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在美学道路上的高峰,集中体现了他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思想,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光韵”这个概念,并将这个观念贯穿到整本书中。“光韵”这个理论对于今天的文艺作品仍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雅明 光韵
引言
偶然的机会,我在赵勇老师的博士论文《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整合与颠覆》中读到了有关本雅明的精彩评论,这使得一向钟情于文艺美学的我对本雅明这位忧郁大师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关于艺术的独特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秉烛夜游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开始了这次西方马克思美学之旅。
和许多思想家一样,本雅明生前是寂寞的,但他近半个世纪的孤怀默远与上下求索是有回报的。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他的思想和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在数量是可观的。①本文尝试从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中的“光韵观”的理论入手,归纳其内在涵义并应用,尝试对国内外具体文本进行分析。
一、观点概述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在美学道路上的高峰,集中体现了他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思想。他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伴随着现代工业革社会而来的机械复制艺术这一新艺术门类进行了独到的关注,以碎金散玉式的诗化语言对传统艺术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审美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其自身与受众关系的不同进行了建设性的阐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前后定稿两次,全书共有19节,大致可以归纳为六个部分:对电影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具体特点以及电影这门伴随机械复制艺术而诞生的新兴艺术自身独特意义的思考、对现代文明中艺术形式的转变——由“光韵”艺术转向“机械复制”艺术的思考、艺术功能的转变——由膜拜功能到展示功能的思考、艺术本质转变——由美的艺术到后审美艺术的思考、②对机械复制艺术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对艺术由“凝视”到“消遣”的转变的思考、对艺术和政治关系——艺术政治化的思考。本雅明对机械复制艺术和大众文化的态度不同于阿多诺,他是以自己的热情管理歌颂的,并且对其未来的发展、对其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有极大的信心,他认为技术在现代艺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全新的略带偏激的观点也一直为后世所争论。
二、评述
本雅明站在现代文明的视角上,用现代精神对现代工业社会中古典艺术终结与现代艺术崛起这一演变历程详尽地阐释和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挖掘工业文明、技术、现代艺术和政治的内在联系,对机械复制艺术进行了公正的定位,对法西斯审美政治化的虚假和不合理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也对以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美学界和文艺学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本雅明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美学理论带来的新质。但本雅明的美学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瑕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其理论的不足:(1)本雅明过分地夸大了现代技术对艺术的意义和影响,甚至偏激地认为现代技术——复制技术对艺术有决定性的作用;(2)本雅明把新旧艺术完全对立起来,而忽视了两者在转化和交替的过程中千丝万缕的联系;(3)本雅明试图通过技术复制艺术来抗拒资本主义被异化了的社会,以打破异化的社会回归人性的精神空间,这种想法过于乐观和理想化。尽管如此,总体上来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是瑕不掩瑜的。
三、引申性探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光韵”这个概念,并将这个观念贯穿到整本书中。他本人从时空角度上对“光韵”进行了描述:即“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反应”,③这个定义像“光韵”本身一样是很具有模糊性的,没有办法明确地告诉读者“光韵”到底是什么。本雅明也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阐释,而是将其上升到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根本区分,书中关于该理论的内容大致可以整理成三部分:④首先,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以及其特征上:由于艺术作品是被艺术家在一种特殊的心境和情绪中进行创作的,它问世的地点和时间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即时即地性就决定了艺术品本身特有的属性——“原真性”⑤,这样,艺术作品在无限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了唯一性,这同时也决定了它的权威性,这是赝品所没有的。但是伴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到来,艺术品的唯一性已经被它众多的复制物所取代了,而其特有的“光韵”也在那些极为相近的复制物中消失了,正如本雅明本人所说——“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凋零的东西就是艺术作品的光韵”。⑥其次,表现艺术与授众关系的变化上:由于艺术缘起于宗教,最初的艺术作品不是为人所欣赏的,它们往往被雕刻在隐秘的山岩或是高高的教堂的墙壁上,是用来为神所欣赏的,它的身上有特别的“光韵”,这种光韵笼罩下的艺术作品之于大众是一种膜拜关系。伴随着机械复制艺术,每一件艺术品不再是独一的,大众可以用较为便宜的价钱占有一件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于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由“凝视”的崇拜转化为娱乐的“消遣”。最后,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功能上:“光韵”的消失也是艺术作品的功能由膜拜转化为展示。
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是我最为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故事是以电影这门艺术的兴衰为主线来演绎回忆的,片中有大量的在电影最初登上舞台的时候人们在电影院中一起欣赏电影的片段,那种交织在一起的欢乐和融洽似乎很难用言语形容。20年后主人公多多回到家乡,在他无限的不舍和回忆之中,天堂电影院被炸掉了。这部影片既是对逝去的文明的追忆,也真实地再现了机械复制技术在文明转型中的所起的作用。从最初始的高雅昂贵的戏剧表演,到更富有大众气息,更可以为平民阶层所接受的电影,再到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播放影片的VCD以及DVD等,机械复制技术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初的艺术表演是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表演者也是在部落中具有至高地位,其整体的性质是极为神圣的;并且这种仪式也不是让世人欣赏的,而是表演给神看的。它之于人更多的是一种膜拜的关系。继而,在民主制的雅典,戏剧欣赏,尤其是悲剧的欣赏,已经成为全民的必修课,这时表演的性质是庄严的。这是最初始的表演,其神圣和庄严则是因为其自身具有“光韵”。每一次的表演都是演员在一定的心境下,一定的观众的氛围和反应中,随时调节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行为,加之根据自己当时的入境状况所形成的,它有着即时即地的独一无二性,这时“光韵”是紧紧笼罩在周围的。戏剧往往讲述的是神的故事,受众也是怀着膜拜神圣的心情观看和凝视的。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来临,电影——这门新崛起的艺术首先使这种传统艺术的“光韵”消失了大半。演员对所面对的表演对象不再是观众而是摄影机,并且演员也不再需要与观众的兴趣保持一致,不再需要一次性的表演成功,剪裁和编辑这样的技术反而在表演中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电影制作成功以后立即被复制,派送到各地的影院中,可以供不计其数的人同时欣赏,演员的表演也不再具有唯一性了,这时电影虽然作为艺术品,却已经少了许多艺术品的“光韵”。而等到机械复制艺术进一步发展,电影被制成了影碟,以极低的价钱进入千家万户,电影身上传统艺术品的“光韵”就消失殆尽了,它的欣赏目的也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无论是多么崇高主题的电影,任何一种学历、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趾高气扬地对其品头论足。这是我运用“光韵”理论在表演艺术上的一点探讨。
结论
上面的讨论显示:本雅明的光韵理论是对传统艺术富有阐释力的理论范式的革新,极具启发价值,它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都有很大影响。本雅明光韵范畴囊括心理学、哲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⑦,它提出在区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审美属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他本人将它应用在电影这样的大众文化之中加以赞美,这对大众文化地位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在1978—1997年的《人大报刊复印报刊资料》中,共有11篇研究本雅明的美学思想的论文。
②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附录,1993,175-184.
③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13页.
④罗如春.论本雅明的“灵韵”观.求索,2006年第三期.
⑤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7页.
⑥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10页.
⑦闻娱著.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参考文献:
[1]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抒情诗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
[3]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0.
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雅明 光韵
引言
偶然的机会,我在赵勇老师的博士论文《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整合与颠覆》中读到了有关本雅明的精彩评论,这使得一向钟情于文艺美学的我对本雅明这位忧郁大师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关于艺术的独特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秉烛夜游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开始了这次西方马克思美学之旅。
和许多思想家一样,本雅明生前是寂寞的,但他近半个世纪的孤怀默远与上下求索是有回报的。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他的思想和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在数量是可观的。①本文尝试从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中的“光韵观”的理论入手,归纳其内在涵义并应用,尝试对国内外具体文本进行分析。
一、观点概述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在美学道路上的高峰,集中体现了他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思想。他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伴随着现代工业革社会而来的机械复制艺术这一新艺术门类进行了独到的关注,以碎金散玉式的诗化语言对传统艺术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审美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其自身与受众关系的不同进行了建设性的阐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前后定稿两次,全书共有19节,大致可以归纳为六个部分:对电影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具体特点以及电影这门伴随机械复制艺术而诞生的新兴艺术自身独特意义的思考、对现代文明中艺术形式的转变——由“光韵”艺术转向“机械复制”艺术的思考、艺术功能的转变——由膜拜功能到展示功能的思考、艺术本质转变——由美的艺术到后审美艺术的思考、②对机械复制艺术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对艺术由“凝视”到“消遣”的转变的思考、对艺术和政治关系——艺术政治化的思考。本雅明对机械复制艺术和大众文化的态度不同于阿多诺,他是以自己的热情管理歌颂的,并且对其未来的发展、对其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有极大的信心,他认为技术在现代艺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全新的略带偏激的观点也一直为后世所争论。
二、评述
本雅明站在现代文明的视角上,用现代精神对现代工业社会中古典艺术终结与现代艺术崛起这一演变历程详尽地阐释和分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挖掘工业文明、技术、现代艺术和政治的内在联系,对机械复制艺术进行了公正的定位,对法西斯审美政治化的虚假和不合理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也对以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美学界和文艺学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本雅明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美学理论带来的新质。但本雅明的美学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瑕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其理论的不足:(1)本雅明过分地夸大了现代技术对艺术的意义和影响,甚至偏激地认为现代技术——复制技术对艺术有决定性的作用;(2)本雅明把新旧艺术完全对立起来,而忽视了两者在转化和交替的过程中千丝万缕的联系;(3)本雅明试图通过技术复制艺术来抗拒资本主义被异化了的社会,以打破异化的社会回归人性的精神空间,这种想法过于乐观和理想化。尽管如此,总体上来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是瑕不掩瑜的。
三、引申性探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光韵”这个概念,并将这个观念贯穿到整本书中。他本人从时空角度上对“光韵”进行了描述:即“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反应”,③这个定义像“光韵”本身一样是很具有模糊性的,没有办法明确地告诉读者“光韵”到底是什么。本雅明也没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阐释,而是将其上升到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根本区分,书中关于该理论的内容大致可以整理成三部分:④首先,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以及其特征上:由于艺术作品是被艺术家在一种特殊的心境和情绪中进行创作的,它问世的地点和时间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即时即地性就决定了艺术品本身特有的属性——“原真性”⑤,这样,艺术作品在无限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了唯一性,这同时也决定了它的权威性,这是赝品所没有的。但是伴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到来,艺术品的唯一性已经被它众多的复制物所取代了,而其特有的“光韵”也在那些极为相近的复制物中消失了,正如本雅明本人所说——“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凋零的东西就是艺术作品的光韵”。⑥其次,表现艺术与授众关系的变化上:由于艺术缘起于宗教,最初的艺术作品不是为人所欣赏的,它们往往被雕刻在隐秘的山岩或是高高的教堂的墙壁上,是用来为神所欣赏的,它的身上有特别的“光韵”,这种光韵笼罩下的艺术作品之于大众是一种膜拜关系。伴随着机械复制艺术,每一件艺术品不再是独一的,大众可以用较为便宜的价钱占有一件艺术作品的复制品,于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由“凝视”的崇拜转化为娱乐的“消遣”。最后,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功能上:“光韵”的消失也是艺术作品的功能由膜拜转化为展示。
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是我最为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故事是以电影这门艺术的兴衰为主线来演绎回忆的,片中有大量的在电影最初登上舞台的时候人们在电影院中一起欣赏电影的片段,那种交织在一起的欢乐和融洽似乎很难用言语形容。20年后主人公多多回到家乡,在他无限的不舍和回忆之中,天堂电影院被炸掉了。这部影片既是对逝去的文明的追忆,也真实地再现了机械复制技术在文明转型中的所起的作用。从最初始的高雅昂贵的戏剧表演,到更富有大众气息,更可以为平民阶层所接受的电影,再到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播放影片的VCD以及DVD等,机械复制技术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初的艺术表演是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表演者也是在部落中具有至高地位,其整体的性质是极为神圣的;并且这种仪式也不是让世人欣赏的,而是表演给神看的。它之于人更多的是一种膜拜的关系。继而,在民主制的雅典,戏剧欣赏,尤其是悲剧的欣赏,已经成为全民的必修课,这时表演的性质是庄严的。这是最初始的表演,其神圣和庄严则是因为其自身具有“光韵”。每一次的表演都是演员在一定的心境下,一定的观众的氛围和反应中,随时调节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行为,加之根据自己当时的入境状况所形成的,它有着即时即地的独一无二性,这时“光韵”是紧紧笼罩在周围的。戏剧往往讲述的是神的故事,受众也是怀着膜拜神圣的心情观看和凝视的。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来临,电影——这门新崛起的艺术首先使这种传统艺术的“光韵”消失了大半。演员对所面对的表演对象不再是观众而是摄影机,并且演员也不再需要与观众的兴趣保持一致,不再需要一次性的表演成功,剪裁和编辑这样的技术反而在表演中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电影制作成功以后立即被复制,派送到各地的影院中,可以供不计其数的人同时欣赏,演员的表演也不再具有唯一性了,这时电影虽然作为艺术品,却已经少了许多艺术品的“光韵”。而等到机械复制艺术进一步发展,电影被制成了影碟,以极低的价钱进入千家万户,电影身上传统艺术品的“光韵”就消失殆尽了,它的欣赏目的也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无论是多么崇高主题的电影,任何一种学历、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趾高气扬地对其品头论足。这是我运用“光韵”理论在表演艺术上的一点探讨。
结论
上面的讨论显示:本雅明的光韵理论是对传统艺术富有阐释力的理论范式的革新,极具启发价值,它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都有很大影响。本雅明光韵范畴囊括心理学、哲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⑦,它提出在区分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审美属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他本人将它应用在电影这样的大众文化之中加以赞美,这对大众文化地位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在1978—1997年的《人大报刊复印报刊资料》中,共有11篇研究本雅明的美学思想的论文。
②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附录,1993,175-184.
③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13页.
④罗如春.论本雅明的“灵韵”观.求索,2006年第三期.
⑤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7页.
⑥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10页.
⑦闻娱著.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参考文献:
[1]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抒情诗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
[3]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