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最主要的有班级建设与管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与家长沟通(班主任是家校共育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与科任教师沟通、奖惩(强化弱化)学生,等等。
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对班主任工作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发展心理学—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健康心理学—压力和情绪管理、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咨询心理学—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等等。其中,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多方面可以用于班主任工作。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究竟有什么心理学意蕴呢?
故事是这样的: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某次课间巡视,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去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而我迟到了。”王友惊讶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的手里,说:“这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让你不要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王友更惊讶了,眼睛睁得大大的。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至极,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万一下手太重,后果不堪设想!”陶行知满意地笑着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应该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这里已经没有糖果了。我们的谈话到此为止,你先回去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一定是轻松、愉快且正能量满满。
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不战而屈人之兵”,让王友自己教育自己,用了什么高招呢?一是共情,连续给王友同学三颗糖,并找了三个肯定王友细微行为的理由:准时来、尊重人、见义勇为,让学生不高兴都难;二是建立关系,没有告班主任、叫家长、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或摆校长的架子,而是心平气和地跟王友说话,让学生瞬间感受到平等、尊重,自然就会坦诚相待;三是点到为止,当王友同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有不当之处时,陶行知没有借题发挥、长篇大论,而是吩咐他先回去,点破不说破,让当事人有更多的思考余地,类似于完形心理学里的自动修补缺口。
心理辅导也叫心理咨询,常见的技能或技术包括:建立关系的技能、评估和诊断技能、倾听与会谈技能、影响与干预技术、结束技能等。下面逐一谈谈这些技术如何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
建立咨访关系的技能
心理辅导中建立关系的技能主要包括环境设置,寒暄与礼貌,尊重、热情,无条件接纳(对人不对事),积极关注(神入),等等。在实际的心理辅导中,初次来访前往往有预约或收纳性面谈,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关系贯穿咨询的全过程,且良好的咨询关系本身具有治疗功能。
这个技术提示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时,要设置一个相对安全、静谧的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学生进出办公室时给予必要的尊重、关怀,比如寒暄、礼貌性地问候、起身、看座、倒水、目送等;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或不当行为可以批评指正,但尽量对事不对人,不要上纲上线、贴标签、翻旧账;学生述说时不要东张西望、边工作边听或者不耐烦。凡此种种,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好的师生关系通常具有教育功能,对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亲其师,信其道”。
评估技术
心理辅导中有正式评估(主要指心理测量,如SCL-90、SAS、SDS等)与非正式评估两种。后者更常见,包括来访者的自我描述(自我意识)、观察技术(情绪与行为)、晤谈(思维、“三观”)等,主要目标是判断来访者有无心理异常。识别心理异常的指标或标准有症状表现、持续时间、是否符合统计学正态分布、当事人主观痛苦水平、是否有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等。
评估技术主要提示班主任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不管是班级事务还是学生行为,乃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班主任都要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尽量不要先入为主或主观推断,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学生本人的描述、解释、评价、体验。只有当事人自己觉得有问题时,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只有当事人找到了自己认可的诱因或原因时,才能在日后加以防范。
参与性技能(倾听与会谈技术)
这是心理咨询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技术包括专注性倾听、重复、内容反映、情感反映、通情、询问与追问、格式化等等。
有很多当过多年教师或班主任的人极难做到专注性倾听,他们很容易假听或过于关注结果,从而对学生的讲述既不能内容反馈也不能情感反馈,导致讲述被打断或“讲了也白讲”,更不谈感同身受、善解人意。至于询问与追问,太多班主任喜欢封闭式询问或咄咄逼人的追问,容易给人不被尊重的感觉,以致无法提供原始信息。格式化本来是一种标准化技术,但用在师生关系和教育活动中不太合适,容易使人觉得公事公办,缺乏感情。
影响技术
影响技术主要有解释、提供信息与忠告、适当的自我袒露、影响性概述、面质,需遵守价值中立原则,但中立的程度视来访者文化背景而定。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影响源。班主任的学识、管理方法、教学水平、人格、家庭关系、政治观点、生活态度等无一不对学生造成影响,所以班主任对很多事情的解释非常重要。面对学生的重大人生决策(如自主选科、中高考志愿填报)时,班主任提供的信息、忠告甚至自我袒露意义非凡;在与学生谈话时,班主任的总结、提炼也很重要。一旦发现学生的自我认识盲点,班主任要使用面质技术,打开窗户说亮话,一语道破天机。
干预技术(简易治疗技术)
干预技术主要包括行为训练、想象脱敏、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仪器辅助。心理危机干预时要打破保密原则,积极看护与防护。
此类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并不多,出现突发事件时,班主任要果断采取措施,类似于心理医生的“治你没商量”,对不良现象或行为及时“止损”,否则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如发生校园霸凌、违纪违法、自残自杀等现象,班主任不仅要及时出手,还要打破保密原则,立即通报给年级主任、政教主任、主管副校长及家长等。
结束技术
心理辅导并不是一锤子买卖或长期交易,总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主要的技术有反馈、小结(一方或双方)、预约、整理记录、跟进。师生关系如同咨访关系,不是一次性交易关系,往往持续几个学期乃至几年。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往往发生在两次谈话之间,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想通的、看破的、做到的,所以每次谈话教育活动应当有时间限制,两次谈话有时间间隔,给学生的成长留有时间和空间。同时,一段时間后应当有一个“了结”,不能没完没了,最多保持跟进和后续关注。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研究所)
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对班主任工作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发展心理学—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健康心理学—压力和情绪管理、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咨询心理学—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等等。其中,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多方面可以用于班主任工作。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究竟有什么心理学意蕴呢?
故事是这样的: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某次课间巡视,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去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这里,而我迟到了。”王友惊讶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的手里,说:“这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让你不要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王友更惊讶了,眼睛睁得大大的。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至极,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万一下手太重,后果不堪设想!”陶行知满意地笑着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应该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这里已经没有糖果了。我们的谈话到此为止,你先回去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一定是轻松、愉快且正能量满满。
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不战而屈人之兵”,让王友自己教育自己,用了什么高招呢?一是共情,连续给王友同学三颗糖,并找了三个肯定王友细微行为的理由:准时来、尊重人、见义勇为,让学生不高兴都难;二是建立关系,没有告班主任、叫家长、劈头盖脸一顿批评或摆校长的架子,而是心平气和地跟王友说话,让学生瞬间感受到平等、尊重,自然就会坦诚相待;三是点到为止,当王友同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有不当之处时,陶行知没有借题发挥、长篇大论,而是吩咐他先回去,点破不说破,让当事人有更多的思考余地,类似于完形心理学里的自动修补缺口。
心理辅导也叫心理咨询,常见的技能或技术包括:建立关系的技能、评估和诊断技能、倾听与会谈技能、影响与干预技术、结束技能等。下面逐一谈谈这些技术如何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
建立咨访关系的技能
心理辅导中建立关系的技能主要包括环境设置,寒暄与礼貌,尊重、热情,无条件接纳(对人不对事),积极关注(神入),等等。在实际的心理辅导中,初次来访前往往有预约或收纳性面谈,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关系贯穿咨询的全过程,且良好的咨询关系本身具有治疗功能。
这个技术提示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时,要设置一个相对安全、静谧的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学生进出办公室时给予必要的尊重、关怀,比如寒暄、礼貌性地问候、起身、看座、倒水、目送等;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或不当行为可以批评指正,但尽量对事不对人,不要上纲上线、贴标签、翻旧账;学生述说时不要东张西望、边工作边听或者不耐烦。凡此种种,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好的师生关系通常具有教育功能,对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亲其师,信其道”。
评估技术
心理辅导中有正式评估(主要指心理测量,如SCL-90、SAS、SDS等)与非正式评估两种。后者更常见,包括来访者的自我描述(自我意识)、观察技术(情绪与行为)、晤谈(思维、“三观”)等,主要目标是判断来访者有无心理异常。识别心理异常的指标或标准有症状表现、持续时间、是否符合统计学正态分布、当事人主观痛苦水平、是否有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等。
评估技术主要提示班主任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不管是班级事务还是学生行为,乃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班主任都要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尽量不要先入为主或主观推断,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学生本人的描述、解释、评价、体验。只有当事人自己觉得有问题时,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只有当事人找到了自己认可的诱因或原因时,才能在日后加以防范。
参与性技能(倾听与会谈技术)
这是心理咨询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技术包括专注性倾听、重复、内容反映、情感反映、通情、询问与追问、格式化等等。
有很多当过多年教师或班主任的人极难做到专注性倾听,他们很容易假听或过于关注结果,从而对学生的讲述既不能内容反馈也不能情感反馈,导致讲述被打断或“讲了也白讲”,更不谈感同身受、善解人意。至于询问与追问,太多班主任喜欢封闭式询问或咄咄逼人的追问,容易给人不被尊重的感觉,以致无法提供原始信息。格式化本来是一种标准化技术,但用在师生关系和教育活动中不太合适,容易使人觉得公事公办,缺乏感情。
影响技术
影响技术主要有解释、提供信息与忠告、适当的自我袒露、影响性概述、面质,需遵守价值中立原则,但中立的程度视来访者文化背景而定。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影响源。班主任的学识、管理方法、教学水平、人格、家庭关系、政治观点、生活态度等无一不对学生造成影响,所以班主任对很多事情的解释非常重要。面对学生的重大人生决策(如自主选科、中高考志愿填报)时,班主任提供的信息、忠告甚至自我袒露意义非凡;在与学生谈话时,班主任的总结、提炼也很重要。一旦发现学生的自我认识盲点,班主任要使用面质技术,打开窗户说亮话,一语道破天机。
干预技术(简易治疗技术)
干预技术主要包括行为训练、想象脱敏、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仪器辅助。心理危机干预时要打破保密原则,积极看护与防护。
此类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并不多,出现突发事件时,班主任要果断采取措施,类似于心理医生的“治你没商量”,对不良现象或行为及时“止损”,否则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如发生校园霸凌、违纪违法、自残自杀等现象,班主任不仅要及时出手,还要打破保密原则,立即通报给年级主任、政教主任、主管副校长及家长等。
结束技术
心理辅导并不是一锤子买卖或长期交易,总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主要的技术有反馈、小结(一方或双方)、预约、整理记录、跟进。师生关系如同咨访关系,不是一次性交易关系,往往持续几个学期乃至几年。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往往发生在两次谈话之间,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想通的、看破的、做到的,所以每次谈话教育活动应当有时间限制,两次谈话有时间间隔,给学生的成长留有时间和空间。同时,一段时間后应当有一个“了结”,不能没完没了,最多保持跟进和后续关注。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