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会将中国“拐”向何处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易斯拐点”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可回避地需要考量“刘易斯拐点”的相关深层次问题。
  
  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甚至超过20%,如富士康这类标志性制造加工企业大幅加薪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几年前曾在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今年以来在珠三角一带再度显现,人力需求大于供给,企业加了薪水但还是招不到工人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面对现状,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降临中国议论纷纷,对中国经济是否将进入一个劳动力短缺所导致的低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被倒逼调整的阶段各执一词。主张中国人口红利已逐渐消退,拐点到来的主要有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张燕生等。而另一派,否认中国正面临“刘易斯拐点”的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等人。
  虽然对“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持支持或存疑态度的专家学者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未必就不是一个好问题。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或均衡的经济结构,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消失,“刘易斯拐点”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通向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可回避地需要考量“刘易斯拐点”的相关深层次问题。
   “民工荒”将倒逼企业涨工资,这对中国经济到底是利是弊?应如何看待区域性的“民工荒”现象?农村到底还可以为中国经济“输血”多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拐点”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我们现在是否就身处“拐点”之中?且看下面两位专家各抒己见。
  
  专家访谈:
  蔡昉:民工荒、工资上涨……从本质上说是“刘易斯拐点”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民工荒、工资上涨只是一个表面的经济现象,从本质上说,这是“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中国的人口红利顶峰正在过去。劳动力供给的基础是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短缺的根源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速的下降。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中国整体上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即劳动年龄人口高速增长,其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
  目前,在总体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同时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最终满足了农民工就业需求的情况下,一旦出口恢复,大批订货产生大规模用工需求,加上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增强,用工荒现象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从造成用工荒的原因来看,这代表着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2004年以来同一现象的延续——“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伴随着两个标志性变化。首先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下降。其次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只增加了1%略强,越往近看,劳动人口增长速度就会越慢,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就会不再增长。目前城市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也在减慢,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据估算,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接近于吸纳殆尽,到2015年,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数量,与城市新增数量持平,此后劳动年龄人口呈现负增长,比总人口负增长提前10余年,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就此消失。这个趋势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过程的结果。这个人口转变是伴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然发生的,不可逆转,甚至不能指望以生育政策的调整来改变它。
  但人口红利期结束并不一定是坏事。恰恰是不发达的经济才有人口红利,发达经济都没有这个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最终走向老龄化,这是不可逆转的,是经济规律决定的。说到“未富先老”,其实早已经出现了。几年前,我查了一下数字,中国人均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1/5,而老龄化程度却是世界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比富裕程度高。但中国的事情从来都要体现中国特色,所以老龄化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其實,存在两种人口红利。第一种人口红利是纯粹从年轻的劳动力上面得到的,年轻的人口结构、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高储蓄率。第二种人口红利是指当人们变老了,会为未来做储蓄,人们有了这种观念以后,无论是通过养老保险制度,还是通过自身的安排,会把这笔钱拿出来通过资本市场或其他投资获得收益。况且在一个好的人力资本结构下,如果人口受教育程度很高,那么未来的职业和产业结构将更适合老龄人,社会没有觉得他们的价值会降低,还是很好的劳动者。
  人口红利不是宿命的,而是通过创造条件可以人为保持和延长的。从时间上看,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足以在2020年以前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与此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教育与培训的扩大,未来还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袁志刚:当前农民工短缺、“涨薪潮”并不能从“刘易斯拐点”得出结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近期一些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和涨薪潮,但这是否就可以看做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我认为还值得商榷。下面我们可以从几个基本事实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现在我们讨论“刘易斯拐点”都是从目前既定的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的。设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或者户籍制度可以取消,土地制度的产权界定和交易也可以做到城乡统一运行,即农民可以根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原则,处理他们所拥有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耕地,城乡所有生产要素可以按照提高市场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农民还享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那么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速度还会像现在这样处于下降通道吗?很显然,现有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制约,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还不是主要原因。
  根据中国改革的现实和劳动力迁移的情况,在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中国还存在一个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拐点。制度拐点到来之前,劳动力在原来的城乡分割的制度空间下进行局部的、不完整的、随着危机的到来可以撤销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迅速释放,迁移速度增长比较快。当劳动力迁移进行到拐点附近以后,劳动力进一步迁移所涉及的各项制度内容就变得越发重要,尚未改变的城乡分割制度空间成为了劳动力进一步迁移的瓶颈。
  第二,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0%,但是第一产业所占的就业比重是39%。从世界经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在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国,即便是强调土地的精耕细作,还有土地的长子继承制等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第一产业比重没有下降到5%、劳动力就业比重没有下降到10%之前,还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快速转移时期。
  基于此,我认为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高速时期。除了前面说的制度性因素,近年来影响农民工转移速度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一是由于最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务农收入提高,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小富即安,出来的动力就少了;二是随着农业水利建设等投资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进城打工工资相比务农收入的优势不明显;三是中西部开发导致那里的劳动力需求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年东部地区务工民工为9076万人,比上年下降8.9%,占全国农民工比重62.5%,比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外出民工则分别增长33.2%和5.8%,占比分别较上年上升3.8和4.8个百分点;四是东部生活成本上升,住房费用上升,导致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上升(以深圳为例,每月食品600元,恩格尔系数0.5,个人生活1200元,加上一定的赡养系数,每月最低工资应在1800元左右)。由此可见,这次农民工的工资上涨,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并不能从中得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结论。
  
  延展阅读
  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其最重要的转折标志,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的消失。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概念。
  
  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理论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少儿和老龄人口对劳动人口的比率即抚养比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劳动力供给充足和高储蓄率的局面。在这个时期,如果有其他好的制度条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那么经济增长可以得到一个额外的源泉,这个额外的部分就叫做人口红利。
  
  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刘易斯拐点”经历
  日本
  1960—1961年间,日本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供求关系的變化加速了工资的上涨。日本产业总体工资上升率1955—1960年间平均为5.6%,1960—1965年间则达10.4%。从1955年至1965年,日本产业总体工资几乎翻了一番。在城市化方面,日本1960年的城市化水平约为63%。
  1959年日本推出最低工资法;1960年开始推行全覆盖式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年金保障;为扶持弱势企业设立农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基本法;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推出以重化工业为发展方向的产业调整政策;企业逐渐开始实行年功序列制,以防止熟练工人的跳槽,并于1970年开始推行职业训练基本计划。
  
  韩国
  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开始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局面。与此相对应,自1982年后,韩国制造业工资开始出现大幅增长。特别是在1986—1990年的5年间,其制造业工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在城市化方面,韩国在1980年的城镇人口比例约为57%,之后迅速超过60%。
  上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变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发展方针,力求在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韩国政府将“科技立国”方针作为重点。在1981年—1987年的全斗焕任总统时期,韩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在1985年之后开始逐步推行此前已经进行立法的全民医疗保险、国民年金和最低工资制等三项措施,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设。
其他文献
10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12个谈判国在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协议的消息传来,“TPP”随即成为热门词汇,引发热议。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这引发了部分国人“美国意在通过TPP孤立中国”的担忧,美国总统奥巴马关于“我们不能让中国制定世界经贸规则”的表态似乎更为此提供了“佐证”。有人分析称是“狼来了”,甚至有人认为中国面临“第二次入世”,但冷静下来考虑
为进一步实现“生态涵养,绿色崛起”,突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切实提高丰都红心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1月6日,重庆市丰都县三元镇启动“2015年丰都红心柚推介推广会暨三元镇扶贫攻坚募捐仪式”。据了解,丰都今年全县预计收获红心柚2.82万吨,产值近1.58亿元。  据介绍,已有100多年种植历史的三元镇红心柚收获颇丰,因其在国内外红心柚系列中品质超群,2014年获批为市级农业园。目前,该镇有5000多户
网约车监管是政府在互联网 时代面临的一大挑战,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政府对互联网创新到底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还是应符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    近日,京沪广深等地陆续公布网约车管理地方细则征求意见稿,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主要的争议点集中在对司机的户籍要求和对车辆的轴距和排气量要求等方面。笔者近期在上海每乘坐一次专车都对司机做一场访谈,总共进行了十场访谈。结合这些访谈,本文
这既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2013年上半年,中国的银行业既体验到了赚快钱最后的疯狂,也尝到了走到墙角的滋味。  十年一觉,梦醒时分银行业忽然发现,粗放增长、躺着数钱的日子正渐行渐远。而盘活存量,从存量中千淘万滤将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选择。赚快钱最后的疯狂  2013年伊始,企业产销不旺,派生存款下降,与此同时,居民的存款却在源源不断地流向民间借贷市场,银行开始发慌。  据业内人士介绍,
利益博弈失序,如何消除?  黄少卿    市场经济改革走到今天,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而且,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个体开始结成利益集团,以各种公开或非公开、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相比于过去集权的计划体制下社会成员被简单地划分为“人民”和“敌人”两大群体,政府总是以前者的名义镇压后者,造成全社会表面上的利益高度同一的状况,而今的利益多元化显然是一个不小的社会进步。  
西方的政治教科书,今天喜欢谈的重点多半是民主参与和多元民主等论题。但20世纪50年代时,却非如此。我有一本1950年代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李普森(Charles Lipson)所写的老式教科书《政治学的主要论题》,它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在谈政府存在的意义以及政府的保护功能。  新旧教科书关切的重点不同,这一点也不难理解。20世纪的上半期,世界主要国家的天灾不断,经济上有大萧条,社会上则阶级问题严重,政治
很多法律都是部门起草的,稍加修改就报人大审议。但这个工作应该是人大组织专家来做啊。把国之重器委托给一个公司一个部门来做,这就比较乱了。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平    卫生系统把权力下放,首先下放医疗鉴定。医疗鉴定这事可够呛,特别麻烦,没什么利益。  —中国医学会理事长、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据我自己在临床的体会,处于官场中层的县处级干部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在年龄上以中年以上最为明显。 
2017年11月23日,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健康科学联盟挂牌成立,这是广东省首个妇幼健康学科联盟。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龙岗从此打破妇幼保健“信息孤岛”,形成以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为核心的区域妇幼健康服务共同体,龙岗区妇幼保健服务迈入新时代。  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为何能组建自己的妇幼保健“航母”?该院为何能办成政府满意群众称赞的一流妇幼保健院?  砥砺奋进 办一流妇幼保健院  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成立于1993年,
一、构建朴实课堂,要能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构建朴实课堂”的理念,要求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对学生的读
在20世纪中国画的变化、发展过程中,郭石夫是置身其中的亲历者,他目睹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的变化和发展,直接或间接地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画家的师承关系和不同历史阶段画坛审美趋势的变化。也因为此,他所选择的艺术道路和确立的风格定位,因其诞生于繁复的艺术格局以及繁复的艺术发展的比较、鉴别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了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京派”氛围奠定绘画风格  郭石夫在绘画艺术上的启蒙肇始于近代在北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