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辅助的协作学习进入了课堂,学生的语言协作能力和特点成为新的研究焦点。文章描述和评估了关于学生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的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 课堂协作 语言输出 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薛小杰(1973-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文体学和功能语法。(陕西西安710128)李莹(1970-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陕西西安7100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43-03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利用因特网的网络教育正在引起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命。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 学习理论成为这场教育革命中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实施这种新型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手段。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必须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例如,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商讨,合作完成任务等)才能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即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成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②
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影响下,有意义的任务性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通过专题学习活动 (thematic learning)、项目型学习活动 (project-based learning)、协作式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跨文化学习 (cross-cultural 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兼学知识、文化的同时学习语言。任务性教学模式要求大量的协作活动,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语言使用特点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在该特定条件下学生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更为恰当?本文通过描述和评估可用于研究学生在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的几种研究方法,指出应在现有的可行的研究方法中进行选择。使用定性法还是定量法,使用实验法还是自然观察法,都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研究方法,因为现有的研究方法并不仅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输出研究,而是可以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所有语言交流研究。
一、定性和定量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使用编码系统(coding schemes)的方法,如系统观察法和一些社会语言学方法。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法如果用来统计特定词汇或语言形式的使用频率,也属于量化分析。这类分析方法可用于处理大量语料,且效率很高,并可用于统计分析中的对比研究。使用定量方法分离出来的变量和标志,其信度、效度和可信度都可以量化。但在量化分析的过程中,原始语料会在分析初期就被弃置,如研究者会对出现在真实话语交流中的某个预定研究范畴进行分析,而不考虑整体话语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研究意义。由于预设了研究范畴,研究者只着眼于既定目标的寻找和研究,对真实话语交流的敏感程度会降低。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研究者无法处理整个交际过程中交际各方构建意义的方式,势必漏掉许多重要信息。
(二)定性分析法(Qualitative Analysis)
定性分析法包括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和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等。与定量分析法相反,这类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料的原始状态,而不是在研究初始只在其中挑选需要的范畴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基于原始语料分析,而不是预先假设。在研究报告中,具体的会话可作为例证用于分析,而不是仅仅列出抽象的理论。话语交际过程可以通过谈话录音进行研究。定性研究不预先确定分析方案,因此可以根据语料中出现的任何新的交际特点进行扩展研究。使用定性方法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复杂性、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的影响和精细差异等方面。③ 但定性方法耗时较多,不能用来处理大量的语料。此外,定性分析的结果说服力不强,难以具有代表性。
二、定量方法举隅
(一)系统观察法(Systematic Observation)
系统观察法是研究课堂交际活动的典型方法。其系统性指在研究之始,先确定观察中所用的范畴,再将观测到的会话(有时也包括非语言行为,如手势)根据预定的研究范畴用系统化的编码分类,编码系统可以用已发表的,也可以用自己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产生量化的结果。针对计算机辅助的协作学习,很多研究者把所得的语料根据预定范畴分类后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意在找出协作学习者的某些特定语言类型和他们的学习成果之间的联系。如安德伍德就曾使用回归研究试图确定小组话语交流的某些特点能否用来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④
编码系统除了可以用来分析协作学习中的言语交流和协作学习的成果之间的联系之外,它的便捷性也是一大优点。用编码系统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课堂语料样本,而不一定要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研究者在课堂观察或听录音的同时就可以对语料进行分类,所有的观察结果可以很快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语料分类的标准清晰,范畴较全面,这为比较各小组的交际行为提供了基础。系统观察法无疑是观察小组语言交流的有效方式,但它也有缺点,即在处理模糊性语言和多功能性语言时会有困难。此外,用系统观察法不易确定恰当的分析数量,特别是语料中出现持续较长的对意义的反复或渐进性讨论。系统观察法存在的另一个缺陷是,如果不能把语言交流特点与任务进行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就不能作为研究协作学习中语言输出的有效方法,而变成了单纯记录语言交流的过程。
研究持续时间较短的协作学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如果学习者刚刚建立协作关系,还处于开始互相理解的阶段,范畴化的编码系统则不适用于该阶段语言输出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如果持续时间较短,使用实验性的研究方法也不理想。要更深入了解协作活动的过程,研究者应认识到协作活动不仅仅是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内的合作,协作者实际上处于更广阔的历史、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协作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一定的背景的。在特定的课堂协作活动中产生的交流背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甚至决定协作活动的有效性。
(二)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Computer-based Text Analysis)
计算机为分析大规模的语料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语料索引软件(Concordancer)可以帮助使用者迅速在语料库中找到含有某一关键词或词组的所有实例。常用的语料索引软件有Oxford MicroConcord,WordSmith Tools,Word Pilot等。在没有语料库和语料索引软件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因特网上的一些语料库。语料索引软件也可以用来研究课堂协作活动中的语言交流特点。研究者将口头语言以书面形式记录并使用该软件处理后,即可在特定词汇和整个文本之间迅速转换,对研究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及其搭配、形式变化和所处的上下文的特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用这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始终保留语料的原貌。此外,如果将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整个研究过程可兼容定性和定量的特点。
三、定性方法举隅
(一)社会语言学分析法(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一些针对课堂语言输出的研究方法源于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社会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各种语言变体的地位和意义(如口音与方言,双语社团中的不同语言的使用)、这些变体的使用情况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使用这些变体的效果。社会语言学研究既使用定量法,也使用定性法。例如,有些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活动中语码转换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男孩和女孩在课堂语言交流中所占的地位。⑤ 社会语言学也使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如用描写方法确定有区别意义的音位、语法结构和词汇。
(二)“语言学”话语分析法(“Linguistic” 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没有确定的定义,可指研究书面语和口语的几种不同方法。在语言学范畴内,话语分析的对象是比句子更大的单位,研究语言如何组织。使用这类方法的研究者着眼于课堂话语的内在结构。调查显示,在教师引导的课堂上语言输出有其特殊之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基本模式是教师通常以提问开始交流(initiate),学生回答(respond),教师随后予以反馈(follow-up或feedback),这种模式被简称为IRF模式,很多研究课堂活动和语言输出的研究者都采用了这种模式。IRF模式最显著的功能是使教师处于控制交流的主导地位。IRF模式也应用于和教辅软件的交流。⑥ 这类软件一般的操作模式是计算机提问,使用者回答,计算机给予评估。针对使用IRF模式的教辅软件和课堂交流虽然有很多批评,但大量使用提问在交际上有很大优势,学生的回答不会被严格限制在教学内容之内。再者,作为交流伙伴的计算机有其特殊性,使用者可以花较长的时间考虑之后再回答问题,这在教师—学生交流的情形下难以做到。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在学习者分组活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计算机提出问题(initiate),学生在给出回答(response)之前可以有讨论(discussion),再等待计算机给出反馈(feedback),这样就出现一个新的教学交流模式IDRF。⑦ 在这个模式中,学习者对自己知识的建构和使用更加积极主动,计算机的优势也得到了发挥。IDRF模式使用计算机对学习过程提供支持,包含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元素,也融入了发现式学习方法。
(三)“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Sociocultural” Dicourse Analysis)
在“社会文化”范畴内,语言是用来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能力发展的工具。“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与“语言学”话语分析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关注口头交际的话语结构,而着重研究其内容、功能和交际者之间在社会语境下互相理解的发展的方式及过程。研究者通常从谈话录音的书面记录中选取材料加以分析研究。“社会文化”法将教学看做是人际交流的(interpersonal)和个人交流的 (intrapersonal)过程,计算机是辅助这个过程的工具。⑧ 在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中,计算机和协作伙伴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
四、综合法(Combinging Methods)
从对以上各方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同时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研究语言输出可以取长补短。但也应注意到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出发点,用于研究语言输出得出的分析和结论会有一定差别。辛德根据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研究认为,综合几种方法用于研究是可行的,而决定综合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应有高度的理论敏感性,并应能够灵活使用理论。⑨
莫斯就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和科学课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在协作中交流的有效性。⑩ 这是一项持续一年的干预性研究,被试是小学五年级9~10岁的学生。莫斯假设,如果教会学生在协作过程中使用探究性语言(Exploratory Language),并在计算机辅助的数学课和科学课活动中加以运用,学生协作的效果会得到提高,学生个人在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会进步。莫斯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统计方法。被试在干预研究前后都参加了“标准评量测验”(StandardAssessment Tests),这是英国在小学每一个关键阶段完成后对学生进行的全国性的标准测验,测验结果有公认的权威性。莫斯统计了被试两次测验的成绩,把实验组被试(参加干预研究的学生,学习使用探究性语言)的第二次成绩和控制组被试(来自另一同类学校的学生,未学习使用探究性语言)的第二次成绩加以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成绩有明显提高。莫斯针对这项研究采用的第二种方法是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他对两组被试的计算机辅助的课堂协作活动进行录音,摘录了被试在协作中的谈话进行对比分析,控制组的被试谈话内容显示协作者之间没有互相提供信息,缺乏共同的知识,对对方的建议没有做推动性的发展,当自己提出建议时也没有提供必要的理由来说服对方给予支持。活动总体缺少合作,这从协作者的交流语言上可以反映出来。同时,没有使用探究性、建设性的语言,也使协作的效率不高。而实验组的情况就大不相同。被试在讨论中能互相询问相关信息,了解对方想法,对自己的建议加以说明解释,并对别人的建议进行评估,这些探究性语言的使用促进了协作建设性的发展,协作的成果也很显著。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莫斯的假设。此外,他又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法对定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加以核实。他对两组被试在研究初期和末期的协作活动都进行了录像,取得了相关语料,并使用语料索引软件对被试关键词汇(与教学内容和推理过程相关的词汇)的使用进行量化研究,再在两组之间、研究初期和末期进行对比。最后,又将这些词汇还原到语境中以了解被试对这些词汇是否理解。第三种方法再次肯定了前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从莫斯对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看出,综合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可靠,更具有说服力。
[注释]
①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OL].http://www.etc.edu.cn/论著选摘/何克抗/jiangouzhuyi-gexinjichu.htm,2007-03-23.
②陈洪.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A].王松美主编.中学英语教学研究动态专题[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9-193.
③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3-107.
④Underwood,J.& Underwood,G.Task Effects in Co-opera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Computers,in K.Littleton & P.Lights(Eds)[M].Learning with Computers: Analysing Productive Interaction. London: Routledge,1999:143-159.
⑤Swann,J.Girls,Boys,and Languag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2:110-
143.
⑥Crook,C.Computers and Collaborative Experience of Learning[M].London: Routledge,1994:56-90.
⑦Wegerif,R.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ive Software[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1996(12):22-32.
⑧Kleine-Staarman,J.Face to Face Talk to Support Computer Mediated Discussion in a Primary School Literacy Practices[J].Reading,2003,37(2):73-80.
⑨Snyder,I. Multiple Perspective in Literacy Reseach:Intergrat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J]. Langauge and Education,1995(9):2-31.
⑩Mercer,N. et al. Reasoning as a Scientist:Ways of Helping Children to Use Langauge to Learn Science[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4,30(3):359-377.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 课堂协作 语言输出 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薛小杰(1973-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文体学和功能语法。(陕西西安710128)李莹(1970-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陕西西安7100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43-03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利用因特网的网络教育正在引起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命。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 学习理论成为这场教育革命中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实施这种新型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手段。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必须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例如,小组成员之间的会话、商讨,合作完成任务等)才能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即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成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②
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影响下,有意义的任务性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通过专题学习活动 (thematic learning)、项目型学习活动 (project-based learning)、协作式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跨文化学习 (cross-cultural 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兼学知识、文化的同时学习语言。任务性教学模式要求大量的协作活动,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语言使用特点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那么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在该特定条件下学生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更为恰当?本文通过描述和评估可用于研究学生在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的几种研究方法,指出应在现有的可行的研究方法中进行选择。使用定性法还是定量法,使用实验法还是自然观察法,都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研究方法,因为现有的研究方法并不仅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输出研究,而是可以用于教学活动中的所有语言交流研究。
一、定性和定量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使用编码系统(coding schemes)的方法,如系统观察法和一些社会语言学方法。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法如果用来统计特定词汇或语言形式的使用频率,也属于量化分析。这类分析方法可用于处理大量语料,且效率很高,并可用于统计分析中的对比研究。使用定量方法分离出来的变量和标志,其信度、效度和可信度都可以量化。但在量化分析的过程中,原始语料会在分析初期就被弃置,如研究者会对出现在真实话语交流中的某个预定研究范畴进行分析,而不考虑整体话语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研究意义。由于预设了研究范畴,研究者只着眼于既定目标的寻找和研究,对真实话语交流的敏感程度会降低。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研究者无法处理整个交际过程中交际各方构建意义的方式,势必漏掉许多重要信息。
(二)定性分析法(Qualitative Analysis)
定性分析法包括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和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等。与定量分析法相反,这类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料的原始状态,而不是在研究初始只在其中挑选需要的范畴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基于原始语料分析,而不是预先假设。在研究报告中,具体的会话可作为例证用于分析,而不是仅仅列出抽象的理论。话语交际过程可以通过谈话录音进行研究。定性研究不预先确定分析方案,因此可以根据语料中出现的任何新的交际特点进行扩展研究。使用定性方法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复杂性、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的影响和精细差异等方面。③ 但定性方法耗时较多,不能用来处理大量的语料。此外,定性分析的结果说服力不强,难以具有代表性。
二、定量方法举隅
(一)系统观察法(Systematic Observation)
系统观察法是研究课堂交际活动的典型方法。其系统性指在研究之始,先确定观察中所用的范畴,再将观测到的会话(有时也包括非语言行为,如手势)根据预定的研究范畴用系统化的编码分类,编码系统可以用已发表的,也可以用自己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产生量化的结果。针对计算机辅助的协作学习,很多研究者把所得的语料根据预定范畴分类后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意在找出协作学习者的某些特定语言类型和他们的学习成果之间的联系。如安德伍德就曾使用回归研究试图确定小组话语交流的某些特点能否用来预测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④
编码系统除了可以用来分析协作学习中的言语交流和协作学习的成果之间的联系之外,它的便捷性也是一大优点。用编码系统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课堂语料样本,而不一定要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研究者在课堂观察或听录音的同时就可以对语料进行分类,所有的观察结果可以很快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语料分类的标准清晰,范畴较全面,这为比较各小组的交际行为提供了基础。系统观察法无疑是观察小组语言交流的有效方式,但它也有缺点,即在处理模糊性语言和多功能性语言时会有困难。此外,用系统观察法不易确定恰当的分析数量,特别是语料中出现持续较长的对意义的反复或渐进性讨论。系统观察法存在的另一个缺陷是,如果不能把语言交流特点与任务进行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就不能作为研究协作学习中语言输出的有效方法,而变成了单纯记录语言交流的过程。
研究持续时间较短的协作学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如果学习者刚刚建立协作关系,还处于开始互相理解的阶段,范畴化的编码系统则不适用于该阶段语言输出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如果持续时间较短,使用实验性的研究方法也不理想。要更深入了解协作活动的过程,研究者应认识到协作活动不仅仅是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内的合作,协作者实际上处于更广阔的历史、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协作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一定的背景的。在特定的课堂协作活动中产生的交流背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甚至决定协作活动的有效性。
(二)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Computer-based Text Analysis)
计算机为分析大规模的语料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语料索引软件(Concordancer)可以帮助使用者迅速在语料库中找到含有某一关键词或词组的所有实例。常用的语料索引软件有Oxford MicroConcord,WordSmith Tools,Word Pilot等。在没有语料库和语料索引软件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因特网上的一些语料库。语料索引软件也可以用来研究课堂协作活动中的语言交流特点。研究者将口头语言以书面形式记录并使用该软件处理后,即可在特定词汇和整个文本之间迅速转换,对研究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及其搭配、形式变化和所处的上下文的特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用这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始终保留语料的原貌。此外,如果将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整个研究过程可兼容定性和定量的特点。
三、定性方法举隅
(一)社会语言学分析法(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一些针对课堂语言输出的研究方法源于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社会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各种语言变体的地位和意义(如口音与方言,双语社团中的不同语言的使用)、这些变体的使用情况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使用这些变体的效果。社会语言学研究既使用定量法,也使用定性法。例如,有些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活动中语码转换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男孩和女孩在课堂语言交流中所占的地位。⑤ 社会语言学也使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如用描写方法确定有区别意义的音位、语法结构和词汇。
(二)“语言学”话语分析法(“Linguistic” 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没有确定的定义,可指研究书面语和口语的几种不同方法。在语言学范畴内,话语分析的对象是比句子更大的单位,研究语言如何组织。使用这类方法的研究者着眼于课堂话语的内在结构。调查显示,在教师引导的课堂上语言输出有其特殊之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基本模式是教师通常以提问开始交流(initiate),学生回答(respond),教师随后予以反馈(follow-up或feedback),这种模式被简称为IRF模式,很多研究课堂活动和语言输出的研究者都采用了这种模式。IRF模式最显著的功能是使教师处于控制交流的主导地位。IRF模式也应用于和教辅软件的交流。⑥ 这类软件一般的操作模式是计算机提问,使用者回答,计算机给予评估。针对使用IRF模式的教辅软件和课堂交流虽然有很多批评,但大量使用提问在交际上有很大优势,学生的回答不会被严格限制在教学内容之内。再者,作为交流伙伴的计算机有其特殊性,使用者可以花较长的时间考虑之后再回答问题,这在教师—学生交流的情形下难以做到。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在学习者分组活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计算机提出问题(initiate),学生在给出回答(response)之前可以有讨论(discussion),再等待计算机给出反馈(feedback),这样就出现一个新的教学交流模式IDRF。⑦ 在这个模式中,学习者对自己知识的建构和使用更加积极主动,计算机的优势也得到了发挥。IDRF模式使用计算机对学习过程提供支持,包含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元素,也融入了发现式学习方法。
(三)“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Sociocultural” Dicourse Analysis)
在“社会文化”范畴内,语言是用来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能力发展的工具。“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与“语言学”话语分析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关注口头交际的话语结构,而着重研究其内容、功能和交际者之间在社会语境下互相理解的发展的方式及过程。研究者通常从谈话录音的书面记录中选取材料加以分析研究。“社会文化”法将教学看做是人际交流的(interpersonal)和个人交流的 (intrapersonal)过程,计算机是辅助这个过程的工具。⑧ 在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活动中,计算机和协作伙伴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
四、综合法(Combinging Methods)
从对以上各方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同时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研究语言输出可以取长补短。但也应注意到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出发点,用于研究语言输出得出的分析和结论会有一定差别。辛德根据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研究认为,综合几种方法用于研究是可行的,而决定综合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应有高度的理论敏感性,并应能够灵活使用理论。⑨
莫斯就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和科学课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在协作中交流的有效性。⑩ 这是一项持续一年的干预性研究,被试是小学五年级9~10岁的学生。莫斯假设,如果教会学生在协作过程中使用探究性语言(Exploratory Language),并在计算机辅助的数学课和科学课活动中加以运用,学生协作的效果会得到提高,学生个人在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会进步。莫斯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统计方法。被试在干预研究前后都参加了“标准评量测验”(StandardAssessment Tests),这是英国在小学每一个关键阶段完成后对学生进行的全国性的标准测验,测验结果有公认的权威性。莫斯统计了被试两次测验的成绩,把实验组被试(参加干预研究的学生,学习使用探究性语言)的第二次成绩和控制组被试(来自另一同类学校的学生,未学习使用探究性语言)的第二次成绩加以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成绩有明显提高。莫斯针对这项研究采用的第二种方法是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他对两组被试的计算机辅助的课堂协作活动进行录音,摘录了被试在协作中的谈话进行对比分析,控制组的被试谈话内容显示协作者之间没有互相提供信息,缺乏共同的知识,对对方的建议没有做推动性的发展,当自己提出建议时也没有提供必要的理由来说服对方给予支持。活动总体缺少合作,这从协作者的交流语言上可以反映出来。同时,没有使用探究性、建设性的语言,也使协作的效率不高。而实验组的情况就大不相同。被试在讨论中能互相询问相关信息,了解对方想法,对自己的建议加以说明解释,并对别人的建议进行评估,这些探究性语言的使用促进了协作建设性的发展,协作的成果也很显著。用社会文化话语分析法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莫斯的假设。此外,他又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文本分析法对定性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加以核实。他对两组被试在研究初期和末期的协作活动都进行了录像,取得了相关语料,并使用语料索引软件对被试关键词汇(与教学内容和推理过程相关的词汇)的使用进行量化研究,再在两组之间、研究初期和末期进行对比。最后,又将这些词汇还原到语境中以了解被试对这些词汇是否理解。第三种方法再次肯定了前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从莫斯对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看出,综合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可靠,更具有说服力。
[注释]
①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OL].http://www.etc.edu.cn/论著选摘/何克抗/jiangouzhuyi-gexinjichu.htm,2007-03-23.
②陈洪.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A].王松美主编.中学英语教学研究动态专题[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9-193.
③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3-107.
④Underwood,J.& Underwood,G.Task Effects in Co-opera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th Computers,in K.Littleton & P.Lights(Eds)[M].Learning with Computers: Analysing Productive Interaction. London: Routledge,1999:143-159.
⑤Swann,J.Girls,Boys,and Languag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2:110-
143.
⑥Crook,C.Computers and Collaborative Experience of Learning[M].London: Routledge,1994:56-90.
⑦Wegerif,R.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ive Software[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1996(12):22-32.
⑧Kleine-Staarman,J.Face to Face Talk to Support Computer Mediated Discussion in a Primary School Literacy Practices[J].Reading,2003,37(2):73-80.
⑨Snyder,I. Multiple Perspective in Literacy Reseach:Intergrat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J]. Langauge and Education,1995(9):2-31.
⑩Mercer,N. et al. Reasoning as a Scientist:Ways of Helping Children to Use Langauge to Learn Science[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4,30(3):35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