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望道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他于上世纪30年代创办并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以刊行科学性进步性的小品文为自己的任务,是一块科学与小品文联姻的处女地。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时期,刊登各种进步文章,批判文化逆流,抨击反动制度。除此之外,它还开科学小品创作之先河,积极倡导用科学与小品文联姻的方法来普及科学、反对迷信。
中国的科学小品,始于《太白》。在《太白》创刊号上,专辟“科学小品”一栏,首次出现了“科学小品”这一名词,并发表了周建人的《白果树》、贾祖璋的《萤火虫》、刘薰宇的《半间楼闲话》、顾均正的《昨天在那里》四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我国独有、独创的,在国外虽然也有类似的文章,但并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独立的文章体裁。
对于“科学小品” 是否真正首创于《太白》的问题,叶永烈先生早在大学时代就曾进行专门研究。1962年4月的一天,叶永烈先生为了研究“科学小品”及其起源问题,拜访了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当时,高士其先生就很明确地告诉他:科学小品最早出现在1934年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上,但是否系陈望道先生最早提出这一名词,不得而知,并建议叶永烈向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先生请教。
叶永烈根据高士其先生提供的线索,首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去查阅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半月刊。在他欣喜地找到《太白》杂志后,一口气就通读了发表在各期《太白》杂志“科学小品”专栏上的所有“科学小品”。然后,他根据高士其先生的意见,给陈望道先生写了一封求教信,还附上了他的新作《科学小品探源》一文的初稿。德高望重的陈望道先生在百忙之中做了认真的答复,全文如下:
叶永烈先生:
来信及大作《科学小品探源》都仔细读过,对于先生探本穷源的精神深为感佩。
我国刊物上登载科学小品确是从《太白》半月刊开始。《太白》半月刊自始就以刊行科学性进步性的小品文为自己的任务,以与当时的论语派、以所谓幽默小品为反动派服务的邪气抗衡的。至于“科学小品”一词究竟是谁最先提出,我也已经记不清楚,可能是我提出,并得到《太白》编委诸同志,并得到撰稿的诸科学家同意的。当时的《太白》撰稿的科学家也许比我更记得清楚。大作奉还。并致敬礼!
陈望道
十二月九日
由此,我们可以从陈望道先生的回信得以确认,“科学小品”从《太白》半月刊开始的这一结论,是确定无疑的。这一回信,还使后来成就不凡的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深受感动和鼓舞。因为它不仅回答了这位初出茅庐的22岁大学生所要求证的问题,它还充分展现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学家对青年学子的深情与厚爱。这封珍贵的回信,叶永烈倍加爱惜,长期珍藏,后来它被收入到了《陈望道文集》里。
(作者为浙江图书馆馆员)
中国的科学小品,始于《太白》。在《太白》创刊号上,专辟“科学小品”一栏,首次出现了“科学小品”这一名词,并发表了周建人的《白果树》、贾祖璋的《萤火虫》、刘薰宇的《半间楼闲话》、顾均正的《昨天在那里》四篇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我国独有、独创的,在国外虽然也有类似的文章,但并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独立的文章体裁。
对于“科学小品” 是否真正首创于《太白》的问题,叶永烈先生早在大学时代就曾进行专门研究。1962年4月的一天,叶永烈先生为了研究“科学小品”及其起源问题,拜访了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当时,高士其先生就很明确地告诉他:科学小品最早出现在1934年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上,但是否系陈望道先生最早提出这一名词,不得而知,并建议叶永烈向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先生请教。
叶永烈根据高士其先生提供的线索,首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去查阅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半月刊。在他欣喜地找到《太白》杂志后,一口气就通读了发表在各期《太白》杂志“科学小品”专栏上的所有“科学小品”。然后,他根据高士其先生的意见,给陈望道先生写了一封求教信,还附上了他的新作《科学小品探源》一文的初稿。德高望重的陈望道先生在百忙之中做了认真的答复,全文如下:
叶永烈先生:
来信及大作《科学小品探源》都仔细读过,对于先生探本穷源的精神深为感佩。
我国刊物上登载科学小品确是从《太白》半月刊开始。《太白》半月刊自始就以刊行科学性进步性的小品文为自己的任务,以与当时的论语派、以所谓幽默小品为反动派服务的邪气抗衡的。至于“科学小品”一词究竟是谁最先提出,我也已经记不清楚,可能是我提出,并得到《太白》编委诸同志,并得到撰稿的诸科学家同意的。当时的《太白》撰稿的科学家也许比我更记得清楚。大作奉还。并致敬礼!
陈望道
十二月九日
由此,我们可以从陈望道先生的回信得以确认,“科学小品”从《太白》半月刊开始的这一结论,是确定无疑的。这一回信,还使后来成就不凡的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深受感动和鼓舞。因为它不仅回答了这位初出茅庐的22岁大学生所要求证的问题,它还充分展现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学家对青年学子的深情与厚爱。这封珍贵的回信,叶永烈倍加爱惜,长期珍藏,后来它被收入到了《陈望道文集》里。
(作者为浙江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