法上的斑斓和人生意义上的平凡悬殊对比,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尤其显得苍凉。就是这种独特的描写,赋予了张氏作品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
二 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艺术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关于音乐运用的描写比比皆是,从“咿咿呀呀”的胡琴到“叮叮咚咚”的琵琶;从“忽断忽续”的口琴到具有挑拔性的爵士乐,虽然这些描写仅仅是张氏小说艺术上的一些小花,但是正是这样的音乐运用的描写,使小说在情节上更生动,思想上更深刻了。音乐本是靠听觉来感知产生共鸣的艺术,但是张爱玲却能把它形象的转换成文字的形式,使人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欣赏到相同效果的艺术美感。小说中主人公凄惨的遭遇、悲哀的命运,都在相应的音乐描写中娓娓道来,这样的小说更真切地体现出了作者在故事中赋予的情感,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1 “苍凉”心境的渲染
从根本上来讲,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来抒发情感,启发人思考的一门美学。在小说描写中,张爱玲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情感抒发作用,通过在不同环境下对不同乐器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丰富多彩的内心活动。通常在小说中,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往往容易给读者繁杂、冗长的感觉,但是张爱玲笔下的心理描写,可以有效地结合音乐,浑然一体。不仅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同时也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这种对于文字的洞察能力使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更具审美魅力和艺术张力。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十八春》,其中顾曼桢在其中温柔美丽、善解人意的女子,她和自己的同事世钧情投意合,成为甜蜜的恋人。然而,就是这样本该美好的生活,处处充满了伤害,姐姐曼璐为了一己私利,以为可以用手段牵住自己的丈夫祝鸿才,设下圈套让自己的丈夫占有了自己的妹妹。曼桢怀着一种信念逃出姐姐和姐夫病态的控制后,却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世钧就要结婚了。后来曼桢又因为儿子问题将错就错地嫁给了祝鸿才。这样一个受尽命运欺凌的女子该是怎样的悲情?张爱玲通过对琵琶这种本身带有一种哀婉伤感音色的乐器的描写,传递出了曼桢的无助与痛苦。“曼桢躺在床上,房间里窗户虽然关着,依旧可以听见弄堂里有一家人家的无线电叮叮咚咚正弹着琵琶。一个中年男子在那里唱着,略带点妇人腔的呢喃的歌声,却听得不甚分明。那琵琶的声音本来就像雨声,在这阴雨的天气,隔着雨夜遥遥听着,更透出那一种凄凉的意味。”曼桢的哀伤和无助,无论怎么描写都是不为过的,就是因为这样的情感没有办法直接来抒发,张爱玲巧妙地选择了和着雨声的琵琶声,在一个寂静的夜里展开。曼桢躺在床上,想象着世钧在一起时的所有甜蜜与美好,是多么温馨感人。可是就是这样的一种鲜明对比,和现在的处境相比,命运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是自己出尽了丑相。这样的哀伤和痛苦,也只有琵琶声才能道出这样的心境。
2 “苍凉”弦音的运用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看出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用音乐的描写,一步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暗示苍凉人生的经历。张爱玲在文章《谈音乐》中曾经说过并不喜欢凡哑林(即小提琴),却对胡琴、二胡、锣鼓等民族乐器很是欣赏。“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是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就像张氏小说中一贯的风格,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对人生却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诉说的是平凡人的生平故事,既没有遥不可及的渴望,也没有愤世嫉俗的职责,只有那挥不去的苍凉。对于这种“素朴”的人生态度,在小说中喜欢采用民族乐器来进行描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在长篇小说《怨女》中,有一处情节是这样的,三爷最开始引诱银娣时,用了这样的音乐描写,“楼下的胡琴又在咿哑着,她回到原处,坐得远远的,摸着皮袄的灰鼠里子,像抚摸一只猫。”银娣的婚姻生活是乏味的,三爷勾起了她的情欲,此时她的心中是波涛汹涌、无比矛盾的。分家后,三爷又一次进入了她的生活,尽管是以躲债为理由,可是这种显而易见的借口很容易让人明白,银娣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生活又激荡起来了。在这一部分,张爱玲又用了锣鼓这种乐器,“附近店家‘闹年锣鼓’,伙计学徒一打烊就敲打起来。沙哑的大锣鼓敲得特别急,呛呛呛呛呛呛,时而夹着一声洋皮似的铙钹。”这样的描写不单揭示了人物不平静的心理活动,暗示情节的发展作用,而且更真实地反映了平凡人生中的“苍凉”心境,锣鼓衬托的是新年的气氛,而银娣孤寂、凄楚的内心世界更得到了烘托。“这些店家各打各的,但是远远听来也相当调和,合并在一起有一种极大的仓皇的感觉”,对于三爷此次来的目的,银娣和三爷都心知肚明,可是两个人却都不说出来,这样的描写就使气氛相当紧张。同时,银娣凄苦哀怨的一生也就是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暗暗地展开的。这样的音乐描写非常细腻传神,暗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更加体现了主人公的“苍凉”人生,激发了读者更深层次上的感悟与共鸣。 3 “苍凉”作品的生成
张爱玲的小说,除了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暗示苍凉人生的经历外,有时候在结构上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小说不同的部分,穿插音乐,贯通全文,这样就形成了收尾呼应,前后一致的乐章。无论是细节推敲上还是整篇布局上,统一音乐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有序。
在《倾城之恋》中,开始的场景是“万盏灯火,琴声咿咿哑哑的”,然后随着声音的出处,找到了拉琴的人:“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又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整个故事结构,就是在胡琴的“咿咿哑哑”声中拉开了帷幕,又在这样的生硬中落下了帷幕。而这样悲凉的琴声与主人公凄凉的人生相互照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这种死气沉沉的生活方式使白流苏深深地体会到不能再在这里住下去了,她的生命她的希望已经被这里的一切开药吞噬掉了,她必须走出气,去寻找新的生命,新的生活方式,重新唤回自己青春。然而,无论是战争阻止了范柳原去英国的行程还是其他的原因,最后两个人在动荡是社会环境下相互取暖、相互安慰、相互依恋。无论是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大团圆的结尾处,胡琴苍凉哀婉的诉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收尾呼应,使读者有一种恍然的感觉,尽管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那么多事情,可是到最后,从本质上来讲,主人公的处境并没有什么变化,从而给人无尽的思考。
三 “苍凉”音乐的艺术价值
张爱玲曾经自己说过:“我不大喜欢音乐。也说不上是为什么,在我看来,颜色与气味总能使我感到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即使是所谓‘轻性音乐’中的跳跃,总也像是浮面上的,有点假。”若我们全面地来分析所谓的张爱玲口中的“音乐的悲哀”便可以看出,在张爱玲主观的感受中以及张氏小说的音乐描写中,都同样流露着一种“苍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强烈的表达效果,展现出来的悲凉画面,往往自然而然地引起读者丰富的听觉联想,展现了作者奇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才华,给人一种新奇感并产生多方面的审美效应。张爱玲用她独有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音乐感知,创造出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使其作品处处闪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寻找的安慰和自由,在现实世界里是残酷、无望的。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比较喜欢悲壮,可以说更喜欢苍凉。”在张爱玲看来,也许苍凉可以把玩的时间更久一些,可以靠近自己内心的世界更近一些。张爱玲以她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和巧妙运用,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她在小说中就是用“悲伤”的音乐将人生的苍凉展现出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调动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给人深刻的人生思考。
结语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曾经轰动了一个时代,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仍有很多读者青睐着她的作品。在具有张爱玲独特风格的小说中,苍凉的音乐描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出生在封建贵族家庭,生长在动乱年代的张爱玲,具有一种天生的“苍凉”。对于命运中的孤独与无助、人生的无能为力感,张爱玲深深地体味着,慢慢地印证在自己的创作中。在灰暗、失落的氛围中,张氏作品渐渐地呈现出“苍凉”风格。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体会和情感抒发确定了张爱玲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今天研究张爱玲作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1944年第5期。
[2] 张爱玲:《谈音乐》,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 胡兰成:《评张爱玲》,《杂志》,1944年第5期。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 李掖平:《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6] 余志平、黎翠萍:《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璐凡,洛阳理工学院师范部讲师)
关键词:苍凉 音乐 审美 情感
引言
在具有张爱玲独特风格的小说中,苍凉的音乐描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民族音乐结合西洋的交响乐,常常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张爱玲本人成长经历的研究,结合作者在小说中所赋予的情感抒发手法,重点剖析“苍凉”的音乐对于张氏小说的影响和作用,是本文的重点。
一 “苍凉”的成长,“苍凉”的音乐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物,张爱玲作为文坛上风靡一时的才女,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家庭生活的不幸使张爱玲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深深的伤痛。她是清朝末期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却在年幼时被追求新思想的母亲抛下了。整日不务正业的父亲在继母的煽风点火中把张爱玲禁闭起来,这样的一次经历使张爱玲在性格形成中受到很大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创作才能。对于文字的精准把握使她光芒照人,同时,在衣着、音乐、色彩上的独到见解更增加了她的个人魅力。她是一个敏感的、充满幻想的,同时又有着心理阴影的天才。
张爱玲所经历的成长时代是具有悲剧意义的时代,所以在她的小说描写中,往往是烦闷、阴沉的基调。尤其在张氏小说中的音乐描写,总是充满淡淡的失望与忧伤。通过匠心独运的音乐描写,营造了一种华美而又凄婉、苍凉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傅雷在评价小说《金锁记》时说:“张爱玲的作品,在结构、节奏、色彩上的综合运用,往往在不经意间达到最显著的效果。”的确是这样,不单是作品《金锁记》,张爱玲大部份作品在这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瑰丽的色彩和凄凉的音乐相映成趣,衬出人生中最平凡的事物以及最深刻的感悟。描写手法上的斑斓和人生意义上的平凡悬殊对比,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尤其显得苍凉。就是这种独特的描写,赋予了张氏作品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
二 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艺术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关于音乐运用的描写比比皆是,从“咿咿呀呀”的胡琴到“叮叮咚咚”的琵琶;从“忽断忽续”的口琴到具有挑拔性的爵士乐,虽然这些描写仅仅是张氏小说艺术上的一些小花,但是正是这样的音乐运用的描写,使小说在情节上更生动,思想上更深刻了。音乐本是靠听觉来感知产生共鸣的艺术,但是张爱玲却能把它形象的转换成文字的形式,使人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欣赏到相同效果的艺术美感。小说中主人公凄惨的遭遇、悲哀的命运,都在相应的音乐描写中娓娓道来,这样的小说更真切地体现出了作者在故事中赋予的情感,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1 “苍凉”心境的渲染
从根本上来讲,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来抒发情感,启发人思考的一门美学。在小说描写中,张爱玲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情感抒发作用,通过在不同环境下对不同乐器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丰富多彩的内心活动。通常在小说中,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往往容易给读者繁杂、冗长的感觉,但是张爱玲笔下的心理描写,可以有效地结合音乐,浑然一体。不仅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同时也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这种对于文字的洞察能力使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更具审美魅力和艺术张力。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十八春》,其中顾曼桢在其中温柔美丽、善解人意的女子,她和自己的同事世钧情投意合,成为甜蜜的恋人。然而,就是这样本该美好的生活,处处充满了伤害,姐姐曼璐为了一己私利,以为可以用手段牵住自己的丈夫祝鸿才,设下圈套让自己的丈夫占有了自己的妹妹。曼桢怀着一种信念逃出姐姐和姐夫病态的控制后,却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世钧就要结婚了。后来曼桢又因为儿子问题将错就错地嫁给了祝鸿才。这样一个受尽命运欺凌的女子该是怎样的悲情?张爱玲通过对琵琶这种本身带有一种哀婉伤感音色的乐器的描写,传递出了曼桢的无助与痛苦。“曼桢躺在床上,房间里窗户虽然关着,依旧可以听见弄堂里有一家人家的无线电叮叮咚咚正弹着琵琶。一个中年男子在那里唱着,略带点妇人腔的呢喃的歌声,却听得不甚分明。那琵琶的声音本来就像雨声,在这阴雨的天气,隔着雨夜遥遥听着,更透出那一种凄凉的意味。”曼桢的哀伤和无助,无论怎么描写都是不为过的,就是因为这样的情感没有办法直接来抒发,张爱玲巧妙地选择了和着雨声的琵琶声,在一个寂静的夜里展开。曼桢躺在床上,想象着世钧在一起时的所有甜蜜与美好,是多么温馨感人。可是就是这样的一种鲜明对比,和现在的处境相比,命运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是自己出尽了丑相。这样的哀伤和痛苦,也只有琵琶声才能道出这样的心境。
2 “苍凉”弦音的运用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看出她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用音乐的描写,一步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暗示苍凉人生的经历。张爱玲在文章《谈音乐》中曾经说过并不喜欢凡哑林(即小提琴),却对胡琴、二胡、锣鼓等民族乐器很是欣赏。“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是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就像张氏小说中一贯的风格,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对人生却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诉说的是平凡人的生平故事,既没有遥不可及的渴望,也没有愤世嫉俗的职责,只有那挥不去的苍凉。对于这种“素朴”的人生态度,在小说中喜欢采用民族乐器来进行描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在长篇小说《怨女》中,有一处情节是这样的,三爷最开始引诱银娣时,用了这样的音乐描写,“楼下的胡琴又在咿哑着,她回到原处,坐得远远的,摸着皮袄的灰鼠里子,像抚摸一只猫。”银娣的婚姻生活是乏味的,三爷勾起了她的情欲,此时她的心中是波涛汹涌、无比矛盾的。分家后,三爷又一次进入了她的生活,尽管是以躲债为理由,可是这种显而易见的借口很容易让人明白,银娣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生活又激荡起来了。在这一部分,张爱玲又用了锣鼓这种乐器,“附近店家‘闹年锣鼓’,伙计学徒一打烊就敲打起来。沙哑的大锣鼓敲得特别急,呛呛呛呛呛呛,时而夹着一声洋皮似的铙钹。”这样的描写不单揭示了人物不平静的心理活动,暗示情节的发展作用,而且更真实地反映了平凡人生中的“苍凉”心境,锣鼓衬托的是新年的气氛,而银娣孤寂、凄楚的内心世界更得到了烘托。“这些店家各打各的,但是远远听来也相当调和,合并在一起有一种极大的仓皇的感觉”,对于三爷此次来的目的,银娣和三爷都心知肚明,可是两个人却都不说出来,这样的描写就使气氛相当紧张。同时,银娣凄苦哀怨的一生也就是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暗暗地展开的。这样的音乐描写非常细腻传神,暗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更加体现了主人公的“苍凉”人生,激发了读者更深层次上的感悟与共鸣。 3 “苍凉”作品的生成
张爱玲的小说,除了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暗示苍凉人生的经历外,有时候在结构上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小说不同的部分,穿插音乐,贯通全文,这样就形成了收尾呼应,前后一致的乐章。无论是细节推敲上还是整篇布局上,统一音乐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有序。
在《倾城之恋》中,开始的场景是“万盏灯火,琴声咿咿哑哑的”,然后随着声音的出处,找到了拉琴的人:“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在故事的结尾部分,又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整个故事结构,就是在胡琴的“咿咿哑哑”声中拉开了帷幕,又在这样的生硬中落下了帷幕。而这样悲凉的琴声与主人公凄凉的人生相互照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这种死气沉沉的生活方式使白流苏深深地体会到不能再在这里住下去了,她的生命她的希望已经被这里的一切开药吞噬掉了,她必须走出气,去寻找新的生命,新的生活方式,重新唤回自己青春。然而,无论是战争阻止了范柳原去英国的行程还是其他的原因,最后两个人在动荡是社会环境下相互取暖、相互安慰、相互依恋。无论是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大团圆的结尾处,胡琴苍凉哀婉的诉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收尾呼应,使读者有一种恍然的感觉,尽管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那么多事情,可是到最后,从本质上来讲,主人公的处境并没有什么变化,从而给人无尽的思考。
三 “苍凉”音乐的艺术价值
张爱玲曾经自己说过:“我不大喜欢音乐。也说不上是为什么,在我看来,颜色与气味总能使我感到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即使是所谓‘轻性音乐’中的跳跃,总也像是浮面上的,有点假。”若我们全面地来分析所谓的张爱玲口中的“音乐的悲哀”便可以看出,在张爱玲主观的感受中以及张氏小说的音乐描写中,都同样流露着一种“苍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强烈的表达效果,展现出来的悲凉画面,往往自然而然地引起读者丰富的听觉联想,展现了作者奇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才华,给人一种新奇感并产生多方面的审美效应。张爱玲用她独有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音乐感知,创造出一个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使其作品处处闪烁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寻找的安慰和自由,在现实世界里是残酷、无望的。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比较喜欢悲壮,可以说更喜欢苍凉。”在张爱玲看来,也许苍凉可以把玩的时间更久一些,可以靠近自己内心的世界更近一些。张爱玲以她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和巧妙运用,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她在小说中就是用“悲伤”的音乐将人生的苍凉展现出来,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调动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给人深刻的人生思考。
结语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曾经轰动了一个时代,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仍有很多读者青睐着她的作品。在具有张爱玲独特风格的小说中,苍凉的音乐描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出生在封建贵族家庭,生长在动乱年代的张爱玲,具有一种天生的“苍凉”。对于命运中的孤独与无助、人生的无能为力感,张爱玲深深地体味着,慢慢地印证在自己的创作中。在灰暗、失落的氛围中,张氏作品渐渐地呈现出“苍凉”风格。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体会和情感抒发确定了张爱玲作品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今天研究张爱玲作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1944年第5期。
[2] 张爱玲:《谈音乐》,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 胡兰成:《评张爱玲》,《杂志》,1944年第5期。
[4]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 李掖平:《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6] 余志平、黎翠萍:《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王璐凡,洛阳理工学院师范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