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练习册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老师们导入新课时,也喜欢采用情景导入,而后让学生提问。但是对于许多后进生,他们或者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完全不合适。如何引导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提问 后进生 难点 原因 实际操作
在教学中,经常需要让学生们根据提供的条件,提出问题,但是对于许多后进生来说,提出问题很难,他们为什么会觉得困难,如何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呢?
实际教学中,让孩子提出问题这件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典型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因为这涉及对于题意的理解,需要在脑海里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而后组织自己的语言用适当的方法表达等。
一、要让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要让孩子们提出问题,首先得让他们觉得学习过程中在此处缺少问题,而后才可以予以补充,教师做到该说时说,该停时停,停下来,并不是中断教学,而是自然地由学生予以补充。这样,由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提问,变成了学生自动补充问题,过渡自然,也利于养成学生思维的一贯性。学习数学,逻辑很重要,逻辑就是一步步来,上一步,后面应该是下一步,有了条件,后面自然接着问题。
比如教学低年级时,教师呈现情景图片,图中同学们打扫卫生,擦黑板的有5人,扫地的有4人,洒水的有4人,那么……学生很自然地就想起来了,一共有多少人打扫卫生。也就是说,提出问题这件事,不应该由教师强制要求,而应该由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生活中运用到数学,就需要我们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只是借由学生口说出。又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确定起跑线。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学生们见过运动场,不少同学也参加过200米或400米比赛,跑同样的距离为什么每个人的起跑线不一样呢?带着问题再来学习如何确定起跑线,学生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思考。
二、解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想问、敢问。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自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生人格的养成十分有益,但是就一节课来说,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导入,老师体贴关怀的教态,活跃的课堂气氛,都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让孩子敢于开口。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提出我们需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应大幅超过孩子的能力水平,那样只会更加打击孩子的信心,加重他们的紧张情绪。问题的难度应该控制在让孩子们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程度,这样才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
具体的实施过程,在引导时,利用多媒体或者情景互动,带领孩子进入缤纷的数学世界,改变数学的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鼓励,尤其是平时不敢发言,成绩较差的孩子,给他们提问机会,多夸奖他们,激发孩子表达的勇气。同时教师注意个人引导,做到以问引问,逐步引导,把图片的重点引导到与数学相关的内容上来。
三、让孩子学会观察,抓住要点。
孩子观察能力的不足,原因在于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思维方式呈现点状,不能利用逻辑关系,将相关的数据联系起来。说起来,观察能力的培养,数感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具体到这一节课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再引导。从暗示到明示,根据孩子情况让问题逐渐明了。
恰当的引导,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甚至让孩子达到迫不及待要说的状态。在引导到位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只只高举的小手,迫切地希望老师喊自己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状态,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利于转化后进生。
四、要使孩子明白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前面一环脱节,后面学习起来难度就会大得多,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想办法补上欠缺的,对于数学能力本来就不好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具体到“提问”的环节,甚至有些中年级的孩子在提问时,只会提出“谁和谁一共有多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这样的问题,而提不出符合所学内容的问题。
课堂上孩子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是其所学知识有限,新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低年级的知识由于比较简单所以掌握得相对较好;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是反复练习,形成了思维定式。
这个问题,和学生的能力有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尽量让孩子熟练地掌握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如果要求孩子一下子就把所学知识掌握得很好,或许比较困难,但是数学的每一单元,相对来说,也都是比较新的知识点,要做到基本掌握,并不是很困难。学生把本单元刚刚学习的知识牢牢地记住了,再提出相适应的问题也就不是很困难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基础太差,那么只能用思维定式对付思维定式了,在学习前课新知识点时,让学生反复读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尤其是问题的表达方式,哪怕是硬记下来,也要达到熟练掌握。
五、课堂评价方式改革。
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评价方式只注重作业的正确率和测验考了多少分,对课堂上学生是如何思考和探究问题往往关注不够,更不用说他们是如何提出问题了。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因人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从简单背诵公式、死记计算方法的困境中走出来,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邻边相乘,此时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对该生能大胆提出不同想法给予鼓励,之后再通过课堂引导验证为什么不能用邻边相乘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种评价既保住学生的面子,又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
总而言之,让孩子主动去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的表现,是孩子数学能力提高的一个体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从观察、整理、思考再到选择合适的语句表达出来,对于孩子是个挑战,对他们学习数学也是有极大益处的。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展现的种种不足,既是一个个问题,也是我们发现学生能力缺陷的一个个机会,抓住这样的机会,才可以更有效地转化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结果,忽视学生是如何探究和思考的,这背离数学课堂的本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教学报,2006,15(02).
[2]黄如炎.培养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与实验[J].数学教育教学报,2002,11(1).
[3]夏小刚,吕传汉,汪秉彝.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实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关键词:提问 后进生 难点 原因 实际操作
在教学中,经常需要让学生们根据提供的条件,提出问题,但是对于许多后进生来说,提出问题很难,他们为什么会觉得困难,如何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呢?
实际教学中,让孩子提出问题这件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典型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因为这涉及对于题意的理解,需要在脑海里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而后组织自己的语言用适当的方法表达等。
一、要让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要让孩子们提出问题,首先得让他们觉得学习过程中在此处缺少问题,而后才可以予以补充,教师做到该说时说,该停时停,停下来,并不是中断教学,而是自然地由学生予以补充。这样,由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提问,变成了学生自动补充问题,过渡自然,也利于养成学生思维的一贯性。学习数学,逻辑很重要,逻辑就是一步步来,上一步,后面应该是下一步,有了条件,后面自然接着问题。
比如教学低年级时,教师呈现情景图片,图中同学们打扫卫生,擦黑板的有5人,扫地的有4人,洒水的有4人,那么……学生很自然地就想起来了,一共有多少人打扫卫生。也就是说,提出问题这件事,不应该由教师强制要求,而应该由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生活中运用到数学,就需要我们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只是借由学生口说出。又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确定起跑线。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学生们见过运动场,不少同学也参加过200米或400米比赛,跑同样的距离为什么每个人的起跑线不一样呢?带着问题再来学习如何确定起跑线,学生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思考。
二、解決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想问、敢问。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自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学生人格的养成十分有益,但是就一节课来说,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导入,老师体贴关怀的教态,活跃的课堂气氛,都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让孩子敢于开口。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引导孩子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提出我们需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应大幅超过孩子的能力水平,那样只会更加打击孩子的信心,加重他们的紧张情绪。问题的难度应该控制在让孩子们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程度,这样才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信心。
具体的实施过程,在引导时,利用多媒体或者情景互动,带领孩子进入缤纷的数学世界,改变数学的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鼓励,尤其是平时不敢发言,成绩较差的孩子,给他们提问机会,多夸奖他们,激发孩子表达的勇气。同时教师注意个人引导,做到以问引问,逐步引导,把图片的重点引导到与数学相关的内容上来。
三、让孩子学会观察,抓住要点。
孩子观察能力的不足,原因在于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思维方式呈现点状,不能利用逻辑关系,将相关的数据联系起来。说起来,观察能力的培养,数感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具体到这一节课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再引导。从暗示到明示,根据孩子情况让问题逐渐明了。
恰当的引导,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甚至让孩子达到迫不及待要说的状态。在引导到位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只只高举的小手,迫切地希望老师喊自己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状态,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利于转化后进生。
四、要使孩子明白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前面一环脱节,后面学习起来难度就会大得多,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想办法补上欠缺的,对于数学能力本来就不好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具体到“提问”的环节,甚至有些中年级的孩子在提问时,只会提出“谁和谁一共有多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这样的问题,而提不出符合所学内容的问题。
课堂上孩子这样的表现,一方面是其所学知识有限,新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低年级的知识由于比较简单所以掌握得相对较好;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是反复练习,形成了思维定式。
这个问题,和学生的能力有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尽量让孩子熟练地掌握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如果要求孩子一下子就把所学知识掌握得很好,或许比较困难,但是数学的每一单元,相对来说,也都是比较新的知识点,要做到基本掌握,并不是很困难。学生把本单元刚刚学习的知识牢牢地记住了,再提出相适应的问题也就不是很困难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基础太差,那么只能用思维定式对付思维定式了,在学习前课新知识点时,让学生反复读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尤其是问题的表达方式,哪怕是硬记下来,也要达到熟练掌握。
五、课堂评价方式改革。
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评价方式只注重作业的正确率和测验考了多少分,对课堂上学生是如何思考和探究问题往往关注不够,更不用说他们是如何提出问题了。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因人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从简单背诵公式、死记计算方法的困境中走出来,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邻边相乘,此时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对该生能大胆提出不同想法给予鼓励,之后再通过课堂引导验证为什么不能用邻边相乘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种评价既保住学生的面子,又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
总而言之,让孩子主动去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的表现,是孩子数学能力提高的一个体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从观察、整理、思考再到选择合适的语句表达出来,对于孩子是个挑战,对他们学习数学也是有极大益处的。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展现的种种不足,既是一个个问题,也是我们发现学生能力缺陷的一个个机会,抓住这样的机会,才可以更有效地转化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结果,忽视学生是如何探究和思考的,这背离数学课堂的本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教学报,2006,15(02).
[2]黄如炎.培养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与实验[J].数学教育教学报,2002,11(1).
[3]夏小刚,吕传汉,汪秉彝.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实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