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课堂是进行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政治课是副科,是小科的观念在一些学生的思想中扎根,于是,政治课堂上的各种各样的不学习的现象和违纪现象明显的比其他课堂要多,政治教师的课堂效果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转变社会思想,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依靠学生,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
【关键词】教师;高效
在新课标中,政治课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具有了以往旧课标所不具备的特征。首先,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政治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政治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其次,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再次,高度重视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如何围绕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构建高效教学模式,已成为一道摆在所有政治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依靠学生,推行高效政治课堂“三步曲”的课堂教学探讨。
第一步:三读教材重领悟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我们脱离教材,笔者认为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用好教材,挖掘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据此,笔者把读教材分为三个阶段:
一读(概读:厚→薄)。课堂教学开始时,先把本节要学的内容概读一遍,掌握内容的脉络和相互之间的前后联系,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的体系概读还要注意充分利用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基本内容和体系脉络。在学习的不同时期,“概读”的基本要求也有所区别。开始时,本框主题是什么,围绕主题讲了几个问题。概读时还要注意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黑体字,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了解了知识的概要,就把书读“薄”了。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把知识概要写出来共同探讨,不断改进。
二读(细读:薄→厚)。主要是看教材是如何对主题进行分析说明的,在读的过程中对难理解的进行标记,注意新内容与以前学习内容的联系贯通,充分联想甚至要跨学科联想,使知识更加清晰、理解得更深刻。这样,就把书本上有的知识和书本上没有的联系都读进了书里,书就读“厚”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对知识概要的进一步分析理解
三读(复读:厚→薄)。要求速度快一些,对于比较熟悉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一扫而过对于比较生疏和难以理解的地方细加咀嚼,复读起到理清脉络的作用,与概读环节里了解脉络不同,这个环节是把脉络更加细化、知识间的关系更重逻辑性、更有条理,联系更有机。再次,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合作探讨化疑问
此环节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读教材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分组合作探讨。把合作探讨后仍无法解决的再提出来,教师再给予一定的引导,最终解决问题。一切知识,原来都是人们在不断地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它们在解答出来以前,对人类来说都是问题。所以追根溯源,在学习中如果能够把所有的知识再还原成问题的形式,就会发现,只要能够回答了那些问题,实际上也就掌握了知识。
第三步:探究拓展增能力
目前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探究型学习”不断地被提起,尤其的新一轮的课改的学科探究理念,使得对探究型学习成了当务之急。最早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早在1909年,杜威就对当时的科学教学那种过分强调信息的积累,忽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并指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因而他主张开展探索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课本知识点为启发点,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确立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进行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散发活力和提高效率。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来自于书本、报刊杂志及网络的第一手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最后形成结论。
开展小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三大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让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亲自收集、分析、归纳、搜集资料。杜绝脱离实际的研究,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思维的宽松氛围,其次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潜能,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之处,要构建高效课堂要把传统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要适当“退后”,力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切实追求高效课堂。只有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主动性,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阳光,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走出功利圈子,真正的达到尊重生命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教育是没有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林格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小山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
【关键词】教师;高效
在新课标中,政治课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具有了以往旧课标所不具备的特征。首先,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政治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政治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其次,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再次,高度重视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面对新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如何围绕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构建高效教学模式,已成为一道摆在所有政治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依靠学生,推行高效政治课堂“三步曲”的课堂教学探讨。
第一步:三读教材重领悟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我们脱离教材,笔者认为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用好教材,挖掘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据此,笔者把读教材分为三个阶段:
一读(概读:厚→薄)。课堂教学开始时,先把本节要学的内容概读一遍,掌握内容的脉络和相互之间的前后联系,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的体系概读还要注意充分利用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基本内容和体系脉络。在学习的不同时期,“概读”的基本要求也有所区别。开始时,本框主题是什么,围绕主题讲了几个问题。概读时还要注意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黑体字,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了解了知识的概要,就把书读“薄”了。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把知识概要写出来共同探讨,不断改进。
二读(细读:薄→厚)。主要是看教材是如何对主题进行分析说明的,在读的过程中对难理解的进行标记,注意新内容与以前学习内容的联系贯通,充分联想甚至要跨学科联想,使知识更加清晰、理解得更深刻。这样,就把书本上有的知识和书本上没有的联系都读进了书里,书就读“厚”了。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对知识概要的进一步分析理解
三读(复读:厚→薄)。要求速度快一些,对于比较熟悉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一扫而过对于比较生疏和难以理解的地方细加咀嚼,复读起到理清脉络的作用,与概读环节里了解脉络不同,这个环节是把脉络更加细化、知识间的关系更重逻辑性、更有条理,联系更有机。再次,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合作探讨化疑问
此环节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读教材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分组合作探讨。把合作探讨后仍无法解决的再提出来,教师再给予一定的引导,最终解决问题。一切知识,原来都是人们在不断地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它们在解答出来以前,对人类来说都是问题。所以追根溯源,在学习中如果能够把所有的知识再还原成问题的形式,就会发现,只要能够回答了那些问题,实际上也就掌握了知识。
第三步:探究拓展增能力
目前教育界的热门词汇“探究型学习”不断地被提起,尤其的新一轮的课改的学科探究理念,使得对探究型学习成了当务之急。最早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早在1909年,杜威就对当时的科学教学那种过分强调信息的积累,忽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并指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因而他主张开展探索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课本知识点为启发点,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确立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进行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散发活力和提高效率。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来自于书本、报刊杂志及网络的第一手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最后形成结论。
开展小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三大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让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亲自收集、分析、归纳、搜集资料。杜绝脱离实际的研究,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思维的宽松氛围,其次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潜能,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之处,要构建高效课堂要把传统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要适当“退后”,力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切实追求高效课堂。只有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主动性,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阳光,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走出功利圈子,真正的达到尊重生命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教育是没有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林格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小山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