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活动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角色;需要重新审视教材在教学活动的中的媒介性质,它不再是教学的目标与结果,而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还有师生关系,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他们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共同合作,一致前行。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处于新课改环境中的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是幸运的,也是需要面对挑战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将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高效转换与结合,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新课标理念的传播者与实践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一些怎样的变化呢?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新时代的形势之下,课程标准对于教改活动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与策略,但如何将这些教学策略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教改活动的最终目标,其根本的执行者还是在于教师本身。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讲,教师需要从传统意义的教师角色当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新型课堂教学中的新型角色当中。首先,教师要从传统意义的主宰型角色转变为指导型教师角色。传统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流程做了精心的准备与预设,而无视于学生的接受状态,还有课堂突发情况对于教学趋势的影响,无视于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划分为几个具体问题,提纲挈领地指导学生探究,然后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实施地给予帮助或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当中体悟到数学学科知识的巨大魅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要实现由传授型的教师角色转化为合作型的教师角色。传统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很容易指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对于社会发展无益,且会误导我们的教育走向与趋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他们一起分享探究的快乐,和他们一起承担着迷茫的折磨,这样一来,不但更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标实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高中教材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联系上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因此教学中,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史料,开展数学兴趣的教育,教材中设计的数学范例和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的精神,熏陶和鼓舞了许多学生,使高初中知识衔接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一方面教师要找准衔接点,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图形,要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突破知识界限,加强课程综合性的开放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鉴于这个教改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突破知识界限,实现综合性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势在必行。教学中要充分地将数学教材中的封闭性内容开放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譬如在讲授集合部分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若一个集合中的三个元素 是 的三条边,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角三角形。教学中,将此问题分解成这样几个问题:(1)初中学过的三条线段要构成三角形需要什么条件?(2)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性质?(3)三角形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样就可以将初中与高中数学联系起来,突破了知识的界限,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讲授直线方程时,首先提出问题:初中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一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吗?这样设计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方向与范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开放性与应用性,也为顺利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四、做好小结回味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经过自己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高中数学概括性较高,复杂多变的习题较多,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节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帮助学生做好题后反思,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加以论证,具体如下:①对本节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思想方法进行再组织,简明扼要地记下其内容。②充分回顾上课中不够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如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懂之处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并记好原因。③作业中哪些题不会做?在哪里受阻?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④记好自己的得失与思想火花,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解题后的反思可避免解题的错误,深化、掌握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发现更多的引申、推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想境。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总之,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苏爱波.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体会[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1):69-70.
[2].佘祖尧.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2,(06):79-80.
[3] 王家聪.有关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4,(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处于新课改环境中的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是幸运的,也是需要面对挑战的,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将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高效转换与结合,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新课标理念的传播者与实践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一些怎样的变化呢?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新时代的形势之下,课程标准对于教改活动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与策略,但如何将这些教学策略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教改活动的最终目标,其根本的执行者还是在于教师本身。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讲,教师需要从传统意义的教师角色当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新型课堂教学中的新型角色当中。首先,教师要从传统意义的主宰型角色转变为指导型教师角色。传统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流程做了精心的准备与预设,而无视于学生的接受状态,还有课堂突发情况对于教学趋势的影响,无视于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划分为几个具体问题,提纲挈领地指导学生探究,然后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实施地给予帮助或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当中体悟到数学学科知识的巨大魅力,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要实现由传授型的教师角色转化为合作型的教师角色。传统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很容易指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对于社会发展无益,且会误导我们的教育走向与趋势。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他们一起分享探究的快乐,和他们一起承担着迷茫的折磨,这样一来,不但更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标实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高中教材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联系上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因此教学中,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结合新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史料,开展数学兴趣的教育,教材中设计的数学范例和古代数学家探究问题的精神,熏陶和鼓舞了许多学生,使高初中知识衔接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一方面教师要找准衔接点,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图形,要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突破知识界限,加强课程综合性的开放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鉴于这个教改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突破知识界限,实现综合性的开放式教学活动势在必行。教学中要充分地将数学教材中的封闭性内容开放化,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譬如在讲授集合部分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若一个集合中的三个元素 是 的三条边,则此三角形一定不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角三角形。教学中,将此问题分解成这样几个问题:(1)初中学过的三条线段要构成三角形需要什么条件?(2)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性质?(3)三角形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样就可以将初中与高中数学联系起来,突破了知识的界限,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讲授直线方程时,首先提出问题:初中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一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吗?这样设计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方向与范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开放性与应用性,也为顺利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的铺垫,埋下了伏笔。
四、做好小结回味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经过自己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高中数学概括性较高,复杂多变的习题较多,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节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帮助学生做好题后反思,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加以论证,具体如下:①对本节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思想方法进行再组织,简明扼要地记下其内容。②充分回顾上课中不够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如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懂之处应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直到弄懂为止,并记好原因。③作业中哪些题不会做?在哪里受阻?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正确的做法又是什么?④记好自己的得失与思想火花,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解题后的反思可避免解题的错误,深化、掌握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发现更多的引申、推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理想境。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总之,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苏爱波.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体会[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1):69-70.
[2].佘祖尧.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2,(06):79-80.
[3] 王家聪.有关反思性数学学习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