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它是把学生领入奥妙无穷的自然世界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创新实践,把物理知识的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物理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创设物理情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令他们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提出:如果没有摩擦,世界将会是怎么样的呢?并让学生对未来的交通工具进行大胆设想。对那些别出心裁的思路、与众不同的观点、别具一格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物理规律追根求源。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选择一些好的教学软件和自制的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也有利于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亲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进程,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看到了物理理象、物理事实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实验过程时间很短暂,物理现象稍纵即逝,学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这时多媒体物理课件就能多次模拟实验过程,再现物理现象,而且能使“静态”变“动态”,“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抽象”变“直观”,能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变为有“声”、有“形”、有“色”。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很轻松地从中归纳出物理规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 教会学生用身边易找的材料进行实验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实验。例如,在讲摩擦力与压力有关的内容时,我随手拿起粉笔擦压在竖直墙上,当压力不够时,粉笔擦滑落到地上;在讲摩擦起电时,用塑料泡沫与手摩擦,极易使泡沫带负电,而且可以将吊起的乒乓球吸引得不停跳动。久而久之,教师的示范会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讲到压强实验时,学生就会用铅笔的笔头和笔尖同时顶着手指来体验在压力一定时,压强和受力面积有关。
2. 抓好课堂的探究实验
根据探究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然后去选择实验的器材;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或假设,按要求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操作,并注意观察,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记录下来。学生结合实验的过程和记录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和物理的规律,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和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和交流能发现实验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的失误,测量数据和所得的结论是否可靠,等等。教师要求学生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通过实验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开展物理课外实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铜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可信度最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激友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电铃、密度计、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加强物理知识应用和拓展开放性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考试应体现课程目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初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开放性习题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具有典型性,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深度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题型,认真分析它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示它们所涵盖的全部物理概念及规律,从而多向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习题的类型很多,如假设想象型、编造习题型、归纳结论型、实验设计型、补充条件型、结论开放型等。在教学时,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选择相对应的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2003年中考试题:“如图是一个电热水壶,结合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和对电热水壶的了解,就电热水壶的结构或使用过程的具体情况,从力学、热学、电学的角度分别提出一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简答。”此题要求“自问自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审清题目,即从“电热水壶的结构”或“使用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着手来解题。“电热水壶的结构”有把手、壶嘴、电热丝的位置和壶盖上的小孔等;“使用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有水沸腾时冒“白气”、壶盖跳动等,学生理解了这些后,解答起来就不难了。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物理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创设物理情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令他们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提出:如果没有摩擦,世界将会是怎么样的呢?并让学生对未来的交通工具进行大胆设想。对那些别出心裁的思路、与众不同的观点、别具一格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物理规律追根求源。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选择一些好的教学软件和自制的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也有利于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亲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进程,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看到了物理理象、物理事实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实验过程时间很短暂,物理现象稍纵即逝,学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这时多媒体物理课件就能多次模拟实验过程,再现物理现象,而且能使“静态”变“动态”,“微观”变“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抽象”变“直观”,能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变为有“声”、有“形”、有“色”。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很轻松地从中归纳出物理规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 教会学生用身边易找的材料进行实验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东西进行实验。例如,在讲摩擦力与压力有关的内容时,我随手拿起粉笔擦压在竖直墙上,当压力不够时,粉笔擦滑落到地上;在讲摩擦起电时,用塑料泡沫与手摩擦,极易使泡沫带负电,而且可以将吊起的乒乓球吸引得不停跳动。久而久之,教师的示范会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讲到压强实验时,学生就会用铅笔的笔头和笔尖同时顶着手指来体验在压力一定时,压强和受力面积有关。
2. 抓好课堂的探究实验
根据探究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然后去选择实验的器材;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或假设,按要求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操作,并注意观察,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记录下来。学生结合实验的过程和记录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和物理的规律,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和交流。学生通过实验、评估和交流能发现实验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的失误,测量数据和所得的结论是否可靠,等等。教师要求学生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通过实验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开展物理课外实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知识的应用”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鉴别一件小工艺品是不是纯铜的,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动手进行操作,然后讨论有几种鉴别方法,比较哪一种实验可信度最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激友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平行光源、电铃、密度计、小天平、量筒、杠杆、潜水艇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加强物理知识应用和拓展开放性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考试应体现课程目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初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开放性习题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具有典型性,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深度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题型,认真分析它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示它们所涵盖的全部物理概念及规律,从而多向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习题的类型很多,如假设想象型、编造习题型、归纳结论型、实验设计型、补充条件型、结论开放型等。在教学时,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选择相对应的习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2003年中考试题:“如图是一个电热水壶,结合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和对电热水壶的了解,就电热水壶的结构或使用过程的具体情况,从力学、热学、电学的角度分别提出一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简答。”此题要求“自问自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审清题目,即从“电热水壶的结构”或“使用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着手来解题。“电热水壶的结构”有把手、壶嘴、电热丝的位置和壶盖上的小孔等;“使用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有水沸腾时冒“白气”、壶盖跳动等,学生理解了这些后,解答起来就不难了。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