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专业化”是近些年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既有专题论坛研讨,又有报刊专栏呼吁,亦有专门著作论述,还有学位论文探究。问题是:班主任是“怎样的”一种专业化?
一、源流乎?演进乎?班主任不是事务繁杂任务叠加的
“无限化”,而是时代变迁知识
创新的“集约化”
班主任产生何时?基于何因?笔者未能一一稽征。但就中国言,肯定不是“古已有之”的产物,而是教育理论乃至学校制度“全盘苏化”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建立了班主任制度。1947年7月21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班主任规程》,进一步明确和推广了开来。1948年版凯洛夫《教育学》设立专节论述班主任,指出:“对于每一个年级里担任功课最多和最有经验的一个教师,常常委以附加的任务:统一和调整本级所有教师的教导活动;组织和指导本级儿童整个生活与活动;规定学校与本级学生的家庭间必要的联系”[1],这位教师就是班主任。
1956年版凯洛夫《教育学》是我国讲授教育学课程和编写教育学教材的主要蓝本。这里也设立专节论述班主任,不同的是:1948年版将这节放在“苏维埃学校的教师”里讲;1956年版则放在“学校里的学生集体”里讲,这一节加了一个副标题,全称为“班主任——基层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这里指出:“使基层集体——班集体——的学生团结一致是班主任的首要的、基本的职责……班主任不仅要把教师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而且要把少年先锋队(或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和本班学生家长的教育力量联合在一起。”[2]368这个时期,苏联的学校教育制度趋向完善,教育理论建设走向成熟。所以,“班主任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的教育活动的质量多半取决于他们的教育技巧和他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方法。班主任的教育技巧越高明,他们的教育活动就会进行得越顺利。在班主任的广大队伍里有不少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2]376 。
政治制度的认同决定了教育理论的选择,建国以后,我国引进了苏联学校的班主任制度。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第三十二条指出:“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同时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第三十二条指出:“小学各班采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并酌设科任教师。”[3]140-144
1956年我国发出了“教育学中国化”的呐喊。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学者编写的《教育学》陆续出版。这批《教育学》的显著特点,是力图运用中国的文化传统研究教育现象,运用中国的价值观念揭示教育规律,运用中国的语言习惯阐明教育理论。例如对班主任工作的论述,一本《教育学》说:“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4]这是那个时代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
文化大革命以后,百废待举,百事待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成为教育界首当其冲的紧迫任务。1978年9月22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二十二条指出:“班主任应该在其他教师协助下,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十九条指出:“班主任应该在少年先锋队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协助下,经常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健康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和帮助;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劳动和课外活动;指导本班的少年先锋队工作;进行家长工作。”[3]1632—1637这种论述反映出教育学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个成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既是中国社会大开放、大变革的重要转型时期,又是中国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重大转轨时期,还是中国教育学界思想解放、成果卓著的灿烂辉煌时期。班主任研究不仅实现了从“专节”到“专章”的演进,而且还实现了从“专章”到“专书”的飞跃。“五院校”《教育学》是当时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师范院校教材,后来演进成王道俊教授、王汉澜教授主编的《教育学(新编本)》,增强了学术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是一本高师教育系专业基础课教材,它“力求反映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有相当深度。据瞿葆奎教授统计,1979—1990年间,全国出版《教育学》教材111本,这些书多数将班主任列为“专章”论述,知识范畴地位已经得到提升,理论论述深度日臻完善。一本《教育学》写道:“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5]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教育理论成果群星璀灿,班主任工作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渐成“等量齐观”的两大热门领域,班主任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形成“跳跃”、“跨越”之势。
2006 年6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 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2009年6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此可视为是对班主任工作性质、意义、职能与任务的最新概括。
通过对班主任源流的检索,不难看出:班主任制度发端于苏联,稍后应用于中国;选择班主任制度并不是源于理论自觉,而是出自政治认同;班主任工作日益事务繁杂以至功能“无限化”,并不是人为因素,而是时代变迁、社会挑战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理论相继深化、知识创新不断推动的“集约化”表述。
二、职业乎?岗位乎?班主任不是人员专职队伍建设的
“专门化”,而是教育教学管理
职能的“一体化”
有论者认为,班主任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只有坚持走班主任专业化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的职业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使班主任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6]。于是,“班主任专业化”一说风生水起,终酿成潮。
何谓职业?《现代汉语词典》说:“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那么,班主任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
《辞海》云: 班主任“在中国,主要指中小学中负责一个班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的教师”。《教育大辞典》说: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学生班级工作的教师” 。
我国1952年以来关于班主任的相关论述,权威典籍与政策法规里未见“专业化”一词,说明班主任工作是教师职业的天职,是中小学教师分工中的一个特别岗位。恰如全国模范班主任冯恩洪所云:“只授业不传道的老师决不是一个合格教师,只传道不授业,道也不可能传好……教书和育人应该结合起来,两张‘皮’应该合为一张‘皮’。”[7]
有论者认为,我国的班主任是一种兼职而不是专职,应该实行“专职化”由专人承担。因为班主任是一项专业劳动,兼职班主任会导致负担和压力过重、队伍不稳等问题,而班主任专职化则有利于班主任自身发展等等。这就派生出班主任专业化中的一个队伍建设“专门化”的别论。
那么,班主任是“怎样的”一种专业化呢?
班华教授认为,“班主任是特殊类型的教师,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或者说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特殊方面。班主任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与非班主任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有共同的方面,同时又有其特殊的方面。”[8]他通过悉心钻研、调查,概括提炼出11条“班主任教育信条”,揭示出班主任角色定位的精髓。
黄正平教授认为,“相对于教师专业化而言,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更微观的领域,因此,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题中之义,是教师专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9]他明确指出:“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科专业专业化与教育专业专业化的统一、群体专业化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统一。”[10]可以说是论述透彻,揭示了班主任工作特点的深刻内涵。
笔者感到,班主任确实不是一个专门职业,而是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岗位;“班主任专业化”也不是指队伍建设的“专门化”,而是指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职能的“一体化”。迄今为止,笔者能够读到的对于“班主任专业化”的种种论述,并没有超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范围;尽管有大量类似于“班主任学”的大部头书籍问世,但是,科学意义上的“学”还没有创建起来,大学教育学院里也没有设置“班主任学系”,或者教育学系里也没有设置“班主任学专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现代大学研究专家弗莱克斯(Abraham Flexner)就已指出,只有弥漫着学术研究的精神并由最优秀的人才去研究的专业领域的问题才有权利被列入之内。
三、外塑乎?内炼乎?班主任不是资格培训职称晋升的
“序列化”,而是学生心灵培植
工作的“专家化”
在向“班主任专业化”大踏步前进的途程中,得力之法是岗位培训,战略举措是职称评定。在全民向“学习化社会”进军的知识经济时代,班主任也需要“充电”。
2006 年教育部颁布《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班主任的岗前或岗后半年的培训不得少于30 学时。有的区域建立了新任班主任岗前培训、班主任岗位培训、优秀班主任专业培训的制度,形成了一种层次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培养机制。这种针对性强的班主任培训很有必要。问题是,培训不是学习,培训并不等于就是学习。也有论者认为,“班主任应当成为具有专门的职业理论、专业职业道德、专门的职业技艺的专业工作者。班主任职级制的评定,不仅顺应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潮流,而且还能使我们跃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从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审视和关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问题。” [11]于是,有的地方实施了评选“见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特级班主任”的职称序列方案,还有的地方介绍了评选“初级”、“二级”、“一级”、“高级”班主任的职称序列经验。班主任职级制评定的效果如何,自然有待实践检验。
在学校教育面临经济社会严峻挑战的非常时期,在各种“专业化”相互攀比、“谁都可以评职称”的特别情况下,人们倡导“班主任专业化”的良苦用心,在于引起国人对于班主任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于破解“班主任荒”的疑难困惑。然而,班主任的“专业化”,并不是资格培训、职称晋升的“序列化”,而是学生心灵培植工作的“专家化”,即班级集体建设的“专家化”,研究学生、研究教育的“专家化”,全面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的“专家化”。
当今人们在追寻班主任的成长发展之路时,有论者指出,“班主任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必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12]。当今学生怎么了?“厌学”、“网虫”、“逆反”都不是他们的本性,怎样让“每颗金子闪闪发光”是班主任的一个“永恒主题”。当今教育怎么了?“呆读死记”、“考试地狱”、“质量滑坡”也不是教育的本意,怎样使教育能够“唤醒沉睡的智慧”也是班主任的又一个“永恒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谆谆告诫青年教师:“你不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社会把你看成能工巧匠。”[13]重温此话,犹如甘露滋润吾心。新时期的学生心灵培植工作更加呼唤“专家化”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凯洛夫.教育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495—462.
[2]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海口:海南育出版社,1999.
[4]刘佛年.教育学(初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08.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16.
[6]谢玉玲. 班主任应走“专业化”之路[J]. 班主任之友,2005,(12).
[7]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德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32.
[8]班华.专业化: 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J].人民教育,2004,(15—16).
[9]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 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解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J]. 人民教育,2006,(19).
[10]黄正平.关于班主任专业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11]潘健.实施班主任职级制: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思路[J].班主任,2004,(4).
[12]陈文心.从国际视野看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2).
[13]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08.
【喻立森,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慕云
一、源流乎?演进乎?班主任不是事务繁杂任务叠加的
“无限化”,而是时代变迁知识
创新的“集约化”
班主任产生何时?基于何因?笔者未能一一稽征。但就中国言,肯定不是“古已有之”的产物,而是教育理论乃至学校制度“全盘苏化”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建立了班主任制度。1947年7月21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班主任规程》,进一步明确和推广了开来。1948年版凯洛夫《教育学》设立专节论述班主任,指出:“对于每一个年级里担任功课最多和最有经验的一个教师,常常委以附加的任务:统一和调整本级所有教师的教导活动;组织和指导本级儿童整个生活与活动;规定学校与本级学生的家庭间必要的联系”[1],这位教师就是班主任。
1956年版凯洛夫《教育学》是我国讲授教育学课程和编写教育学教材的主要蓝本。这里也设立专节论述班主任,不同的是:1948年版将这节放在“苏维埃学校的教师”里讲;1956年版则放在“学校里的学生集体”里讲,这一节加了一个副标题,全称为“班主任——基层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这里指出:“使基层集体——班集体——的学生团结一致是班主任的首要的、基本的职责……班主任不仅要把教师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而且要把少年先锋队(或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和本班学生家长的教育力量联合在一起。”[2]368这个时期,苏联的学校教育制度趋向完善,教育理论建设走向成熟。所以,“班主任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的教育活动的质量多半取决于他们的教育技巧和他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方法。班主任的教育技巧越高明,他们的教育活动就会进行得越顺利。在班主任的广大队伍里有不少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2]376 。
政治制度的认同决定了教育理论的选择,建国以后,我国引进了苏联学校的班主任制度。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第三十二条指出:“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同时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第三十二条指出:“小学各班采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并酌设科任教师。”[3]140-144
1956年我国发出了“教育学中国化”的呐喊。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学者编写的《教育学》陆续出版。这批《教育学》的显著特点,是力图运用中国的文化传统研究教育现象,运用中国的价值观念揭示教育规律,运用中国的语言习惯阐明教育理论。例如对班主任工作的论述,一本《教育学》说:“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4]这是那个时代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
文化大革命以后,百废待举,百事待兴。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成为教育界首当其冲的紧迫任务。1978年9月22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二十二条指出:“班主任应该在其他教师协助下,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第十九条指出:“班主任应该在少年先锋队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协助下,经常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健康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和帮助;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劳动和课外活动;指导本班的少年先锋队工作;进行家长工作。”[3]1632—1637这种论述反映出教育学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一个成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既是中国社会大开放、大变革的重要转型时期,又是中国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重大转轨时期,还是中国教育学界思想解放、成果卓著的灿烂辉煌时期。班主任研究不仅实现了从“专节”到“专章”的演进,而且还实现了从“专章”到“专书”的飞跃。“五院校”《教育学》是当时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师范院校教材,后来演进成王道俊教授、王汉澜教授主编的《教育学(新编本)》,增强了学术性;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是一本高师教育系专业基础课教材,它“力求反映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有相当深度。据瞿葆奎教授统计,1979—1990年间,全国出版《教育学》教材111本,这些书多数将班主任列为“专章”论述,知识范畴地位已经得到提升,理论论述深度日臻完善。一本《教育学》写道:“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5]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教育理论成果群星璀灿,班主任工作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渐成“等量齐观”的两大热门领域,班主任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形成“跳跃”、“跨越”之势。
2006 年6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 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2009年6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此可视为是对班主任工作性质、意义、职能与任务的最新概括。
通过对班主任源流的检索,不难看出:班主任制度发端于苏联,稍后应用于中国;选择班主任制度并不是源于理论自觉,而是出自政治认同;班主任工作日益事务繁杂以至功能“无限化”,并不是人为因素,而是时代变迁、社会挑战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理论相继深化、知识创新不断推动的“集约化”表述。
二、职业乎?岗位乎?班主任不是人员专职队伍建设的
“专门化”,而是教育教学管理
职能的“一体化”
有论者认为,班主任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只有坚持走班主任专业化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的职业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使班主任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6]。于是,“班主任专业化”一说风生水起,终酿成潮。
何谓职业?《现代汉语词典》说:“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那么,班主任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
《辞海》云: 班主任“在中国,主要指中小学中负责一个班级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的教师”。《教育大辞典》说: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学生班级工作的教师” 。
我国1952年以来关于班主任的相关论述,权威典籍与政策法规里未见“专业化”一词,说明班主任工作是教师职业的天职,是中小学教师分工中的一个特别岗位。恰如全国模范班主任冯恩洪所云:“只授业不传道的老师决不是一个合格教师,只传道不授业,道也不可能传好……教书和育人应该结合起来,两张‘皮’应该合为一张‘皮’。”[7]
有论者认为,我国的班主任是一种兼职而不是专职,应该实行“专职化”由专人承担。因为班主任是一项专业劳动,兼职班主任会导致负担和压力过重、队伍不稳等问题,而班主任专职化则有利于班主任自身发展等等。这就派生出班主任专业化中的一个队伍建设“专门化”的别论。
那么,班主任是“怎样的”一种专业化呢?
班华教授认为,“班主任是特殊类型的教师,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或者说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特殊方面。班主任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与非班主任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与内容有共同的方面,同时又有其特殊的方面。”[8]他通过悉心钻研、调查,概括提炼出11条“班主任教育信条”,揭示出班主任角色定位的精髓。
黄正平教授认为,“相对于教师专业化而言, 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更微观的领域,因此,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题中之义,是教师专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9]他明确指出:“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科专业专业化与教育专业专业化的统一、群体专业化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统一。”[10]可以说是论述透彻,揭示了班主任工作特点的深刻内涵。
笔者感到,班主任确实不是一个专门职业,而是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岗位;“班主任专业化”也不是指队伍建设的“专门化”,而是指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职能的“一体化”。迄今为止,笔者能够读到的对于“班主任专业化”的种种论述,并没有超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范围;尽管有大量类似于“班主任学”的大部头书籍问世,但是,科学意义上的“学”还没有创建起来,大学教育学院里也没有设置“班主任学系”,或者教育学系里也没有设置“班主任学专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现代大学研究专家弗莱克斯(Abraham Flexner)就已指出,只有弥漫着学术研究的精神并由最优秀的人才去研究的专业领域的问题才有权利被列入之内。
三、外塑乎?内炼乎?班主任不是资格培训职称晋升的
“序列化”,而是学生心灵培植
工作的“专家化”
在向“班主任专业化”大踏步前进的途程中,得力之法是岗位培训,战略举措是职称评定。在全民向“学习化社会”进军的知识经济时代,班主任也需要“充电”。
2006 年教育部颁布《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规定班主任的岗前或岗后半年的培训不得少于30 学时。有的区域建立了新任班主任岗前培训、班主任岗位培训、优秀班主任专业培训的制度,形成了一种层次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培养机制。这种针对性强的班主任培训很有必要。问题是,培训不是学习,培训并不等于就是学习。也有论者认为,“班主任应当成为具有专门的职业理论、专业职业道德、专门的职业技艺的专业工作者。班主任职级制的评定,不仅顺应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潮流,而且还能使我们跃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从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审视和关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问题。” [11]于是,有的地方实施了评选“见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特级班主任”的职称序列方案,还有的地方介绍了评选“初级”、“二级”、“一级”、“高级”班主任的职称序列经验。班主任职级制评定的效果如何,自然有待实践检验。
在学校教育面临经济社会严峻挑战的非常时期,在各种“专业化”相互攀比、“谁都可以评职称”的特别情况下,人们倡导“班主任专业化”的良苦用心,在于引起国人对于班主任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于破解“班主任荒”的疑难困惑。然而,班主任的“专业化”,并不是资格培训、职称晋升的“序列化”,而是学生心灵培植工作的“专家化”,即班级集体建设的“专家化”,研究学生、研究教育的“专家化”,全面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的“专家化”。
当今人们在追寻班主任的成长发展之路时,有论者指出,“班主任要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必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12]。当今学生怎么了?“厌学”、“网虫”、“逆反”都不是他们的本性,怎样让“每颗金子闪闪发光”是班主任的一个“永恒主题”。当今教育怎么了?“呆读死记”、“考试地狱”、“质量滑坡”也不是教育的本意,怎样使教育能够“唤醒沉睡的智慧”也是班主任的又一个“永恒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谆谆告诫青年教师:“你不仅是活的知识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花。你是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雕塑家。教育创造真正的人,就是你的职业。社会把你看成能工巧匠。”[13]重温此话,犹如甘露滋润吾心。新时期的学生心灵培植工作更加呼唤“专家化”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凯洛夫.教育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495—462.
[2]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海口:海南育出版社,1999.
[4]刘佛年.教育学(初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08.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16.
[6]谢玉玲. 班主任应走“专业化”之路[J]. 班主任之友,2005,(12).
[7]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德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32.
[8]班华.专业化: 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J].人民教育,2004,(15—16).
[9]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 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解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J]. 人民教育,2006,(19).
[10]黄正平.关于班主任专业化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11]潘健.实施班主任职级制: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思路[J].班主任,2004,(4).
[12]陈文心.从国际视野看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2).
[13]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08.
【喻立森,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