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历程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c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记述的不是邦国兴亡的大事,也不是社会变革的经过。在这里,我只是记述一些个人生命经历中足以回忆的片段,对别人也许没有意义;不过,假如有人不存着读掌故的心情读本文时,他也许会愿意看一看另一个人心灵经历的路程。
  禅宗说教时,不重说理,而在点破禅机。就因为外面的一些感受往往可以使内心蓄积的水库开放闸门,造成水到渠成的局面。这也许就是所谓顿悟吧?记得十一二岁时,我读过一本名叫《文心》的书,其中有一段解释所谓“触发”的经验,也不外乎指出因外在感受触动内心的经验。在这里,我只想把几桩触发自己的事件叙述一下。
  每一个孩子都曾经过浑浑噩噩的阶段,不过未必每一个人都曾经注意过在那一刹那他忽然发现自己面临不能再浑噩的情况。我在这里记下的片段回忆,也未必是促成我“顿悟”的因子,甚至未必是触发的机捩,但是至少在我的记忆中,这几个片段确实和自己的发展过程相联结,构成比较鲜明的印象。
  在战争中长大的孩子大概比升平盛世的小孩较早接触到死亡。祖母去世时我第一次经验到亲人的死亡;但是她的弥留状态是在安详的气氛下慢慢转变,因此留给我的印象也不是剧烈激动的。在重庆遭遇大轰炸时,我们正在万县。记得万县第一次遭轰炸的晚上,我们一听见空袭警报就躲进洞去,进洞时在路上遇见二楼邻居家的一个大孩子,正在跑回家里去取一些东西。等到警报解除后,我们却发现了他的尸体。上午,他还和我们一起玩过;晚上,他已变成一堆模糊难认的残骸。这是第一次,我忽然发觉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如此之易于跨过去,又如此的难以跨回来。这是第一次,我忽然发觉人是如此的没有保障。这也是第一次,我面对着一大堆尸体和烟尘弥漫的瓦砾场,心里不存一丝恐惧,却充满了迷惘。我曾经苦苦求索,那天一夜未曾阖眼;到后来,我似乎完全掉进了黑松林,不但找不着问题的答案,甚至找不出问题的线索了。
  这一种困惑,此后经常侵入我的思想。在豫鄂边界的公路上,日本飞机用机枪扫射缓慢移动的难民群;轧轧的机声和哒哒的枪声交织成我脑子中一连串的问号。在青滩之滨岸时,目击过抢滩的木船突然断缆;那浩荡江声中的一片惊呼,也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次列入我的脑中。
  在老河口,我们住的院子隔壁有一营工兵,他们豢养着不少骡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发现马群中添了一头小小的淡黄马驹,它逐渐长成,变成一匹很帅的小马,遍体淡金,不夹一根杂毛。但是它的脾气猛而且劣,除去经常和它一起玩,喂它吃些东西的小孩子外,它不让别人靠近身边。我们和它一起玩,直到它太高了,我们还可以站在磨盘石上拍它的头颈,抓它的鬃毛。终于,有一天,工兵要捉住它,替它钉蹄铁和施阉,它挣扎着踢伤了好几个人。它自己也在终日带伤奔驰下,失血过多,倒毙在池塘边,离那一块磨盘石不过几步而已。这一具淡金色的巨大胴体,依然保持着想再站起来的半跪姿势,似乎还在向死亡作倔强的抗争。不知怎的,我看着它时,万县的那堆残肢又浮现在眼前。大约从这次以后,我不再把生与死的问题限于人类。那个经常出现的问号变得更大,更扰人了。
  几年以后,我们又在大巴山脉的河谷中回环盘旋。有好几天,我们直对着一座大山前进,山顶那里似乎有一个巨大的洞穴,天天作为瞭望的目标。好不容易到了山脚,又花了一天工夫,我们走到半山,才看见那个洞穴实在是一大片悬岩,下面覆盖着一长条稍微收进去的山路。走到山顶时,已是下午四五点钟。山顶冰雪未消,矮矮的树上尽是冰琅雪玕,劲风袭人,轻微的琤琮敲击声里,树枝微晃,幻出闪动的点点彩色。四面一看,群山俯首,向阳的一面只有峰巅反射出夕阳;背阳的一面已是一片黑的丘陵,衬着一个红红的落日。当时几十个伕子都不期然驻足峰顶,但是谁也没有开一句腔,似乎都被这片真幻难分的奇丽镇住了。这是几天来日日祈盼的界牌垭,似乎下面的一个站头不足一提了。前几天蓄积了精力,似乎在一刹那间竟再也提不起劲来;再度出发时,大家都一语不发,蛮有些草草了事似的,赶到站头算数。
  此后,我读了亚历山大东征时在印度河边痛哭的故事;此后,我读了阮籍猖狂穷途痛哭的故事。我逐渐明白界牌垭峰顶上众人的无名惆怅。这是一种经验,经验到一时可以有感触,但是必须在日后才逐渐了解其意义。
  可是在那次以后,这种惆怅经常出现。出现在自己完成一篇稿子以后,出现在学期结束时,出现在学校结业时,出现在旅行归来时,出现在席终人散时。
  我身带残疾,那时又不曾正式进过学校,这种种的感触造成我有一个时期相当抑郁的心情。
  抗战末期,家里在重庆南岸的南山安定了好几年。兄姐们都在外求学,双亲又在重庆城里办公,我常常是独自在山上,与绕屋青松及百数鸽子为伍。父亲自己公余雅好阅读乙部及舆地,尤其喜欢读传记,因此家里多的是中外各式各样人物的传记。这些书籍成了我喂鸽子、看山光岚色之外的唯一消遣。当时我的语文水平不过小学程度,阅读文言的典籍颇有些困难。经过几度生吞活剥式的硬读,居然也渐能通其句读。大凡入传记的人物总有些可传之处,而他们共通之点大约往往可归纳为“历尽艰难,锲而不舍”八个大字。三年沉浸在这类的读物中,我的抑郁多多少少得到些调节,在自己心目中构建了一套做人的基本标准。
  抗战胜利了,我也得到了正式入高中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由自己面对真实的社會,面对竞争,面对考验。这些幸而与我在离群索居时期建立起的一套做人标准并不完全扞格不通,我得以逐渐获得信心。学校中竞争的空气又挑动了我争强好胜的脾气,每做一事都认认真真地用尽全力。我逐渐把自卑克服,逐渐测知了自己能力的极限;有一个时期,我相当的自满,觉得自己颇有从心所欲的乐趣。
  这一个自满的时期,幸而为时很短暂。离开家乡前不久,学校中有过一次去乡下为难民工作。我编入一组充前哨的小组,搭了一艘快艇,在大队的几艘木船前面开路。驶出运河后,快艇如脱弦般驶离大队,直驶入三万六千顷的太湖。不到许久,茫茫水域,似乎只剩了这一只小船。在运河里卜卜作响的马达似乎忽然哑了,船后面的浪花似乎也不再翻滚得那么有劲了。刚出口时,同学们一个个披襟当风,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时,大家又都静下来了。马达忽然停止,小船随波沉浮,四顾一片水光,方向莫辨。波光粼粼,寂然无声,界牌垭峰巅的惆怅突然又充塞在水天之间。
  从那次以后,我做事仍旧尽力以赴,但是从来没有享到任何成就的快乐。任何小事告一段落时,惆怅往往把看到成果的喜悦冲淡,甚至完全取代。“尽力以赴”变成仅是习惯而已,我竟找不着可以支持这个习惯的理论基础。这一个时期,我尝试着从宗教中得到解答,但是我得到了吗?我还在继续追寻呢。
  在美国读书时,由于住在神学院的宿舍,我颇得到些参“禅”说“理”的朋友。有一回在邻室书架上取了一本加缪的作品,竟花了一夜工夫读完那本书。这位存在主义的哲学家喜欢引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作为人生的比喻。西西弗斯得罪了神,神罚他受永恒的责罚。每次他必须把石头推向山顶,而石头又会自动滚下来。但是倔强的西西弗斯每次又再走下山来,把巨石往山上推。加缪认为,当西西弗斯懊丧地在山顶坐下休息时,他已经承认了宿命的力量,但是,当西西弗斯再度站起举步向山下走去时,西西弗斯几乎已经与神平等,至少他在向神挑战。没有想到,这次偶然拾来的读物,竟解决了我心理上的矛盾。
  我从自己的残疾得到一则经验:我知道凡事不能松一口劲,一旦松了劲,一切过去的努力都将成为白废。同时,我经常面对的那种惆怅,由界牌垭到太湖,不时地提醒我,努力与成就都未必有什么意义。这两股力量的激荡,常使我陷入迷惘。前者使我有一股对于生命的执着,凡事尽力竭诚做去;后者使我产生对于生命的漠视,也许竟是对于生命意义的否定。经过西西弗斯式的提示后,我才取得两者间的协调。我现在至少了解,石头不经推动得永远留在山脚下,纵然石头每次仍要碌碌地滚下去,我们仍不得不走下去继续刚刚失败的努力。我不知道哪一天石头还屹立山顶,但是我知道石头不会自己爬上山。
  诗往往能把散文写不出的东西道出,我常有由表面似乎不相干的诗句得到“触发”的经验。这里让一首不甚知名的词,为我结束这一篇短文:
  横江一抹是平沙,沙上几千家。到得人家尽处,依然水接天涯。危栏送目,翩翩去鹢,点点归鸦。渔唱不知何处,多应只在芦花。
  —闾丘次杲《朝中措》
  是的,走到水天又相接处,我们还不必回头,那边有去鹢和归鸦可看,更何况芦花深处,还也许找得着笛声的来源!
  (选自《许倬云问学记》)
其他文献
2009年,“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把“最佳散文奖”授给《刘荒田美国笔记》一书,其授奖评语是:“刘荒田的名字与旧金山无法分开,在他的笔下,旧金山是写不尽的,二十多年来,他用生命聆听一座城市的心跳,他用精妙的细节刻绘形形色色灵魂的悲欢。作为一个胸怀中国心的游子,他在中与美的空间置换,东方与西方的视角融汇中,不断拓展和丰富他的散文天地。他正在把汉语叙事的魅力发扬到一个新的境界。”  刘荒田确是“把汉语
《满江红》是常见的一个词牌名。《词学全书·填词名解》说:“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万树(红友)《词律》引《冥音录》,亦作《上江红》。《白香山词谱》认为“上”谐作“满”,音殊不类。考《本草纲目》有“满江红”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想唐宋时,民间已有此种名称之水草,随取入词,未可知也。对《满江红》这个词牌名称的由来,说法纷纭,不能尽录。我们不想做词学家,也
我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遇到一件日常的奇观:公共厕所外,女人排了好长一列,至少二十几人。我穿过队伍,向女厕里探了探,室内还塞了好几个等待的人,而厕所总共只有三间。照这样排下去,就算每个女人只花两分钟,我至少也要枯等一个小时。男厕很空,女人的膀胱很胀,夏日的阳光那么好,为什么我们要花大把时间在尿急中站立?我转向身后的女生,提议,“我想去上男厕,你要跟我一起吗?”整列排队的女人当中,就我一个亚洲人,我想找个
本身对文字没有太多感觉的我,在毫无防备地陷入异国生活的沼泽之后,对由短促句子堆积起来的所谓诗歌的东西猝然喜爱起来,其实也谈不上喜爱,只是以之来瞅瞅自己的生活,有了几分共感罢了。毫不情愿地搜索早前学习鉴赏诗歌时的记忆,被时不时斜眼偷瞄教师用书的先生之油腻的情感和横飞的唾沫所惊吓,眼睛先于大脑一步,阻止了记忆的黑色胶片反向旋转,迅速由脑海撤回到眼前。黑夜赋予顾城的黑色眼睛也许并没有那么黑,海子的“面朝
—— 上 ——  入大学后,我一度疑心山东的特产其实是姥娘。偶然与东北、甘肃同学闲谈,发现与谈诸位的姥娘均是山东出产。我姥娘算其中最能“跑”的——从山东奔波至长春又跋涉到兰州,一路颠簸,末了绕到闽北的小山坳里落下脚来——她持一口不翘舌的山东话形容此地为“孔夫子都不来教化的地方”。对这方式微的水土,她态度虽是鄙夷,但仍在此繁衍生息了三代人,连她莆田的儿媳妇也附和起山东的讲究,禁止我表弟在正月理发了。
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金碧辉煌,音乐界名流盛装欢聚一堂,庆祝一年一度的“格莱美”音乐颁奖礼,这不仅是全球音乐界的盛会,更是具有当今音乐界权威的瞩目时刻!  盛典如火如荼进行,紧张时刻终于来临,最大奖项落在了最后。只见大奖赛评委会主席、著名音乐家胡·安蒂先生健步走上了奖台,全场鸦雀无声,翘首等待着花落谁家。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們,你们好!我现在宣布,2020年度‘格莱美’最佳女歌手奖得主是:可儿·劳
陈良才和林莉莉在亲朋眼中是天生一对才子佳人,二人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同学,准备高考时良才报考理科,专业选的是电脑,莉莉也跟着报考理科,同项专业。第一志愿都同样填着“朱拉大学”,放榜时双双考上,莉莉的分数比良才还高8分。  毕业后二人分别进了一家跨国电脑公司与另一家泰国电脑公司,不到两年都升任主管,二人的父母从他们毕业后就一直催婚,他俩老是推托,直到年近三十,双方家长下了最后通牒,同时动手
小东西  一年里的最后一天,几个人  汇聚在一个餐桌前,  玩那种说真心话的游戏。  表面上看当你作为提问人  或听众时,作答者似猎物,  而你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一个  豁口,往丛生的绿植内部钩住了  他过往的一些秘密,像一小颗  红钻,从覆盖已久的陈年的  泥土里重新闪出意外的光泽,  享受扔出钩子的刺激的人是你。  但还有另一个真相——  当你作为作答者时,是你经由那个  你自己都未曾料到的提问
自序:满意的关系  你出生时,护士在你小小的手腕上挂上一条蓝色塑胶手环,上面写着“郑明娳之子”,它说明我们天生的血缘关系。  你小时候,我当然宠你,如今你成年了,我仍然宠你。是上帝让你做我永远的Baby,那是所有华人母亲的天性:无论如何都忍不住要宠她的子女。  可是,我很贪心。除了母子缘分,我还希望我们有平行的朋友关系。我非常用心尊重你的意志、你的兴趣、你的私人空间。只要你接到电话,我立刻回到我房
【编者按】  梁羽生(1924—2009),本名陈文统,生于广西蒙山,世代书香门第。少年时,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抗战胜利后,入广州岭南大学,攻读国际经濟专业,毕业后进入香港《新晚报》担任副刊编辑,1949年定居香港,任职《大公报》。  梁羽生涉足文坛后,曾用“梁慧如”“冯瑜宁”等笔名发表过多篇散文、文艺评论和文史随笔,也曾用“陈鲁”笔名写评论中国象棋的文章。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