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人用玉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可见八千多年前的玉器。玉器亲密地伴随并影响着国人个体生活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宗教、文化艺术等等的发展,其自身也成为一代代历史变迁的见证,构成了我国独特的玉文化。台湾玉器专家徐正伦曾说:“懂得古玉就懂得中国人,就懂得中国文化,因为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玉的故事就是十几亿人的故事。”
今选笏和璋两种玉,略作谈资。
笏:关乎最高礼仪
笏是我国清朝以前历代王公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持的板子,依官职爵位等级的不同,分别用玉、象牙或竹木片制成,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等。其作用一是在笏上记录君命或旨意,二是将自己上奏君王的事写在笏板上备忘。因此笏也就成为清代以前官员上朝必备之具和做官的象征。我国古代流传有“满床笏”的典故,据《旧唐书·崔义元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这个故事后来俗传转移到唐朝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身上,传统戏剧中有《满床笏》,还有同题年画,又被写入小说,说郭子仪过六十大寿,七子八婿都来拜贺,由于都是高官,随身带有笏板,给老丈人拜寿却是不能用的,只好把笏板放到床上,堆满了一床头,一说堆满了一张象牙床,好不气派!明清二代,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满床笏”也就被用来喻说家门鼎盛、福禄寿考的象征。在实际生活中,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官员面君行满洲族礼仪,打马蹄袖下跪请旨,朝笏制度也就消亡了。
清代的吴大澂在其《古玉图考》中这样描述“笏”:
笏:青色玉,有黑色光影。
有人问古玉有像璋而不是璋、像刀而不是刀的,不知道这种玉的具体名字。我(指吴大澂,下同)说:“这就是笏。”怎么知道叫笏呢?我说:“器物边有三孔,可以结绳佩在士大夫束腰的大带之间。不是笏又是什么呢?”那三孔之外,还有一个孔是什么?我说:“这是系组的孔,所以居中而又向后。”为什么上下都不方,有什么可考证的吗?我说:“这是士大夫所用的笏,正是《礼记·玉藻》所说的‘前屈后屈,对上下皆须谦退’。”为什么称前后而不称上下?我回答说:“手执圭(一种玉)上朝有等级之分,因此称上下;佩带笏如同佩带剑,系于革带之下,所以说‘前屈后屈’。”有人又说:“士大夫的笏,长一尺九寸,恐怕和天子的珽(帝王用的玉笏)相等吧?”我说:“《礼记·玉藻》说:‘笏长二尺六寸。’这是笏统一的规格。不说天子、诸侯、大夫区别的原因,是因为笏以直屈别尊卑,不以长短分贵贱。”士大夫的笏,怎么可以用玉呢?我说:“制礼作乐和出兵打仗的命令都出自士大夫,孔子亦为之感慨。超越自己的身份用玉,违背了礼制的规定啊。”
璋:祭祀的贡品
璋属于礼玉六器之一。由于其形状和圭相似,所以常将圭、璋并称。考古中所见到的圭上端都是等腰三角形,下端平直,呈扁平长方体状。而璋的上端是一道斜边,另一端或边有穿孔。也许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
《周礼·考工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璋在上古,主要是天子巡狩时祭祀山川的贡品。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即使对待自然界的山川,也是按等级在礼遇上有差别的。所祭如果是山岳,仪式结束后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河流,仪式结束后就将璋投到河里。从而璋成为了天子献给山川神灵的贡品。
璋在上古士庶家庭生活中则有另外的作用。《诗经·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是说生了男孩,要把他安放座位上,给他穿上礼服,让他把玩作为礼器的玉制的璋,从小就亲近玉以培养像玉一样的品德,懂得玉璋所代表的礼仪。后世因此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以别于生女孩的“弄瓦之喜”。从而璋又成为了古代社会风俗性别差异的重要标志。
吴大澂在其《古玉图考》中这样描述“璋”:
璋:青色玉,上面有红色斑点,长一尺六寸。
《周礼·考工记》说:“边璋长七寸,璋的射长四寸。”现在以周代镇圭尺来度量它,长一尺一寸稍差,削尖出来的射,长三寸六分,璋的射下长七寸,正好符合边璋的制度。射长不足四寸的原因,是古代美玉不容易得到,迁就玉石雕琢成器,也许就不够长度了。郑玄说:“对于大山大河,就用大璋,增多纹饰;对于中等的山河,用中璋,减少纹饰;对于小山小河,用边璋,减半纹饰。”这块璋上半部有雕琢的纹饰,可以知道郑玄注说“半文饰”一定是有根据的。贾公彦《疏》说郑玄“凭自己的猜想解释”,是不对的。
(资料来源:“中华生活经典系列”之《古玉图考》,中华书局)
今选笏和璋两种玉,略作谈资。
笏:关乎最高礼仪
笏是我国清朝以前历代王公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持的板子,依官职爵位等级的不同,分别用玉、象牙或竹木片制成,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等。其作用一是在笏上记录君命或旨意,二是将自己上奏君王的事写在笏板上备忘。因此笏也就成为清代以前官员上朝必备之具和做官的象征。我国古代流传有“满床笏”的典故,据《旧唐书·崔义元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这个故事后来俗传转移到唐朝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身上,传统戏剧中有《满床笏》,还有同题年画,又被写入小说,说郭子仪过六十大寿,七子八婿都来拜贺,由于都是高官,随身带有笏板,给老丈人拜寿却是不能用的,只好把笏板放到床上,堆满了一床头,一说堆满了一张象牙床,好不气派!明清二代,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满床笏”也就被用来喻说家门鼎盛、福禄寿考的象征。在实际生活中,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官员面君行满洲族礼仪,打马蹄袖下跪请旨,朝笏制度也就消亡了。
清代的吴大澂在其《古玉图考》中这样描述“笏”:
笏:青色玉,有黑色光影。
有人问古玉有像璋而不是璋、像刀而不是刀的,不知道这种玉的具体名字。我(指吴大澂,下同)说:“这就是笏。”怎么知道叫笏呢?我说:“器物边有三孔,可以结绳佩在士大夫束腰的大带之间。不是笏又是什么呢?”那三孔之外,还有一个孔是什么?我说:“这是系组的孔,所以居中而又向后。”为什么上下都不方,有什么可考证的吗?我说:“这是士大夫所用的笏,正是《礼记·玉藻》所说的‘前屈后屈,对上下皆须谦退’。”为什么称前后而不称上下?我回答说:“手执圭(一种玉)上朝有等级之分,因此称上下;佩带笏如同佩带剑,系于革带之下,所以说‘前屈后屈’。”有人又说:“士大夫的笏,长一尺九寸,恐怕和天子的珽(帝王用的玉笏)相等吧?”我说:“《礼记·玉藻》说:‘笏长二尺六寸。’这是笏统一的规格。不说天子、诸侯、大夫区别的原因,是因为笏以直屈别尊卑,不以长短分贵贱。”士大夫的笏,怎么可以用玉呢?我说:“制礼作乐和出兵打仗的命令都出自士大夫,孔子亦为之感慨。超越自己的身份用玉,违背了礼制的规定啊。”
璋:祭祀的贡品
璋属于礼玉六器之一。由于其形状和圭相似,所以常将圭、璋并称。考古中所见到的圭上端都是等腰三角形,下端平直,呈扁平长方体状。而璋的上端是一道斜边,另一端或边有穿孔。也许正因为如此,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
《周礼·考工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璋在上古,主要是天子巡狩时祭祀山川的贡品。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即使对待自然界的山川,也是按等级在礼遇上有差别的。所祭如果是山岳,仪式结束后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河流,仪式结束后就将璋投到河里。从而璋成为了天子献给山川神灵的贡品。
璋在上古士庶家庭生活中则有另外的作用。《诗经·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是说生了男孩,要把他安放座位上,给他穿上礼服,让他把玩作为礼器的玉制的璋,从小就亲近玉以培养像玉一样的品德,懂得玉璋所代表的礼仪。后世因此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以别于生女孩的“弄瓦之喜”。从而璋又成为了古代社会风俗性别差异的重要标志。
吴大澂在其《古玉图考》中这样描述“璋”:
璋:青色玉,上面有红色斑点,长一尺六寸。
《周礼·考工记》说:“边璋长七寸,璋的射长四寸。”现在以周代镇圭尺来度量它,长一尺一寸稍差,削尖出来的射,长三寸六分,璋的射下长七寸,正好符合边璋的制度。射长不足四寸的原因,是古代美玉不容易得到,迁就玉石雕琢成器,也许就不够长度了。郑玄说:“对于大山大河,就用大璋,增多纹饰;对于中等的山河,用中璋,减少纹饰;对于小山小河,用边璋,减半纹饰。”这块璋上半部有雕琢的纹饰,可以知道郑玄注说“半文饰”一定是有根据的。贾公彦《疏》说郑玄“凭自己的猜想解释”,是不对的。
(资料来源:“中华生活经典系列”之《古玉图考》,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