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夕节是古代姑娘们穿针乞巧、祈愿求福的日子,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许多人认为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实际上,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七夕的内涵可要比单纯的情人节丰富得多。
七夕的来源
关于七夕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星宿崇拜,有时间、数字崇拜。
上古时期,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其中就包括了牵牛星和织女星。根据《星经》记载,织女三星常在农历七月初一、初六、初七出现于东方。而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望于银河两岸,因此二者往往并提,后来被演绎成我们熟悉的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
而“重日”在秦汉时被认为是天人相通、天地交感的日子,中国古代有以“重日”为节的习俗,如正月初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
七夕习俗知多少
古人在七夕这天都会做些什么呢?
乞巧
乞巧是七夕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这天,唐太宗会与妃子在宫中夜宴,宫女们则各自乞巧。宫女们把瓜果花酒陈列于御花园中,向天祭拜,祈求织女赐给她们美貌与巧手。她们还把小蜘蛛放入各自的小盒中,让它们结网。这些小蜘蛛一般被称为“喜子”,到了天亮时刻,宫女们打开盒子,看蜘蛛结网的情况,网密说明巧多,网稀则说明巧少。
吃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称其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平擀薄,晾凉后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制作巧果。
拜魁星
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就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士子中状元时被称为“一举夺魁”就是这个原因。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常被别人取笑。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奋用功,竟然高中状元。皇帝殿试时,问他为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又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因此,魁星被认为是掌管考运的星宿,想要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会在七夕这天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這天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这天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晒书。东汉崔实在《四民月令》说:“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文学作品里的七夕
作为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对文人墨客来说也是极佳的灵感来源。
歌咏牛郎织女爱情的诗作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唐代,关于七夕的诗歌不断涌现。例如李贺的“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杜牧的“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李商隐的“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就连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都有关于七夕的诗:“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到了宋代,词作为新兴的文学体裁开始繁荣,自然也少不了与七夕相关的作品,其中以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最为知名。特别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可以说慰藉了千百年来分隔两地的有情人。
除了诗词,历史上还有一部戏剧与七夕有关,这就是清代剧作家洪昇创作的《长生殿》。这部戏剧以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安史之乱”两条主线为背景,其中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就像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