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买票进入我们景区,我们不欢迎你,如果你们作为客人来把票退了,我们欢迎你来玩。”在一些景区,原住民与景区管理者的纷争已趋白热化
一场看似偶然的打架事件背后,是景区管理者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逐渐显性化。
2011年10月19日,湖南凤凰县廖家桥镇。
从重庆自驾到凤凰古镇旅游的几名游客,在旅游的最后一天,踏上归途。当车开至廖家桥镇时,被两辆中巴车夹在了路中间。
中巴车司机称这些游客的车辆影响了他们载客运营,因此坚决要求赔偿,双方僵持在了小路上。随即棍棒相向,打了起来。
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凤凰打人事件。
事后,据当地警方通报,已抓获两名当地嫌疑人,且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将其刑拘。凤凰县副县长田小平率该县旅游和公安等相关人员到重庆向伤者赔礼道歉。
景区利益之争
打人事件发生后,人民网旅游频道发起了一个“是否还到凤凰古城旅游”的调查,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经统计,共有1805人参与调查,网友认为凤凰古城的旅游安全问题由来已久,近9成网友决定不再去凤凰古城旅游,湖南凤凰多年的积弊终于遭到网友一致声讨。
有媒体梳理了凤凰旅游的“几大怪”:其一为数起暴力事件,包括2010年10月因10元的仿玉手镯造成的重庆游客被拳打脚踢断了两根肋骨,2011年4月有游客遭遇当地小偷横行、手持凶器喊同伙来打人等。其二为自驾车易遭“碰瓷”敲诈。其三为导游爱宰客,消费总受骗。其四为旅行社景点价格不规范,同一景点收费相差180元,等等。
凤凰县所在的湘西州,以及另一个风景区张家界市,在湖南的地级市人均GDP排行上始终位居末两位。以凤凰县为例,2000年凤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4元,2010年,增长到3459.65元,仅相当于10年前的3倍。然而,2000年凤凰全县实现的旅游总收入才不到2500万元,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达到了30.02亿元,10年间,凤凰县的旅游收入却增长了120倍以上。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凤凰仅有36.92万人口,从绝对量来看,一年30亿元的旅游收入对凤凰已极其可观。假如摊到每个人头上,就是相当于光是旅游业就能给每个凤凰人带来差不多一万元的收入。但事实是,即便旅游业已经带来如此可观的总体的收入,但凤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只有3459.65元。
很显然,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十分公平地分配到所有人头上。
在我国, 村寨旅游开发的大部分经济利益不属于村寨,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同样是在2011年8月,有着“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江西婺源就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投诉事件。
据了解,婺源在一个月内接连关闭了江湾、李坑、汪口三个核心景区,使得不少游客买了180元通票只能过景区门口而不得入,扫兴而归。
记者了解到,2001年,婺源县政府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之后,婺源进入一个全民做旅游的时代。一时间,婺源县涌现出20多个大大小小的景点,大多以古村落观光为基础,并吸引了上海、江浙一带的客商前来投资。2007年,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在婺源当地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中入驻婺源,收购婺源当地14个景点后,成立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随后,李坑村委会与婺源旅游开发公司签订合同:全村村民分成按门票的19%的比例提取,双方通过协商后达成3年(2008年至2010年)一次性给予每位村民1230元。
2011年1月,门票提成问题又重新面临讨论。李坑村民认为,李坑景点的门票的单票先后经历了10元、20元、30元、60元的增长,后来又实行180元的通票,景区的收益提高,按照协议村民的利益分成也应该提高。并且本来村民的门票分成是每季度结算发放一次。可是自2011年,年初开始谈判后,钱就一直没有发下来。
由于纷争难以解决,婺源景区甚至发生了动刀伤人的恶性事件,3人被刑事拘留。
参与层次低
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原住民往往无法介入管理和决策层面,参与层次低,多为非技术、低报酬的工作,而在最赚钱的店铺经营上,本地村民又竞争不过外地商人,政府也没有对本地居民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这就造成景区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现。
2009年5月发生在福建白水洋景区的“乞讨”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时,20多名隶属于白水洋景区岩后行政村上谭头自然村的村民,带着本地的土特产品,摆起了地摊,希望趁着旅游旺季多赚些钱。然而,当地城管和景区的工作人员认为,村民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形象,要求村民们立即停止占道经营,结果导致爆发了一场肢体冲突。
这次冲突是村民们与圣阳公司及当地相关部门间十几次冲突中的一次。部分村民在白水洋河边,拉起了表达抗议的横幅标语,还有近20名村民胸挂纸牌,向过往游客“讨要”生活费,引得不少游客驻足围观。
近年来,白水洋景区火了,游客量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在2008年达到了60.2万人次,仅景区门票收入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更带动了屏南县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近2亿元的消费。
景区内的村民们虽然不一定知道这些具体数字,但他们仅从景区的游客爆增这一事实,就能判断出其商业利益。
于是,村民们向圣阳公司及屏南县政府提出了多项要求,希望分享景区开发利益,提高生活水平。
这些要求包括在景区内摆摊赚钱、对景区门票收入予以分成、将景区观光车的运行交付村民自主经营、圣阳公司在招用工人时优先考虑接受当地村民,以及在景区内经营农家乐餐饮项目等等。
而开发商一直坚持自己的底线,圣阳公司有关人士称,村民在景区内摆摊属于占道经营,既影响景区内的游客通行,也影响了景区的美观,圣阳公司因此多次被上级旅游管理部门批评,也遭游客投诉。
双方由此产生很多矛盾。而正是因为没有及时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终于引发了这场持续半个月之久的“乞讨”风波。
被影响的生活
村民无法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却要忍受不断涌来的参观者所带来的喧闹,打破了古村落长久的宁静,也影响了原住民们正常的生活。 2009年10月8日,广西黄姚景区一户村民的小孩,在玩耍时被演员打伤,在村民与景区管理者交涉无果的情况下,黄姚村民拦住已买票的游客说:“你们买票进入我们黄姚,我们不欢迎你,如果你们作为客人来把票退了,我们欢迎你来玩。”
当日,就有20来个游客到售票处退了票,售票处看退票游客太多,就躲了起来,导致其他游客无法退票。
闹剧最后还是因为警方的介入而告终。
黄姚是广西为数不多的古镇风景旅游区之一,开发黄姚旅游本身是一件好事,没想到的是,随着景区的日益红火,反而引起全体村民的不满。
黄姚景区作为地方文物保护单位,村民自有的房子拆建都需要统一规划,一些村民想修建房屋,景区却不允许。一些村民希望过上现代的生活,可以吹空调,洗热水器,景区也不允许。因为,无论是修建房屋,还是安装空调及热水器,都必然会对古镇风貌带来严重的破坏。而正是这些“不允许”,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由于景区经营的火热,很多影视公司也选取黄姚为拍摄地,村里就曾发生过景区拍电影时踩死青苗的事情。由于电影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村民们既得不到利益,也得不到赔偿。
此外,由于村民都住在景区里边,进出都要经过收票口,有一些外出工作的村民回家时也被要求买票,有些景区内村民的朋友来访也被强行收取门票。矛盾激化后,景区又采取如果是村民朋友来访,则需村民签字确认的方法。村民反映极大,自己朋友来访还要到管理处签字,简直被看成了侮辱,因为有些老人根本就不认得字。
多次事件发生后,村民激愤情绪到达了爆发的程度,小孩被打,只不过是景区与原住民矛盾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一刀切式搬迁
在处理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问题时,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便于规划,往往从迁移当地居民入手,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让居民彻底搬离景区。由于原住民并不掌握景区资源的所有权,即使是当地居民数代耕种的土地也不属于居民所有。因此,景区居民往往是弱势群体,其权利也最易受到侵犯。
2008年3月27日,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景区内唯一的村子——五棵树村村民们突然收到了一份“搬迁公告”,要求村民整体搬迁。为此,43户村民将石林县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确认“搬迁决定”违法,并予以撤销。
对于让五棵树村搬迁的理由,政府给得很明确:根据《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原则和精神,中国政府在申遗时承诺,要在3年内搬迁完核心保护区的居民。
对此,中国申遗专家、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景观地质专家梁永宁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他多次对石林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五棵树属于石林核心保护区,就分布在进石林风景区的主干道两侧、游人都会经过的地方,和大小石林“靠得太近”,参差不齐的房屋造成视觉污染。村民沿街开的商店、饭馆占用了景区生态的发展空间。
“石林养育了我们,我们保护了石林”。有村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石林是我们的圣地,现在让我们搬离,我们感情上接受不了。”也有人质疑:“一个没有了撒尼人的石林还是石林吗?”
截至2011年11月10日,五棵树村已签订搬迁协议349户,占村民总数的83.3%;累计搬迁318户,占已签协议的91.1%;旧村20户集体商铺承租户已全部完成搬迁腾空,等待拆除。
与石林景区类似,2010年,江西庐山景区也将常住居民全部搬下山让位景区开发,据统计,此次搬迁,庐山牯岭镇共有上万名居民被迁往山下,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只是,失去牯岭人的庐山,还是游客想看到的那个庐山么?
一场看似偶然的打架事件背后,是景区管理者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逐渐显性化。
2011年10月19日,湖南凤凰县廖家桥镇。
从重庆自驾到凤凰古镇旅游的几名游客,在旅游的最后一天,踏上归途。当车开至廖家桥镇时,被两辆中巴车夹在了路中间。
中巴车司机称这些游客的车辆影响了他们载客运营,因此坚决要求赔偿,双方僵持在了小路上。随即棍棒相向,打了起来。
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凤凰打人事件。
事后,据当地警方通报,已抓获两名当地嫌疑人,且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将其刑拘。凤凰县副县长田小平率该县旅游和公安等相关人员到重庆向伤者赔礼道歉。
景区利益之争
打人事件发生后,人民网旅游频道发起了一个“是否还到凤凰古城旅游”的调查,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经统计,共有1805人参与调查,网友认为凤凰古城的旅游安全问题由来已久,近9成网友决定不再去凤凰古城旅游,湖南凤凰多年的积弊终于遭到网友一致声讨。
有媒体梳理了凤凰旅游的“几大怪”:其一为数起暴力事件,包括2010年10月因10元的仿玉手镯造成的重庆游客被拳打脚踢断了两根肋骨,2011年4月有游客遭遇当地小偷横行、手持凶器喊同伙来打人等。其二为自驾车易遭“碰瓷”敲诈。其三为导游爱宰客,消费总受骗。其四为旅行社景点价格不规范,同一景点收费相差180元,等等。
凤凰县所在的湘西州,以及另一个风景区张家界市,在湖南的地级市人均GDP排行上始终位居末两位。以凤凰县为例,2000年凤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4元,2010年,增长到3459.65元,仅相当于10年前的3倍。然而,2000年凤凰全县实现的旅游总收入才不到2500万元,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达到了30.02亿元,10年间,凤凰县的旅游收入却增长了120倍以上。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凤凰仅有36.92万人口,从绝对量来看,一年30亿元的旅游收入对凤凰已极其可观。假如摊到每个人头上,就是相当于光是旅游业就能给每个凤凰人带来差不多一万元的收入。但事实是,即便旅游业已经带来如此可观的总体的收入,但凤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只有3459.65元。
很显然,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十分公平地分配到所有人头上。
在我国, 村寨旅游开发的大部分经济利益不属于村寨,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同样是在2011年8月,有着“中国最美乡村”之称的江西婺源就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投诉事件。
据了解,婺源在一个月内接连关闭了江湾、李坑、汪口三个核心景区,使得不少游客买了180元通票只能过景区门口而不得入,扫兴而归。
记者了解到,2001年,婺源县政府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之后,婺源进入一个全民做旅游的时代。一时间,婺源县涌现出20多个大大小小的景点,大多以古村落观光为基础,并吸引了上海、江浙一带的客商前来投资。2007年,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在婺源当地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中入驻婺源,收购婺源当地14个景点后,成立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随后,李坑村委会与婺源旅游开发公司签订合同:全村村民分成按门票的19%的比例提取,双方通过协商后达成3年(2008年至2010年)一次性给予每位村民1230元。
2011年1月,门票提成问题又重新面临讨论。李坑村民认为,李坑景点的门票的单票先后经历了10元、20元、30元、60元的增长,后来又实行180元的通票,景区的收益提高,按照协议村民的利益分成也应该提高。并且本来村民的门票分成是每季度结算发放一次。可是自2011年,年初开始谈判后,钱就一直没有发下来。
由于纷争难以解决,婺源景区甚至发生了动刀伤人的恶性事件,3人被刑事拘留。
参与层次低
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原住民往往无法介入管理和决策层面,参与层次低,多为非技术、低报酬的工作,而在最赚钱的店铺经营上,本地村民又竞争不过外地商人,政府也没有对本地居民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这就造成景区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现。
2009年5月发生在福建白水洋景区的“乞讨”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时,20多名隶属于白水洋景区岩后行政村上谭头自然村的村民,带着本地的土特产品,摆起了地摊,希望趁着旅游旺季多赚些钱。然而,当地城管和景区的工作人员认为,村民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形象,要求村民们立即停止占道经营,结果导致爆发了一场肢体冲突。
这次冲突是村民们与圣阳公司及当地相关部门间十几次冲突中的一次。部分村民在白水洋河边,拉起了表达抗议的横幅标语,还有近20名村民胸挂纸牌,向过往游客“讨要”生活费,引得不少游客驻足围观。
近年来,白水洋景区火了,游客量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在2008年达到了60.2万人次,仅景区门票收入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更带动了屏南县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近2亿元的消费。
景区内的村民们虽然不一定知道这些具体数字,但他们仅从景区的游客爆增这一事实,就能判断出其商业利益。
于是,村民们向圣阳公司及屏南县政府提出了多项要求,希望分享景区开发利益,提高生活水平。
这些要求包括在景区内摆摊赚钱、对景区门票收入予以分成、将景区观光车的运行交付村民自主经营、圣阳公司在招用工人时优先考虑接受当地村民,以及在景区内经营农家乐餐饮项目等等。
而开发商一直坚持自己的底线,圣阳公司有关人士称,村民在景区内摆摊属于占道经营,既影响景区内的游客通行,也影响了景区的美观,圣阳公司因此多次被上级旅游管理部门批评,也遭游客投诉。
双方由此产生很多矛盾。而正是因为没有及时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终于引发了这场持续半个月之久的“乞讨”风波。
被影响的生活
村民无法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却要忍受不断涌来的参观者所带来的喧闹,打破了古村落长久的宁静,也影响了原住民们正常的生活。 2009年10月8日,广西黄姚景区一户村民的小孩,在玩耍时被演员打伤,在村民与景区管理者交涉无果的情况下,黄姚村民拦住已买票的游客说:“你们买票进入我们黄姚,我们不欢迎你,如果你们作为客人来把票退了,我们欢迎你来玩。”
当日,就有20来个游客到售票处退了票,售票处看退票游客太多,就躲了起来,导致其他游客无法退票。
闹剧最后还是因为警方的介入而告终。
黄姚是广西为数不多的古镇风景旅游区之一,开发黄姚旅游本身是一件好事,没想到的是,随着景区的日益红火,反而引起全体村民的不满。
黄姚景区作为地方文物保护单位,村民自有的房子拆建都需要统一规划,一些村民想修建房屋,景区却不允许。一些村民希望过上现代的生活,可以吹空调,洗热水器,景区也不允许。因为,无论是修建房屋,还是安装空调及热水器,都必然会对古镇风貌带来严重的破坏。而正是这些“不允许”,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由于景区经营的火热,很多影视公司也选取黄姚为拍摄地,村里就曾发生过景区拍电影时踩死青苗的事情。由于电影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村民们既得不到利益,也得不到赔偿。
此外,由于村民都住在景区里边,进出都要经过收票口,有一些外出工作的村民回家时也被要求买票,有些景区内村民的朋友来访也被强行收取门票。矛盾激化后,景区又采取如果是村民朋友来访,则需村民签字确认的方法。村民反映极大,自己朋友来访还要到管理处签字,简直被看成了侮辱,因为有些老人根本就不认得字。
多次事件发生后,村民激愤情绪到达了爆发的程度,小孩被打,只不过是景区与原住民矛盾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一刀切式搬迁
在处理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问题时,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便于规划,往往从迁移当地居民入手,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让居民彻底搬离景区。由于原住民并不掌握景区资源的所有权,即使是当地居民数代耕种的土地也不属于居民所有。因此,景区居民往往是弱势群体,其权利也最易受到侵犯。
2008年3月27日,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景区内唯一的村子——五棵树村村民们突然收到了一份“搬迁公告”,要求村民整体搬迁。为此,43户村民将石林县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确认“搬迁决定”违法,并予以撤销。
对于让五棵树村搬迁的理由,政府给得很明确:根据《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原则和精神,中国政府在申遗时承诺,要在3年内搬迁完核心保护区的居民。
对此,中国申遗专家、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景观地质专家梁永宁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他多次对石林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五棵树属于石林核心保护区,就分布在进石林风景区的主干道两侧、游人都会经过的地方,和大小石林“靠得太近”,参差不齐的房屋造成视觉污染。村民沿街开的商店、饭馆占用了景区生态的发展空间。
“石林养育了我们,我们保护了石林”。有村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石林是我们的圣地,现在让我们搬离,我们感情上接受不了。”也有人质疑:“一个没有了撒尼人的石林还是石林吗?”
截至2011年11月10日,五棵树村已签订搬迁协议349户,占村民总数的83.3%;累计搬迁318户,占已签协议的91.1%;旧村20户集体商铺承租户已全部完成搬迁腾空,等待拆除。
与石林景区类似,2010年,江西庐山景区也将常住居民全部搬下山让位景区开发,据统计,此次搬迁,庐山牯岭镇共有上万名居民被迁往山下,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只是,失去牯岭人的庐山,还是游客想看到的那个庐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