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以读为主轴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层深入的理解文本,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其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乐于朗读、乐于探究,从而真正热爱上语文。
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时,我首先让学生看黑板齐读课题,询问学生们在课题里读出了哪些信息。为了激趣,我设计了鲁迅简介的动画,为文本歌颂对象做好铺垫。
第二步,初读全文。
我首先交待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一遍全文(全文一共写了几种人?分别是?作者对这几种人分别持什么态度?),然后迅速找出文章中心,确定爱憎分明的感情基调。
接着,我抽取学生自由选取一小节朗读,另请同学评价该生是否读出这种爱憎分明的感情,再请大家一起读两小节,教师评价孩子们只读准了字音,然而对如何表达爱恨的强烈对比仍显不够。
于是,我播放朗读示范,交待学生仔细观察朗诵家的表情、动作、口型,认真思考自己该怎样朗读,才能读得更好。引导学生说出印象最深刻的范读句子,并请学生评析“好在哪里”。
到此,学生对本文情感的把握已达四成火候。
第三步,细读课文。
此环节是学生揣摩情感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我把学生就近分成八个小组,并屏显如下研读提示,分别研读第1——6小节。
随后,第1——5小节学生代表汇报;第6小节学生代表汇报并全班齐读,教师简评。最后一小节,教师范读——指名朗读——集体朗读。
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在反复比较、多方合作、交流、探讨下,学生已逐步地悟出关键字词的深刻含义。例如:“摔垮”,学生在汇报的时候重读本词,并自发地加上了动作,这说明,学生们一定是先有了那种对反动统治者内心的仇恨,才做出了相应动作、传达出了应有的声音。于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便显而易见了。至此,学生对本文情感的把握已达八成火候。
第四步,梳理文脉。
本诗文理清晰(1 总括…… 2——4分述…… 5——7 分述……),有了充分的朗读,学生对全诗已经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结构,便显得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随之而出。
第五步,辩读。
通过自行去掉每节的前两句去朗读比较,学生发现情感变得有爱无恨,不强烈,于是,自然明白了对比的妙处。想来,在他们今后的作文中,也会有相应的启示。趁热打铁,我请男同学读每一节的前两句,女同学读每一节的后两句,一起再度感受这种鲜明的爱憎。
在即将结束新课时,我出示多张图片,让大家快速用一个“爱”或“恨”字来评价,升华了明辨是非、辨别爱憎的主题,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紧接着提问“你想做文中的哪一种人”,成功引导出孩子们铿锵有力的誓言——我要做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至此,绝大部分学生对文本拿捏程度已达十分。
最后布置作业,半命题作文:“做个 的人”。
纵观全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无一不是靠着学生反复的朗读逐步体悟而出。同时,它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孩子们仿佛在咀嚼一盘精美的菜肴一般,反复品味,回味无穷。
就课堂实况而言,孩子们学习效果超出预期值,尤其是个别同学在处理朗读技巧的时候,比我高出了很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认为,让学生成为我的老师,就是我的骄傲。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以读为主轴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层深入的理解文本,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其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乐于朗读、乐于探究,从而真正热爱上语文。
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时,我首先让学生看黑板齐读课题,询问学生们在课题里读出了哪些信息。为了激趣,我设计了鲁迅简介的动画,为文本歌颂对象做好铺垫。
第二步,初读全文。
我首先交待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一遍全文(全文一共写了几种人?分别是?作者对这几种人分别持什么态度?),然后迅速找出文章中心,确定爱憎分明的感情基调。
接着,我抽取学生自由选取一小节朗读,另请同学评价该生是否读出这种爱憎分明的感情,再请大家一起读两小节,教师评价孩子们只读准了字音,然而对如何表达爱恨的强烈对比仍显不够。
于是,我播放朗读示范,交待学生仔细观察朗诵家的表情、动作、口型,认真思考自己该怎样朗读,才能读得更好。引导学生说出印象最深刻的范读句子,并请学生评析“好在哪里”。
到此,学生对本文情感的把握已达四成火候。
第三步,细读课文。
此环节是学生揣摩情感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我把学生就近分成八个小组,并屏显如下研读提示,分别研读第1——6小节。
随后,第1——5小节学生代表汇报;第6小节学生代表汇报并全班齐读,教师简评。最后一小节,教师范读——指名朗读——集体朗读。
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在反复比较、多方合作、交流、探讨下,学生已逐步地悟出关键字词的深刻含义。例如:“摔垮”,学生在汇报的时候重读本词,并自发地加上了动作,这说明,学生们一定是先有了那种对反动统治者内心的仇恨,才做出了相应动作、传达出了应有的声音。于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便显而易见了。至此,学生对本文情感的把握已达八成火候。
第四步,梳理文脉。
本诗文理清晰(1 总括…… 2——4分述…… 5——7 分述……),有了充分的朗读,学生对全诗已经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结构,便显得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随之而出。
第五步,辩读。
通过自行去掉每节的前两句去朗读比较,学生发现情感变得有爱无恨,不强烈,于是,自然明白了对比的妙处。想来,在他们今后的作文中,也会有相应的启示。趁热打铁,我请男同学读每一节的前两句,女同学读每一节的后两句,一起再度感受这种鲜明的爱憎。
在即将结束新课时,我出示多张图片,让大家快速用一个“爱”或“恨”字来评价,升华了明辨是非、辨别爱憎的主题,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紧接着提问“你想做文中的哪一种人”,成功引导出孩子们铿锵有力的誓言——我要做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至此,绝大部分学生对文本拿捏程度已达十分。
最后布置作业,半命题作文:“做个 的人”。
纵观全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无一不是靠着学生反复的朗读逐步体悟而出。同时,它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孩子们仿佛在咀嚼一盘精美的菜肴一般,反复品味,回味无穷。
就课堂实况而言,孩子们学习效果超出预期值,尤其是个别同学在处理朗读技巧的时候,比我高出了很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认为,让学生成为我的老师,就是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