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威海市鲸园小学始建于1902年,自法国天主教堂创办海星小学至今,鲸园与教育结缘已百年有余。历经沧桑的西式小古楼、记忆中“人”字形鲸鱼骨校门,浸润并传递着历代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百年老校涌现了一大批学子楷模,众多莘莘学子追求卓越,成就人生,启迪和激励着代代鲸园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奋斗不息。校长丛滋芬说:传承鲸园人文特色,做善学乐研的鲸园人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也是本人在教育教学道路上永不放弃的精神财富。
站在厚重的历史面前
丛滋芬自担任校长以来,以“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文教育理念,传承百年鲸园的人文精神,确立“内有涵养,外有修养”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品正善学体健尚美”的学生培养目标。学校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民间剪纸、民族舞蹈、经典诵读、书法等特色课程为引领,遵循“优势项目——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路线图,从打造优势项目到逐步实施全面带动,学校实现了“人文德育、人文课程、人文课堂、人文校园”的整体联动局面,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教学在人文教育特色目标引领下,既有丰厚扎实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又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前瞻性项目的创新体制。人文发展成果,厚积薄发,由内而外自然彰显。人文特色创建体系,日趋完备。2013年,学校相继成为环翠区首批AAA级特色学校和威海市首批特色培育学校,正向着威海市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迈进。
6月9日,鲸园小学“尚美童心 创意民俗”人文美术作品展拉开了序幕。这次美术作品展,以“创意”为主题,以“人文民俗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了学生在美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中的丰硕成果。美术类课程的剪纸、布贴、儿童画、国画、结艺、服装设计、丝网花、陶艺等校本课程成果,以及面塑、黑白画、纸贴、书法等学生社团作品,全部参与展出。展品主题鲜明,创意新颖,人文气息浓郁。孩子们以近3000个饮料瓶盖组合而成的“尚美童心 创意民俗”主题大字,创意新颖,利用“梅兰竹菊”民俗元素自行拓制的剪纸图案服装,韵味十足;利用废旧服装、报纸、档案盒等制作的剪纸作品、布贴作品,琳琅满目,充分体现着学生们绿色环保的意识和艺术视野。丛滋芬说:“校园里每一项活动的开展,均鲜明地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我校,人文教育的思想引领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在教学实践中,丛滋芬长期坚持读书学习,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读书、思考、写作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习惯。她先后参加山东省基础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创新”高级研修班学习,不断开阔自己的办学眼界和管理视野。由她本人主持研究的《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构建品德教育生活化课堂的实践研究》等近10项课题获国家及省市区级科研成果奖励。她撰写的《架构数字化平台,推动学校现代化进程》《自主德育,仁礼合一》《三纬模式,引领教师发展新突破》等20余篇教学论文,先后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等报刊发表。2007年,丛滋芬被环翠区委组织部授予第六届“环翠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11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被威海市委宣传部、威海妇联授予“威海巾帼十杰”称号。
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面对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鲸园小学坚持以“治未病”的工作理念,防微杜渐。丛滋芬说:关注学生不良心理的最初状态及心理细微处的需求,给学生以最明确有效的指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研究的前提。在学校这一理念指导下,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最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课题组发挥成员全部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优势,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制作题为“快乐喜洋洋”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对学生自我发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微问题、微需求进行预防和矫正。
丛滋芬说:班主任琐事繁多,很难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集中精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常被习惯不良、方法不当等表象所掩盖,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关注;教师心育水平参差不齐,对此,学生家长有意见。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念形成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潜伏期和初发期。在此阶段,对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的关注和矫正,将对学生良好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此,学校将研究“小学心理健康微课程”定为校本课程,以约5分钟一集的心理健康教育视频为主要教学内容和途径。实施中,以较短的单位时间和较集中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实现一个较微观的教学目标。微课程视频的开发,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微问题”,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微研究”。鼓励教师发现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升到课程的高度,开发出可以高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形成课程实施的策略。心育微课程设置基于三级课程管理的大框架内,其课程设置形式有一定的局限。微课程具有“微”的特点,更为灵活:可以化整为零,嵌入班会或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也可以独立的存在形式,设置在晨会、午间或其他正式课程之外时间内;还可以借助网络载体,供家长和学生随时随地观看。作为一门课程,必然要有恰当的评价作为保障。在微课程实施中,通过系统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确定统一、有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丛滋芬介绍,在课题研究和实施中,课题组关注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据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针对学生实际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课题组面向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数据为参考,以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每期视频的制作主题。学校由此开发出“录制系列”“文字系列”“策略系列”“绘本系列”“启智系列”“家教系列”“特教系列”等多主题系列微课程视频。心理健康微课程视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高质量的学习载体。可以借助网络在电脑、笔记本、平板、手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播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非常方便于学生自行观看和家长参与指导。心理健康微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细节,以小策略和小方法的形式加以呈现。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关注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采用微课程视频形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困难和需求,给学生以明确的方法引领,效果立竿见影。 在鲸园小学,心育课程开发的每一项活动,都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真切关注、对教育方法的真实研究上。操作便捷的智能训练学具和清晰简要的益智训练方法,提高了更多孩子的课堂学习效率,也推动全体教师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研究。通过心理健康微课程视频的建设与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也使教师具备了自主构建微型课程的能力。在市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北京教育学院的心理健康专家迟希新教授评价说:“鲸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研究特点是彰显的,在对学生年龄特征的准确把握下,教学课程资源的创造开发因此有了活力。”鲸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研究成就了教师成长。2013年5月,课题组教师于晓晴心理健康优质课获区一等奖;2014年3月,课题组教师苗艳婷论文《和谐交往让生命之花绚烂》获市二等奖;2014年12月,在威海市第二期名班主任人选专题培训会议上,课题负责人苗艳婷进行了《心育微课程,让孩子们快乐喜洋洋》的经验交流;2015年1月,《快乐喜洋洋》系列心育视频获山东省首届微课程评选一等奖;2月,在山东省心理健康优秀成果评比中,《“快乐喜洋洋”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获省一等奖;6月,获威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知识性的微课程
2011年,鲸园小学建立了自动录播教室。教室的录播功能为课程录制、教学研讨、在线互动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微课程视频制作活动开始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录播教室。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利用教室中的录播设备自动录制。利用录播教室可以对教学的细节、教师的指导、过程的演示、课件的辅助等,进行全方位的采集,使学生观看视频时,像在教室里听课一样亲切、熟悉。
丛滋芬说:使用录播教室自动录播设备,录后视频文件自动生成,直接可用,避免了原来录课时需要多台摄像机、多人参与的诸多繁琐。随着微课程研究的深入,多种视频制作手段不断出现,但录播教室的优势依旧明显。尤其对数学、科学学科来说,算理的演析、科学实验的操作,教师教学的形式更为直观、明显,易于学生接受。
例如:学校科学学科制作的《正确使用量筒》微课程中,教师除了要介绍量筒的作用和规格外,还需要对具体的用法和拓展制作进行演示。而演示的过程,必须实际手动操作。利用录播设备,对教师的演示过程进行了局部特写,画面清楚、步骤清晰,这是其他方式所达不到的效果。对远程教室的录播设备进行恰当的使用,也成为学校微课程视频制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丛滋芬还介绍,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完成的微课程视频,最终是要借助网络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此,学校利用环翠区家校数字平台,建立了“鲸园小学微课程网站”,将各学科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分门别类地上传至网站中,供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视频以短小精悍、针对性强、随时随地、反复播放等特点,受到了家长和学生普遍欢迎。
“数学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孩子没有完全接受。家长也不清楚教师讲题的思路和步骤。有了微课程,我们指导孩子学习更方便了。”一位热衷于微课程的家长如是说。教师也有同感:每次讲授新知,总是有部分孩子不能立刻消化,需要多次讲解,但是想为孩子找点课余时间,真的是很难啊!有了微课程,可以让孩子随时有老师陪伴。丛滋芬说: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微课程视频的学习,这已经成为鲸园孩子们的基本认识。打开微课程网站的页面,就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课程开始学习,简便快捷。微课程视频在线学习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无限次地重复,即使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也无法达到的不厌其烦。这一点,正好关注了学情的差异,满足了不少接受能力不强的孩子的需求。
据了解,在鲸园小学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优势得到了全方位的运用与体现。现在,各个学科都已经制定好了微课程视频制作的规划与要求,从原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大学科重点研发已推广至全学科的开放与丰富。教师的制作热情和家长、孩子们的使用热情已经充分调动。
足球与社团的故事
丛滋芬说:学校地处城市中心,像其他市区老校一样,面临着学生激增而有无场地可开拓的尴尬局面,而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兴起恰好给学校提供了思路。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游戏性和娱乐性较强,且这种“小场足球”可有效地解决足球运动场地少,参与人数多的难题,便于全员普及。于是学校迅即行动起来,将五人制足球作为龙头项目,与学校社团相结合,开启了校园足球发展的新征程。
首先,为了照顾各个年级学生练球热情,学校对场地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操场中央场地划分三块,三至五年级每年级各一个场地,供喜欢足球的学生在课间或者中午练球;在操场的东面和西面又各开辟出一块场地,安置球门,供一、二年级的孩子练习射门,让他们逐渐把足球当成形影不离的小伙伴。由于安排合理,考虑周全,各年级的足球运动一直井然有序。学校在重新划分场地的同时,及时更换了球门的球网,并购置了大量足球,保证上课时人手一球。此外,还为从各年级中挑选的“足球骨干”配备了部分比赛服装,以及护袜、护腿板、护腕和运动鞋等装备,保证学生训练的规范和安全,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部分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丛滋芬介绍: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然而,学校的5名体育教师仅一人懂足球,这便使得普及足球运动从源头处就十分无力。因此,学校本着“要想让学生踢好球,教师必须先会踢球”的原则,采取了面向全体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师资培训办法。如果说“由点及面”的帮带活动是为了足球运动的普及,那么,“面中取点”的择优建团,则是为了让有足球天赋和喜爱足球运动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学校一方面加快以课堂为中心的校园足球普及,另一方面则选拔运动技能和运动品质俱佳的足球苗子,分别成立了3支各20人的级部足球社团和一支40人的校级足球社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训练,学校还聘请了2位有足球专长的学生家长为校外辅导员,负责3支“绿茵小队”日常训练和活动。至于校级足球社团,则由学校足球教练亲自带队,进行重点培养。两级足球社团的建立是对热爱足球的学生们的一种激励,能够促使这些“足球小将”快速成长,同时,足球人才的重点培养也为“由点及面”的足球普及工作注入了更成熟、更优秀的力量。 足球与社团的联合开展,给了学生以更多的成长机会。学校在周末向学生及家长开放足球场,组织社团与社团的比赛,以及学生与家长的对抗赛,父子同场竞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为校园足球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细节养成好习惯
丛滋芬说: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夯实人生基础的关键。鲸园小学推行养成教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晨会等零散时间,推行知行合一,为学生开启了一段校内外文明习惯养成之旅。
走在鲸园小学的校园里,迎面过来的孩子总会来一声“老师(阿姨、叔叔)好!”,文明气息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丛滋芬介绍:学校德育与文明习惯养成训练主题分五大板块:文明语言我来说;路队文明我最棒;卫生环保我能行;活动礼仪我知道;与人交往我在行。这是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校内文明习惯养成现状确定的主题。这些板块涵盖了学生在校内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相互作用,交互影响。鲸园小学遵循着“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的习惯形成规律,坚持以知导行,以行化知的“知行合一”原则,以微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以校外实践活动为延伸,提升学生的道德行动能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每个年级确立了习惯培养目标。围绕目标,分析各个年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最终确定年级及学校目标。
丛滋芬认为,为了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习得礼仪知识,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学校集中班主任力量自编教材,自制视频。上学期,鲸园小学以“校内外文明习惯培养”为主题,开发“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德育处集合全校班主任工作经验,编写贴近学生语言与生活的课外教材。教材按照“认知——行为——反思”模式,分为“情境回放”“知识链接”“道德模范”“日行一善”“我的收获”五个栏目。学生遇到客人该如何做?不到3分钟的视频一播放,学生一目了然。微视频以夸张的漫画反映的真实例子,使学生在对比反思中,学到了文明礼仪。为配合教材教学,学校根据每课教材内容制作相应的视频短片,尽管很短,但处处体现教师的设计构思。内容上,以一件小事或情境切入话题,逐步深入学生日常相关的行为习惯中,融合了行为剖析,原因分析,寻找对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只出现图片、音乐与文字,没有任何话外音进行说教,每页文字简练,不超过百字。丛滋芬解释说: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希望借用这种无声的手段,让学生在静静观看的同时,触动心灵,引起共鸣,进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学校将这些微视频上传到“微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丛滋芬说:我们希望微课程资源丰富到一定程度时,遇到某类问题,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微课程视频来帮助解决,从而达到自由、随机、精巧、实用的效果。强化习惯养成的内在认知,还需要辅以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校内外文明习惯的养成情况的监督与评价,学校采用了“文明使者在行动”“教师检查岗”“志愿者服务岗”“学区监督岗”等模式,集合学生、教师、社区志愿者、家长力量,形成了监管合力。制定礼仪行动进社区评价表,对学生在家、社区活动时的行为进行星级评价。树立榜样,发挥文明学生模范带动作用,在学生中营造讲文明懂礼仪的浓郁氛围。鲸园小学将学生的校外文明表现纳入学校原有的“礼仪之星”评价体系中,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评选出班级“校外礼仪之星”、校级“礼仪之星”。今年4月,鲸园小学开展“礼仪行动进社区”活动,学生尽自己能力为社区做实事,学校随后开展阶段性总结表彰会,表现突出的孩子获得了校长签字的喜报。
家长智慧大讲堂
鲸园小学“家长智慧大讲堂”已经进行了两年有余,现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操作实施和后续完善等。新学期伊始,在招募家长委员会成员时,发放《家长委员信息表》,建立档案。家长上课的内容与课本有很大不同,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有趣的生活。他们多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
丛滋芬说:家长晨会是鲸园小学“家长智慧大讲堂”的内容之一,除了“家长晨会”,大讲堂还包括“拓展班会”和“智慧讲坛”等内容。这也是班级家长委员会的重要内容,是鲸园小学德育课程群的一部分。家长晨会主要是应对班级中的突发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如某次家长晨会,就是为了让更多家长与孩子了解突发传染病的预防知识,避免更多疾病的发生而采取的应急举动。会后,授课家长还会将讲课的内容,发布到班级网站的“家长学校”栏目,以达到最佳授课效果。
“拓展班会”是指班主任根据班会配档表,有计划地安排具有相应技能或知识背景的家长走进课堂,以特邀嘉宾或课堂助理的身份,与教师一起组织的班会课。比如:四(4)班前不久进行的交通安全班会课,邀请了刘芳志同学的父亲——一位交通民警,为孩子们带来了警队的防暴工具,并现场演示使用方法,告诉孩子遇到坏人后如何脱险逃生;同时,对某些行人麻痹大意而出现交通意外也进行现身说法。在“拓展班会”中,家长的作用是对班会的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或强调。在家长共同合力下,出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智慧讲坛”则是利用家长具有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正好是学生需要了解或非常感兴趣的,而教师对此又没有研究或研究不深,无法提供更好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智慧讲坛”应运而生。比如:五(3)张芃芃同学的外公徐德晋老先生曾是威海市书法协会会长,对中国书法有特别研究。当“墨飘香”校本课程讲到“中国书法史”一部分时,家长委员会就出面邀请了徐德晋老先生来“智慧讲坛”为孩子们亲自授课。家长参加活动后,普遍感到此类活动既是教育孩子、又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他们能够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多方面地看待同一件事情。所以,角色互换后,开阔视野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参与的家长。也正是因为如此,有更多的家长主动要求参加到活动中来。
丛滋芬说:鲸园小学推行“家长智慧大讲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校、家长、学生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家校共育更具有实效性。
站在厚重的历史面前
丛滋芬自担任校长以来,以“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文教育理念,传承百年鲸园的人文精神,确立“内有涵养,外有修养”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品正善学体健尚美”的学生培养目标。学校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民间剪纸、民族舞蹈、经典诵读、书法等特色课程为引领,遵循“优势项目——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路线图,从打造优势项目到逐步实施全面带动,学校实现了“人文德育、人文课程、人文课堂、人文校园”的整体联动局面,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校教学在人文教育特色目标引领下,既有丰厚扎实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又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前瞻性项目的创新体制。人文发展成果,厚积薄发,由内而外自然彰显。人文特色创建体系,日趋完备。2013年,学校相继成为环翠区首批AAA级特色学校和威海市首批特色培育学校,正向着威海市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迈进。
6月9日,鲸园小学“尚美童心 创意民俗”人文美术作品展拉开了序幕。这次美术作品展,以“创意”为主题,以“人文民俗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了学生在美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中的丰硕成果。美术类课程的剪纸、布贴、儿童画、国画、结艺、服装设计、丝网花、陶艺等校本课程成果,以及面塑、黑白画、纸贴、书法等学生社团作品,全部参与展出。展品主题鲜明,创意新颖,人文气息浓郁。孩子们以近3000个饮料瓶盖组合而成的“尚美童心 创意民俗”主题大字,创意新颖,利用“梅兰竹菊”民俗元素自行拓制的剪纸图案服装,韵味十足;利用废旧服装、报纸、档案盒等制作的剪纸作品、布贴作品,琳琅满目,充分体现着学生们绿色环保的意识和艺术视野。丛滋芬说:“校园里每一项活动的开展,均鲜明地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我校,人文教育的思想引领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在教学实践中,丛滋芬长期坚持读书学习,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读书、思考、写作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习惯。她先后参加山东省基础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创新”高级研修班学习,不断开阔自己的办学眼界和管理视野。由她本人主持研究的《语文教学生活化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构建品德教育生活化课堂的实践研究》等近10项课题获国家及省市区级科研成果奖励。她撰写的《架构数字化平台,推动学校现代化进程》《自主德育,仁礼合一》《三纬模式,引领教师发展新突破》等20余篇教学论文,先后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等报刊发表。2007年,丛滋芬被环翠区委组织部授予第六届“环翠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11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被威海市委宣传部、威海妇联授予“威海巾帼十杰”称号。
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面对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鲸园小学坚持以“治未病”的工作理念,防微杜渐。丛滋芬说:关注学生不良心理的最初状态及心理细微处的需求,给学生以最明确有效的指导,是小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研究的前提。在学校这一理念指导下,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最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课题组发挥成员全部为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优势,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制作题为“快乐喜洋洋”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对学生自我发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微问题、微需求进行预防和矫正。
丛滋芬说:班主任琐事繁多,很难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集中精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常被习惯不良、方法不当等表象所掩盖,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关注;教师心育水平参差不齐,对此,学生家长有意见。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观念形成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潜伏期和初发期。在此阶段,对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的关注和矫正,将对学生良好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此,学校将研究“小学心理健康微课程”定为校本课程,以约5分钟一集的心理健康教育视频为主要教学内容和途径。实施中,以较短的单位时间和较集中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实现一个较微观的教学目标。微课程视频的开发,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微问题”,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微研究”。鼓励教师发现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升到课程的高度,开发出可以高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确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形成课程实施的策略。心育微课程设置基于三级课程管理的大框架内,其课程设置形式有一定的局限。微课程具有“微”的特点,更为灵活:可以化整为零,嵌入班会或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也可以独立的存在形式,设置在晨会、午间或其他正式课程之外时间内;还可以借助网络载体,供家长和学生随时随地观看。作为一门课程,必然要有恰当的评价作为保障。在微课程实施中,通过系统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确定统一、有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丛滋芬介绍,在课题研究和实施中,课题组关注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据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针对学生实际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课题组面向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数据为参考,以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每期视频的制作主题。学校由此开发出“录制系列”“文字系列”“策略系列”“绘本系列”“启智系列”“家教系列”“特教系列”等多主题系列微课程视频。心理健康微课程视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高质量的学习载体。可以借助网络在电脑、笔记本、平板、手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播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非常方便于学生自行观看和家长参与指导。心理健康微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细节,以小策略和小方法的形式加以呈现。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关注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采用微课程视频形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困难和需求,给学生以明确的方法引领,效果立竿见影。 在鲸园小学,心育课程开发的每一项活动,都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真切关注、对教育方法的真实研究上。操作便捷的智能训练学具和清晰简要的益智训练方法,提高了更多孩子的课堂学习效率,也推动全体教师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研究。通过心理健康微课程视频的建设与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也使教师具备了自主构建微型课程的能力。在市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北京教育学院的心理健康专家迟希新教授评价说:“鲸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研究特点是彰显的,在对学生年龄特征的准确把握下,教学课程资源的创造开发因此有了活力。”鲸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研究成就了教师成长。2013年5月,课题组教师于晓晴心理健康优质课获区一等奖;2014年3月,课题组教师苗艳婷论文《和谐交往让生命之花绚烂》获市二等奖;2014年12月,在威海市第二期名班主任人选专题培训会议上,课题负责人苗艳婷进行了《心育微课程,让孩子们快乐喜洋洋》的经验交流;2015年1月,《快乐喜洋洋》系列心育视频获山东省首届微课程评选一等奖;2月,在山东省心理健康优秀成果评比中,《“快乐喜洋洋”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获省一等奖;6月,获威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知识性的微课程
2011年,鲸园小学建立了自动录播教室。教室的录播功能为课程录制、教学研讨、在线互动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微课程视频制作活动开始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录播教室。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利用教室中的录播设备自动录制。利用录播教室可以对教学的细节、教师的指导、过程的演示、课件的辅助等,进行全方位的采集,使学生观看视频时,像在教室里听课一样亲切、熟悉。
丛滋芬说:使用录播教室自动录播设备,录后视频文件自动生成,直接可用,避免了原来录课时需要多台摄像机、多人参与的诸多繁琐。随着微课程研究的深入,多种视频制作手段不断出现,但录播教室的优势依旧明显。尤其对数学、科学学科来说,算理的演析、科学实验的操作,教师教学的形式更为直观、明显,易于学生接受。
例如:学校科学学科制作的《正确使用量筒》微课程中,教师除了要介绍量筒的作用和规格外,还需要对具体的用法和拓展制作进行演示。而演示的过程,必须实际手动操作。利用录播设备,对教师的演示过程进行了局部特写,画面清楚、步骤清晰,这是其他方式所达不到的效果。对远程教室的录播设备进行恰当的使用,也成为学校微课程视频制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丛滋芬还介绍,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完成的微课程视频,最终是要借助网络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此,学校利用环翠区家校数字平台,建立了“鲸园小学微课程网站”,将各学科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分门别类地上传至网站中,供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视频以短小精悍、针对性强、随时随地、反复播放等特点,受到了家长和学生普遍欢迎。
“数学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孩子没有完全接受。家长也不清楚教师讲题的思路和步骤。有了微课程,我们指导孩子学习更方便了。”一位热衷于微课程的家长如是说。教师也有同感:每次讲授新知,总是有部分孩子不能立刻消化,需要多次讲解,但是想为孩子找点课余时间,真的是很难啊!有了微课程,可以让孩子随时有老师陪伴。丛滋芬说: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微课程视频的学习,这已经成为鲸园孩子们的基本认识。打开微课程网站的页面,就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课程开始学习,简便快捷。微课程视频在线学习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无限次地重复,即使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也无法达到的不厌其烦。这一点,正好关注了学情的差异,满足了不少接受能力不强的孩子的需求。
据了解,在鲸园小学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优势得到了全方位的运用与体现。现在,各个学科都已经制定好了微课程视频制作的规划与要求,从原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大学科重点研发已推广至全学科的开放与丰富。教师的制作热情和家长、孩子们的使用热情已经充分调动。
足球与社团的故事
丛滋芬说:学校地处城市中心,像其他市区老校一样,面临着学生激增而有无场地可开拓的尴尬局面,而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兴起恰好给学校提供了思路。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游戏性和娱乐性较强,且这种“小场足球”可有效地解决足球运动场地少,参与人数多的难题,便于全员普及。于是学校迅即行动起来,将五人制足球作为龙头项目,与学校社团相结合,开启了校园足球发展的新征程。
首先,为了照顾各个年级学生练球热情,学校对场地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操场中央场地划分三块,三至五年级每年级各一个场地,供喜欢足球的学生在课间或者中午练球;在操场的东面和西面又各开辟出一块场地,安置球门,供一、二年级的孩子练习射门,让他们逐渐把足球当成形影不离的小伙伴。由于安排合理,考虑周全,各年级的足球运动一直井然有序。学校在重新划分场地的同时,及时更换了球门的球网,并购置了大量足球,保证上课时人手一球。此外,还为从各年级中挑选的“足球骨干”配备了部分比赛服装,以及护袜、护腿板、护腕和运动鞋等装备,保证学生训练的规范和安全,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部分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丛滋芬介绍: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然而,学校的5名体育教师仅一人懂足球,这便使得普及足球运动从源头处就十分无力。因此,学校本着“要想让学生踢好球,教师必须先会踢球”的原则,采取了面向全体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师资培训办法。如果说“由点及面”的帮带活动是为了足球运动的普及,那么,“面中取点”的择优建团,则是为了让有足球天赋和喜爱足球运动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学校一方面加快以课堂为中心的校园足球普及,另一方面则选拔运动技能和运动品质俱佳的足球苗子,分别成立了3支各20人的级部足球社团和一支40人的校级足球社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训练,学校还聘请了2位有足球专长的学生家长为校外辅导员,负责3支“绿茵小队”日常训练和活动。至于校级足球社团,则由学校足球教练亲自带队,进行重点培养。两级足球社团的建立是对热爱足球的学生们的一种激励,能够促使这些“足球小将”快速成长,同时,足球人才的重点培养也为“由点及面”的足球普及工作注入了更成熟、更优秀的力量。 足球与社团的联合开展,给了学生以更多的成长机会。学校在周末向学生及家长开放足球场,组织社团与社团的比赛,以及学生与家长的对抗赛,父子同场竞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为校园足球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细节养成好习惯
丛滋芬说: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夯实人生基础的关键。鲸园小学推行养成教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晨会等零散时间,推行知行合一,为学生开启了一段校内外文明习惯养成之旅。
走在鲸园小学的校园里,迎面过来的孩子总会来一声“老师(阿姨、叔叔)好!”,文明气息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丛滋芬介绍:学校德育与文明习惯养成训练主题分五大板块:文明语言我来说;路队文明我最棒;卫生环保我能行;活动礼仪我知道;与人交往我在行。这是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校内文明习惯养成现状确定的主题。这些板块涵盖了学生在校内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相互作用,交互影响。鲸园小学遵循着“提高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的习惯形成规律,坚持以知导行,以行化知的“知行合一”原则,以微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以校外实践活动为延伸,提升学生的道德行动能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每个年级确立了习惯培养目标。围绕目标,分析各个年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最终确定年级及学校目标。
丛滋芬认为,为了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习得礼仪知识,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学校集中班主任力量自编教材,自制视频。上学期,鲸园小学以“校内外文明习惯培养”为主题,开发“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德育处集合全校班主任工作经验,编写贴近学生语言与生活的课外教材。教材按照“认知——行为——反思”模式,分为“情境回放”“知识链接”“道德模范”“日行一善”“我的收获”五个栏目。学生遇到客人该如何做?不到3分钟的视频一播放,学生一目了然。微视频以夸张的漫画反映的真实例子,使学生在对比反思中,学到了文明礼仪。为配合教材教学,学校根据每课教材内容制作相应的视频短片,尽管很短,但处处体现教师的设计构思。内容上,以一件小事或情境切入话题,逐步深入学生日常相关的行为习惯中,融合了行为剖析,原因分析,寻找对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只出现图片、音乐与文字,没有任何话外音进行说教,每页文字简练,不超过百字。丛滋芬解释说: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希望借用这种无声的手段,让学生在静静观看的同时,触动心灵,引起共鸣,进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学校将这些微视频上传到“微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丛滋芬说:我们希望微课程资源丰富到一定程度时,遇到某类问题,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微课程视频来帮助解决,从而达到自由、随机、精巧、实用的效果。强化习惯养成的内在认知,还需要辅以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校内外文明习惯的养成情况的监督与评价,学校采用了“文明使者在行动”“教师检查岗”“志愿者服务岗”“学区监督岗”等模式,集合学生、教师、社区志愿者、家长力量,形成了监管合力。制定礼仪行动进社区评价表,对学生在家、社区活动时的行为进行星级评价。树立榜样,发挥文明学生模范带动作用,在学生中营造讲文明懂礼仪的浓郁氛围。鲸园小学将学生的校外文明表现纳入学校原有的“礼仪之星”评价体系中,根据学生日常表现,评选出班级“校外礼仪之星”、校级“礼仪之星”。今年4月,鲸园小学开展“礼仪行动进社区”活动,学生尽自己能力为社区做实事,学校随后开展阶段性总结表彰会,表现突出的孩子获得了校长签字的喜报。
家长智慧大讲堂
鲸园小学“家长智慧大讲堂”已经进行了两年有余,现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操作实施和后续完善等。新学期伊始,在招募家长委员会成员时,发放《家长委员信息表》,建立档案。家长上课的内容与课本有很大不同,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有趣的生活。他们多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
丛滋芬说:家长晨会是鲸园小学“家长智慧大讲堂”的内容之一,除了“家长晨会”,大讲堂还包括“拓展班会”和“智慧讲坛”等内容。这也是班级家长委员会的重要内容,是鲸园小学德育课程群的一部分。家长晨会主要是应对班级中的突发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如某次家长晨会,就是为了让更多家长与孩子了解突发传染病的预防知识,避免更多疾病的发生而采取的应急举动。会后,授课家长还会将讲课的内容,发布到班级网站的“家长学校”栏目,以达到最佳授课效果。
“拓展班会”是指班主任根据班会配档表,有计划地安排具有相应技能或知识背景的家长走进课堂,以特邀嘉宾或课堂助理的身份,与教师一起组织的班会课。比如:四(4)班前不久进行的交通安全班会课,邀请了刘芳志同学的父亲——一位交通民警,为孩子们带来了警队的防暴工具,并现场演示使用方法,告诉孩子遇到坏人后如何脱险逃生;同时,对某些行人麻痹大意而出现交通意外也进行现身说法。在“拓展班会”中,家长的作用是对班会的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或强调。在家长共同合力下,出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智慧讲坛”则是利用家长具有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正好是学生需要了解或非常感兴趣的,而教师对此又没有研究或研究不深,无法提供更好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智慧讲坛”应运而生。比如:五(3)张芃芃同学的外公徐德晋老先生曾是威海市书法协会会长,对中国书法有特别研究。当“墨飘香”校本课程讲到“中国书法史”一部分时,家长委员会就出面邀请了徐德晋老先生来“智慧讲坛”为孩子们亲自授课。家长参加活动后,普遍感到此类活动既是教育孩子、又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他们能够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多方面地看待同一件事情。所以,角色互换后,开阔视野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参与的家长。也正是因为如此,有更多的家长主动要求参加到活动中来。
丛滋芬说:鲸园小学推行“家长智慧大讲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校、家长、学生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家校共育更具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