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宝生部长在讨论十九大报告时说,过去的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经评估取得成功,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今年,还有4个省要开始试点,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全面建立起来。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走班和分层教学;高考规划
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辽宁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法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辽宁高考将实行“3+3”模式,不分文理科。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考生起。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牵动了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从改革内容上看,学生的课表变了,上课的形式变了,上课的内容也变化,这次改革的力度非常的大,新高考更加重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同时也把更多的选择权给了高校。当然,新高考也给我们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只是作为6选3中的学科之一,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化学学科有立足之地,如何为学生的高考成绩助一臂之力,作家为一名高中的化学老师,我们该为学生做些什么。
一、新高考改革下如何认识化学
在高考改革的指挥棒的牵引下,未来走班和分层教学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的课程是所有人都上一样的课,但现在改革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权利,自己来做排列组合,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一样的课表。化学作为6选3科目,化学教师要能对自己这门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更是敲开高校殿堂之门的敲门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内顶尖院校的招生专业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均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尤其是理工类,基本都与化学有着联系,化学虽成选考科目,但其地位在各高校及相关专业中依然未降低。
二、帮助学生做好规划
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很多同学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些什么,也对高校的专业一无所知,如何选择课程比较茫然,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指导。“决定命运的不是你面临的机会,而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新高考就让每位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学业状况分析,职业理想梳理得前提下,还要分析高校不同专业的报考要求,明确不同学科的与未来职业的关系,随着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选择时竞争的加剧,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应当从中学开始,中学生已经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新高考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
三、开设高质量的化学选修课
兴趣是最后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其结果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教好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手段,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四、高中化学选课走班学习的策略研究
“走班制”来了,这根教改的撬棒撬动了什么?教师和学校该怎么“走”?
要让学生“走”,教师得先“走”。实行“走班制”,学生不仅奔着课程走,而且奔着老师走。一些教师如鱼得水,一些教师则水土不服;一些教师的课堂门庭若市,一些教师的课堂则门可罗雀……这样的现象不可避免。“走班制”无疑会加大老师压力,倒逼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首当其冲要面临挑战。
走向“走班制”?教师得先“走”。相对于以往的“行政班”模式,“走班制”背景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而且要建构鲜明的教学风格;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具有与“走班制”匹配的班级管理能力。不仅如此,在“走班制”的实施中,即便有不少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学科,教师仍要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需求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这并非为了“迎合学生”,而是为了师生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相互适应、相得益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慕名而来”,要让学生“满载而归”。否则,学生“走过”、“听过”之后,可能就会“走开”,不再回来。
教师要有“教学的本事”,还要有“看家的本领”。“走班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全方位发展,提出了新的高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能被动等待学校或上级部门的培训和指導,“能动”方为上策,“能动”才是教师应对“走班制”最为强劲的引擎。教师的“行囊”里多备些“物品”,带着充裕的装备上路,底气才足。
新高考为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相信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定能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
[2]张民选.高校招生考生知道改革研究[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高凌飚.课程与教学质量[J].教育研究,2004.
[4]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负担教育论坛,2004.
[5]陈宝生.十九大回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2017-10-23.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走班和分层教学;高考规划
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辽宁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法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辽宁高考将实行“3+3”模式,不分文理科。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考生起。高考改革方案出台,牵动了不少家长和教师的心,从改革内容上看,学生的课表变了,上课的形式变了,上课的内容也变化,这次改革的力度非常的大,新高考更加重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同时也把更多的选择权给了高校。当然,新高考也给我们高中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只是作为6选3中的学科之一,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化学学科有立足之地,如何为学生的高考成绩助一臂之力,作家为一名高中的化学老师,我们该为学生做些什么。
一、新高考改革下如何认识化学
在高考改革的指挥棒的牵引下,未来走班和分层教学将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的课程是所有人都上一样的课,但现在改革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科目和课程的权利,自己来做排列组合,每个人都会有一张不一样的课表。化学作为6选3科目,化学教师要能对自己这门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更是敲开高校殿堂之门的敲门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内顶尖院校的招生专业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均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尤其是理工类,基本都与化学有着联系,化学虽成选考科目,但其地位在各高校及相关专业中依然未降低。
二、帮助学生做好规划
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很多同学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些什么,也对高校的专业一无所知,如何选择课程比较茫然,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指导。“决定命运的不是你面临的机会,而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新高考就让每位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学业状况分析,职业理想梳理得前提下,还要分析高校不同专业的报考要求,明确不同学科的与未来职业的关系,随着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选择时竞争的加剧,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应当从中学开始,中学生已经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新高考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
三、开设高质量的化学选修课
兴趣是最后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其结果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窗口,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教好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手段,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四、高中化学选课走班学习的策略研究
“走班制”来了,这根教改的撬棒撬动了什么?教师和学校该怎么“走”?
要让学生“走”,教师得先“走”。实行“走班制”,学生不仅奔着课程走,而且奔着老师走。一些教师如鱼得水,一些教师则水土不服;一些教师的课堂门庭若市,一些教师的课堂则门可罗雀……这样的现象不可避免。“走班制”无疑会加大老师压力,倒逼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首当其冲要面临挑战。
走向“走班制”?教师得先“走”。相对于以往的“行政班”模式,“走班制”背景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而且要建构鲜明的教学风格;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具有与“走班制”匹配的班级管理能力。不仅如此,在“走班制”的实施中,即便有不少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学科,教师仍要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需求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这并非为了“迎合学生”,而是为了师生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相互适应、相得益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慕名而来”,要让学生“满载而归”。否则,学生“走过”、“听过”之后,可能就会“走开”,不再回来。
教师要有“教学的本事”,还要有“看家的本领”。“走班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全方位发展,提出了新的高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能被动等待学校或上级部门的培训和指導,“能动”方为上策,“能动”才是教师应对“走班制”最为强劲的引擎。教师的“行囊”里多备些“物品”,带着充裕的装备上路,底气才足。
新高考为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相信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定能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
[2]张民选.高校招生考生知道改革研究[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高凌飚.课程与教学质量[J].教育研究,2004.
[4]苏君阳.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负担教育论坛,2004.
[5]陈宝生.十九大回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