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游实名制的推行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专家认为,实名制的推行势在必行,但诸多漏洞还需尽快堵上。
自今年7月1日,网上开店全面施行实名制之后,8月1日,网络游戏也正式进入实名制时代。由文化部制定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首次系统地对网络游戏的娱乐内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运营行为、管理监督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不登实名仍可玩网游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终于出台,争议很大。该《办法》最大的意义在于防止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但通过调查发现,实名登录系统只要求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并不能识别信息与玩家的对应关系,轻易即可被“破解”。
“只需要去网上买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证号就行了,在防沉迷系统里面输入就OK,胆大的同学会输入父母的身份证号码,这样玩游戏的时候他们的状态就是成年人,玩游戏时间不受限制。”一位家住北京中学生在调查中这样告诉记者,他的试用,进一步印证了这些破解方法。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玩网游必须先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但某媒体记者登录巨人网络、蜀门等多个网络游戏的官方网页,在点击“注册”选项后,系统明确显示了“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必填选项。不过,记者利用同一个身份证号码和多个不同的名字,均可轻松地注册到多个游戏账号,甚至用“大豌豆”这样的名字也能顺利注册。
据业内人士介绍,“系统的工作原理只是要求用户在注册账号时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未成年人借用或者盗用他人的身份资料完成账号注册,所有的管理办法都将被轻松绕过。这一点现在还是全球性的难题,要解决恐怕还得指望通过技术的进步,比如在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的同时,通过网络摄像机拍摄用户照片加以对照。”
实际上,即使网游实名制已众所周知,想找“对策”并不难。目前网游行业内部流传的“身份证生成器”“私服”“代理”等都可以破解防沉迷系统。
由于现在依旧没有建立身份信息与玩家的对应关系,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显然不能把防治网瘾的“鸡蛋”全部放在该《办法》里。
《办法》治标不治本
从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提出“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的提议之后,围绕“实名制”就争议不断。支持网络实名制的人士的理由大致如下:实名制能有效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一系列网络犯罪。同时,实名制也利于网民的自律,可以使网民之间的讨论更为贴近,发言更加严肃。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网游实名制是一个伪命题,根本无法做到。“破解方法太多,根本无法做到实名。”“反网瘾斗士”陶宏开则认为,该规定治标不治本,清除网络“毒品”才是根本之道。
事实上,网游实名制在制度设计时就决定它不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首先,网游实名制的注册检验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它是由各个网游运营商单独去把控完成,而注册用户是衡量一个网游成败的最主要指标,也是网游能否顺利运营和盈利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网游市场没有哪一个运营商会与自己的用户过不去,会主动拒绝用户,更何况青少年用户已占到网游用户的半壁江山,这显然是制度设计上的一个矛盾。
其次,对网游实名制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手段。玩游戏不像上学,看得见,摸得着,既可以在家玩,也可以上网吧,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运营商,都没有办法对账号使用者的身份进行核实,更难以对账号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更别说在“私服”盛行的今天,这就注定网游实名制也就是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稻草人罢了。
其实,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可以破解的,期望用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是不现实的,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是一个社会问题,还需用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来解决,不能寄希望出台一个“办法”,上一套系统就能迎刃而解,就能一劳永逸。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文化部门加强对网游的监管,更需要学校、家庭、网游开发运营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仅要开发出更多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的益智游戏,要为青少年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全社会更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当然,我们有那么多网游监管部门,也有各种各样的审片制度,那这些监管部门是不是也可以改变下价值取向,不再被GDP,不被漂亮的数字所绑架,从严审查,从源头上遏制不良游戏呢?还有我们的网游企业沉迷于这个数百亿市场时,是不是也可以更有社会责任感一点呢?毕竟,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牺牲一点GDP,牺牲一点行业的发展空间,牺牲一些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利益又有何不可呢?
无论从各个角度看,这个制度的执行都是困难重重。不过,也许网游实名制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虽然执行乏力,但它的社会意义却不容忽视,它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注未成年人玩网游的这种现象,同时,包括家庭、学校、网吧、网游公司等等,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避免未成年人沉溺于网游不能自拔。
自今年7月1日,网上开店全面施行实名制之后,8月1日,网络游戏也正式进入实名制时代。由文化部制定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首次系统地对网络游戏的娱乐内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运营行为、管理监督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不登实名仍可玩网游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终于出台,争议很大。该《办法》最大的意义在于防止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但通过调查发现,实名登录系统只要求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并不能识别信息与玩家的对应关系,轻易即可被“破解”。
“只需要去网上买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证号就行了,在防沉迷系统里面输入就OK,胆大的同学会输入父母的身份证号码,这样玩游戏的时候他们的状态就是成年人,玩游戏时间不受限制。”一位家住北京中学生在调查中这样告诉记者,他的试用,进一步印证了这些破解方法。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玩网游必须先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但某媒体记者登录巨人网络、蜀门等多个网络游戏的官方网页,在点击“注册”选项后,系统明确显示了“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必填选项。不过,记者利用同一个身份证号码和多个不同的名字,均可轻松地注册到多个游戏账号,甚至用“大豌豆”这样的名字也能顺利注册。
据业内人士介绍,“系统的工作原理只是要求用户在注册账号时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未成年人借用或者盗用他人的身份资料完成账号注册,所有的管理办法都将被轻松绕过。这一点现在还是全球性的难题,要解决恐怕还得指望通过技术的进步,比如在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的同时,通过网络摄像机拍摄用户照片加以对照。”
实际上,即使网游实名制已众所周知,想找“对策”并不难。目前网游行业内部流传的“身份证生成器”“私服”“代理”等都可以破解防沉迷系统。
由于现在依旧没有建立身份信息与玩家的对应关系,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显然不能把防治网瘾的“鸡蛋”全部放在该《办法》里。
《办法》治标不治本
从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提出“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的提议之后,围绕“实名制”就争议不断。支持网络实名制的人士的理由大致如下:实名制能有效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一系列网络犯罪。同时,实名制也利于网民的自律,可以使网民之间的讨论更为贴近,发言更加严肃。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网游实名制是一个伪命题,根本无法做到。“破解方法太多,根本无法做到实名。”“反网瘾斗士”陶宏开则认为,该规定治标不治本,清除网络“毒品”才是根本之道。
事实上,网游实名制在制度设计时就决定它不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首先,网游实名制的注册检验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它是由各个网游运营商单独去把控完成,而注册用户是衡量一个网游成败的最主要指标,也是网游能否顺利运营和盈利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网游市场没有哪一个运营商会与自己的用户过不去,会主动拒绝用户,更何况青少年用户已占到网游用户的半壁江山,这显然是制度设计上的一个矛盾。
其次,对网游实名制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手段。玩游戏不像上学,看得见,摸得着,既可以在家玩,也可以上网吧,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运营商,都没有办法对账号使用者的身份进行核实,更难以对账号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更别说在“私服”盛行的今天,这就注定网游实名制也就是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稻草人罢了。
其实,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可以破解的,期望用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是不现实的,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是一个社会问题,还需用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来解决,不能寄希望出台一个“办法”,上一套系统就能迎刃而解,就能一劳永逸。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文化部门加强对网游的监管,更需要学校、家庭、网游开发运营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仅要开发出更多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的益智游戏,要为青少年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全社会更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当然,我们有那么多网游监管部门,也有各种各样的审片制度,那这些监管部门是不是也可以改变下价值取向,不再被GDP,不被漂亮的数字所绑架,从严审查,从源头上遏制不良游戏呢?还有我们的网游企业沉迷于这个数百亿市场时,是不是也可以更有社会责任感一点呢?毕竟,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牺牲一点GDP,牺牲一点行业的发展空间,牺牲一些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利益又有何不可呢?
无论从各个角度看,这个制度的执行都是困难重重。不过,也许网游实名制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虽然执行乏力,但它的社会意义却不容忽视,它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注未成年人玩网游的这种现象,同时,包括家庭、学校、网吧、网游公司等等,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避免未成年人沉溺于网游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