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先成人,再成才,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一个思维灵活、知识丰富的人,若是做出对祖国不利、对人民不利的事情,我们将会更加束手无策。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呢?我是从以下三点做起的,愿意与大家分享。
一、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是一个永恒主题,爱国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语文学科的课文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狼牙山五壮士》我在品味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引读,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充沛的感情,树立了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为国家勇于牺牲的信念也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告诉我们,13岁的周恩来因为看到中国人受欺负,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周恩来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刻苦学习、努力读书上。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对待自己的祖国呢?我给同学讲了当时祖国贫穷落后、遭人欺负的局面,孩子们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推荐给孩子们——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成了我们的班规,《少年中国说》贴在教室里,成了我们的班训,人人会背诵,激励每个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啊!
二、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现代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
《检阅》是一篇很好的培养集体观念的课文。我让学生谈谈如果你是俱乐部的一员,你会赞成哪种对待博莱克的建议?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仿佛不是课文中的人物在讨论,倒变成他们在讨论了。在七嘴八舌中,孩子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我们抛弃任何一个人,我们任何一个人也都要为集体做出贡献。
《五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最后阐明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为了帮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设计了“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我顺势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
《与时间赛跑》是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课文。课堂上,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九小时,吃饭要用两小时,那大概还剩七小时,去哪里了?同学们也纷纷惊异:是啊,那七小时干什么了?比上课还要长的七小时上哪去了?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可以读一万八千字,七小时呢?十多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相当于我们二三本语文书呢!
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回忆了以往浪费的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知道了时间就是生命。
另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文章是朱自清的《匆匆》。我激发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深刻感受——有的学生说,自己体会到了作者因挥霍时间而无所作为的黯然神伤;有的学生说,自己随意挥霍时光,致使学业退步,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并决心要发奋向上,把丢失的功课补回来;有的学生说,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只有珍惜时光努力工作,才不会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教育了学生必须珍惜时间,做到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文章类似的课文不少,《尊严》告诉我们——只有先付出再得到的人是有尊严的;《桃花心木》告诉我们——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了解某种知识,而是在学习了解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爱国、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珍爱生命、如何担当责任、如何做到谦虚上进,只有让学生学会了这些,我们的这些教者才算完成了我们的任务。
一、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是一个永恒主题,爱国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语文学科的课文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狼牙山五壮士》我在品味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引读,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充沛的感情,树立了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为国家勇于牺牲的信念也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告诉我们,13岁的周恩来因为看到中国人受欺负,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周恩来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刻苦学习、努力读书上。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对待自己的祖国呢?我给同学讲了当时祖国贫穷落后、遭人欺负的局面,孩子们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推荐给孩子们——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成了我们的班规,《少年中国说》贴在教室里,成了我们的班训,人人会背诵,激励每个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啊!
二、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现代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
《检阅》是一篇很好的培养集体观念的课文。我让学生谈谈如果你是俱乐部的一员,你会赞成哪种对待博莱克的建议?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仿佛不是课文中的人物在讨论,倒变成他们在讨论了。在七嘴八舌中,孩子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我们抛弃任何一个人,我们任何一个人也都要为集体做出贡献。
《五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最后阐明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为了帮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设计了“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我顺势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从课文入手,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
《与时间赛跑》是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课文。课堂上,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九小时,吃饭要用两小时,那大概还剩七小时,去哪里了?同学们也纷纷惊异:是啊,那七小时干什么了?比上课还要长的七小时上哪去了?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可以读一万八千字,七小时呢?十多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相当于我们二三本语文书呢!
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回忆了以往浪费的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知道了时间就是生命。
另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文章是朱自清的《匆匆》。我激发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深刻感受——有的学生说,自己体会到了作者因挥霍时间而无所作为的黯然神伤;有的学生说,自己随意挥霍时光,致使学业退步,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并决心要发奋向上,把丢失的功课补回来;有的学生说,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只有珍惜时光努力工作,才不会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教育了学生必须珍惜时间,做到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文章类似的课文不少,《尊严》告诉我们——只有先付出再得到的人是有尊严的;《桃花心木》告诉我们——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了解某种知识,而是在学习了解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爱国、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珍爱生命、如何担当责任、如何做到谦虚上进,只有让学生学会了这些,我们的这些教者才算完成了我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