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拍出了《舌尖上的济南》呢?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lower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浸在《舌尖上的中国2》里的人们,被各种“专业挑毛病的”吓尿:藏族小伙采蜜是抄袭BBC纪录片的桥段;在上海租房学琴的女孩,其实是导演亲戚旗下的签约艺人……
  吃货们的好心情被葬掉了,就在此时,正在经历苦夏的济南人民,被一部网上疯转的《舌尖上的济南》打了点鸡血。
  点开《舌尖上的济南》,一口老血差点喷到电脑屏上……这解说是谁?浑厚、楞土、有特色,就是济南名吃“草包包子”味儿!
  镜头、配乐、配音、构架,几乎是按“舌尖中国”的套路,但,又有神马关系,好玩呀!比较“震惊”的是片子结尾:对济南美食的传承、发扬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思考。
  看来,这片子有那么一点真,11分钟,全程无尿点。用尊敬的心情一直看到字幕出现,才发现拍摄者“竟然”是一帮小孩——以济南育英中学14岁学生吕旷达为首的“达哥影视团队”。
  片子是怎么拍出来的?邀请本“事件”的男一号吕旷达自己写写。
  如此有创意有想法的孩子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们必须采访吕旷达的爸爸妈妈。
  达哥从小就做视频了。
  《舌尖上的济南》背后那点事儿
  文≡吕旷达(济南育英中学初二年级十七班) 编辑≡张文静
  要我说,这事儿没什么好写的吧?真难写,比我拍片子难多了哎。
  其实大家也不要那么夸张,觉得我了不起,我们中学生如何如何。这就是一项作业呀!
  期中考试之后,语文老师给我们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布置了作业:介绍济南的传统美食。手抄报也可,PPT也行,视频就更好了。
  我吧,我小学时就开始制作视频,做了不少英文歌曲的MV,老师布置的“时政播报”呀、“每周一歌”呀,我都喜欢用视频进行展示。介绍济南美食?下意识地我就想做视频,当然,我一个人干这活没什么意思,干脆拉同学一起来。你们看到的这11分钟的《舌尖上的济南》,范鸿润、王梦舟、张云龙、张轶硕用三天拍摄,我则用了三个周末进行后期制作。
  拍的时候不太顺利,人家都是老字号,祖传秘方,哪能随便让我们拍?我们就跟人家说,我们都是纯真无公害的中学生,就是为了一个作业,没有什么邪恶的目的,而且,这不等于免费给你们做广告啦?
  终于让我们拍了,但不能拍核心机密,比如馅料调制。不过,我们拍的时候,真觉得这美食虽好,而且也有历史有文化,但吃饭环境油乎乎,服务态度一般般,也不改良也不传承,再这样下去,以后的年轻人还会喜欢吗?
  我把这个疑问跟我爸妈嘀咕了一句,爸爸妈妈鼓励我:你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做。所以才有了最后那段对济南美食的思考。
  处理画面、文字、配音,以及搜寻合适的背景音乐都挺费神,要把握得恰到好处,素材取件修改要精确到毫秒,必须全神贯注操作,大气儿都不敢出。但是,我喜欢干这活,不觉得累。
  我感谢我的老师,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济南的传统美食,了解所在城市的文化,也感谢我们的团队,我们都学到了组织策划、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要不,再谢谢我的爸爸妈妈!嘿,一家人搞得这么客气。自打我开始玩视频制作以来,爸爸一直是我的“御用配音”,小时候我声音太嫩,现在又处在变声期,只能请我爸了!为什么不请我妈?我妈倒是毛遂自荐来着,但人家《舌尖上的中国》解说人就是浑厚的男中音,我怎么着也得弄得像模像样一些吧?爸妈还在片子出镜了:大嚼美食的路人甲路人乙。反正我不用付片酬……
  我们都是视频菜鸟,你们想做也都能做出来,所以,这真的没有多么了不起。老师把这段视频放在自己微信上,然后被老师的朋友们转,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今天这样了。有记者给我们拍片时,让我们班同学喊“达哥、达哥我们粉你”,哎呀妈呀,这段赶紧掐了别播!本来这片就是大家的功劳!
  好了,写完了。说好的稿费呢?
  爹娘说:这一代孩子,电脑和网络就是他们的“器官”。不认识,不了解,不会用是不行的。
  达哥的爸爸妈妈
  文·编辑≡张文静
  电视、报纸、网络……诸多媒体把焦点放在了拍《舌尖上的济南》的14岁少年身上,但伦家又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一下生就做了这么好看的视频,作为一份家教杂志,读者们更想让我们探寻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
  别拿我的事儿当事儿
  “玩嘛,就是好玩嘛!”旷达妈妈孔静珣一笑就露八颗牙,然后又十分严肃地说:“我们接受采访,可不是让你们给我写表扬稿!千万别拿孩子的事儿去教训别的家长哈,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假如我家孩子是个胡萝卜,我就深耕细挖往土里使劲,您家孩子是个大茄子,那您就得往上使劲,我们就是觉得这事挺好玩,跟大家分享一下。”
  旷达的爸爸吕德义,和媳妇的想法“高度”一致。早在旷达还没“出名”前,他就写过《教子无方》一文,特别反对用所谓“成功”的教子方法让别人刻意效仿。
  不谋而合,这跟我们“最家长”倡导的家教理念是一条道儿上的,接下来的聊天果然非常顺畅。
  命好不如习惯好
  因为身体原因,他们32岁才有了旷达,当时孔静珣摸着肚皮咬牙切齿地想:这孩子要得太不容易了,我一定不能惯着他!一定要用心对他,好好养育他。
  套用小学作文里的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经验中,孔静珣觉得,想把儿子养育好,有两点特别重要:1、时间观念;2、物归原处的习惯。
  她觉得这是培养孩子“上道”的法宝,她希望儿子将来心灵能够无限地自由,但同时,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要有界限、边界、规则。
  因此,从儿子一出生,孔静珣就对着他叨叨:现在是几点几点,该吃饭啦;现在是几点几点,该出去晒太阳啦;现在是几点几点,该睡觉啦……儿子的第一件玩具是钟表,让儿子学习的第一样本领,就是认表。   “物归原处”的习惯也是刻意培养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一片纸,从哪里拿的就一定要放到哪去。别看这事很小,做好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切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模式。
  因为前期功夫下得多,所以,旷达干什么事都有条有理,吃饭不用追着喂,书包自己能整理,听课效率高,一回家就写作业,写完了就痛快地玩……包括做题,推导、总结、归纳,一步一步,十分清晰。考完试,打开错题本,哪些是因为粗心错的,哪些是不会的,重新解题,解完了,再红笔、绿笔,重新强调一遍。
  “世上的东西都是相通的,现在旷达做片子,脚本的编写、背景配乐、文字、图像处理……我觉得都贯彻了时间观念和物归原处”,孔静珣想跟年轻妈妈分享,“命好不如习惯好,上半辈子给孩子养成好习惯,下半辈子好习惯会照顾孩子。”
  孩子是自然之子
  贝壳碗、素纸扇、乌古琴,一块云南旅游时从人家门上扯下“强买”来的门帘(小编忍不住八卦的心问布帘多少钱,答曰20,又问镶布帘的框框几钱,答曰400。小编哭倒在地!)……从孔老师家小物件的摆设就能看出来,她是一个小资情调严重并患有轻度精神洁癖的人。但是——她却十分喜欢旷达带着一帮孩子来家里折腾。她看得很明白:孩子是自然之子,自有他的成长规律,孩子将来是要生活在人群里的,必须有意识地让他从小接触人群,学会与人打交道,有“人”的温度。
  后来,旷达每次玩之前,都要在纸上认真地写方案:时间、地点、人员、带什么“武器”,分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旷达还给小伙伴们出命题作文,每隔一段时间出一个主题,让院儿里的孩子们投稿到他家奶箱——孔静珣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也没有刻意教他”。其实爸爸妈妈工作、生活有条理,孩子自然有样学样。这和旷达爸爸说的“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他们俩并不打谱做什么“成功父母”,所以,这些“育儿经验”真是无心插柳。
  电脑和网络是这一代孩子的“器官”,重在引导
  “《舌尖上的济南》突然‘火’了,我们并没有飘飘然,因为旷达一直在玩视频制作。班级每年的年度总结,都是旷达和同学们一起做视频展示的。重要的是,他从幼儿园就开始玩电脑啦!”
  不怕他电脑控?网瘾?
  经常跟着“网络公开课”学知识的孔静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电脑、网络是这一代孩子的器官。不是工具,是器官,不认识、不了解、不会用,就是现代社会的残疾人。但家长得引导。”
  怎么引导?孩子玩游戏,孔静珣就假装惊奇:这个小人儿怎么就能动呢?程序怎么编的?你要不去查查?
  没几天,旷达就自己编程设计游戏让小伙伴来玩啦!爸爸妈妈特别惊讶,赶紧夸上啦:三年级的小孩就这么了不起了?你怎么想到的,你点子怎么那么多,你动手能力真强!
  发现孩子优点,逮着一切机会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赞美,也是孔静珣和丈夫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小心得。
  孔静珣很真实,一点也不端着,反复说自己“挺功利”的,比如,她觉得这个视频制作对孩子有“一揽子”的好:首先,选材得有看问题的独特角度;做脚本,考验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宏观掌控与微观可操作性;配乐、配图涉及对美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实施步骤,多少会训练与别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至于制作,更体现功力,需要大量的理科知识。
  关于上辅导班
  孔静珣坦言没给孩子报过英语班,但是旷达英语学得还行,有些6级之上的词汇他都能掌握。为啥?她引导儿子做英语歌曲的视频!唱着、玩着,儿子就喜欢上了英语。当然,还离不开妈妈的身体力行,孔静珣的工作跟外语毫不沾边,但她一直喜欢英语,一直没有放下,一直在学。为啥?因为喜欢。
  她给孩子报了体育班。旷达一口气跑5000米,一点问题都没有,常年体能训练,旷达比同龄的孩子黑一些,但也要高一些、壮一些。可爱的孔静珣还这样鼓励儿子:你体能好,打篮球就特别帅,小姑娘在旁边给你加油,多美呀!
  还报了一个数学辅导班。因为他们两口子都是学文的,深知文科的某些弊端,“还是理科来得爽,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们喜欢这样的style。”好在孩子也喜欢数学,对他喜欢的视频制作也很有帮助。
  钢琴也练着,但不要求他考级什么的,反正就是弹着玩。钢琴是个童子功,错过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儿了。旷达也爱学,因为这对他做片子配乐太有用啦!
  两口子教育孩子就像跳探戈
  讲起教育孩子的事,爸爸吕德义比较宏观、概括,妈妈孔静珣比较细致、感性。被外人称作“像脚后跟一样实在”的师兄丈夫,总是暖暖的眼光欣赏着身边的学妹妻子,可以想象,他们的朋友们说“小孔一撒娇,老吕准化了”真还挺对!
  就是这么“萌萌哒”的一对夫妻,也在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有分歧,但君子和而不同,两人修养到位,都能压住火气关起门来商量。用孔静珣那俏皮的语言说就是:家庭矛盾又不是敌我矛盾,就像跳探戈,你进一步,我退一步甚至两步,只要我们踏上那个点,跟上那个节奏,跳出那股劲儿,这不就“嘣嚓嚓”了吗?
  采访临近结束,可爱的孔静珣非要让我们在文章最后再强调一下:养孩子这事就是用心摸索的事,心要始终和孩子在一起。所以,不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地,就抛下自己孩子的特点盲目套用,再说,我这点事儿,真得算不上“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我的成功,就是引导孩子学会生活,让他拥有健康的人生。
  嘿,这不就是我们杂志想说的吗?
其他文献
哄睡二原则:目的性不要太强;单独地给予爱。  宝宝在进入1岁半以后,夜间哄觉越来越困难。以前15分钟,唱唱童谣拍拍屁股就可酣眠入睡,现在软磨硬施两个钟头都未必奏效。搞得我一到晚上6点就开始条件反射地进入焦虑模式,因为完全不能预测小祖宗到底几点才能睡着,如果超过10点11点……各种“对身体不好”的念头和妄想让我相当抓狂。  于是,在如何哄觉这件事上,我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先是继续秉承小时候一唱二念
期刊
尊重孩子就从尊重她的左手开始!把这篇文章给正在和左撇子较劲或因左撇子自卑过的人看看吧。  左利手人群是少数派  我对电子产品很少研究,罗永浩的锤子手机是我知道的首个关爱左撇子的电子产品。一开机,它会让你选择左手持机习惯还是右手持机习惯。勾选其中一个,手机两边对称的键,会做出相应调整。  罗永浩在他开展人文关怀前播放了一个宣传片,宣传片里飘出像钢铁侠一样的男低音:Right is right,lef
期刊
估计你也看过那张网络图片吧,一个孩子吃面条,甩得满头满脸都是。谁看谁笑,但如果说把这孩子搁谁家,就是谁摊上谁哭了。谁都想自己的孩子干干净净的,于是自己手里那把勺子不自觉地就递到孩子嘴边了。女儿杨杨学吃饭时,我努力管住了自己手里那把勺子。  杨杨六个月大时,我发现她开始抢勺子,喜欢拿勺子玩儿,抢过来还往自己嘴里比划。长本事了?成,给你一把。  开始时,勺子用不好,吃得满桌狼藉:粥倒在头上,菜叶沾在衣
期刊
二年级小女生要穿高、跟、鞋啦!给买吗?不买!买了,嘿嘿,买了就买了,其实她眼中的高跟鞋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小坡跟。所以,别把孩子想“歪了”。  前天晚上,姜来给奶奶打电话:“奶奶,我明天过生日,你可别忘了。你准备好送我什么礼物了吗?”  奶奶问她:“你想要什么礼物,告诉我,我去给你买,想要什么给你买什么,好不好?”  姜来瞅了一眼躺着床上专心致志捧着手机看朋友圈那些垃圾转发链接的妈妈,小声说:“奶奶,
期刊
我们常常不愿在孩子面前承认——其实钱也不是个坏东西。  很多孩子不认识钱  参加一期少儿节目的录制,主题是有关“儿童财商教育”的。  不过,说实话,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们这些旁观者哭笑不得—— 谈什么“财商教育” ?扯得太远了, 7、8岁的小学生耶,还有连人民币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的呢。这不,买完东西,接过工作人员手绘的钞票立马转身走人,假币耶!还不是一个两个那。  当然,有些孩子似乎是发现了问题的
期刊
没有好方法,学习费力又无趣  表妹的孩子小雯上小学时,成绩不错,说话得体,表妹也以此为傲,坚信孩子做得很好。但实际上她看到的只是她希望看到的,并不是真实情况。  表妹自己在学习时没下过多少功夫,所以不知道孩子要付出多少才能学好,也就没有尽力督促孩子用功。到了五年级时,小雯数学考试没考好,又不愿意让妈妈知道,就模仿妈妈的签字。当表妹在床底下发现数学卷子后,她真想不到这么好的孩子居然会骗人,为什么会骗
期刊
儿子快上三年级了,我发现他经常编谎话骗我们。比如,明明老师没有表扬他,他会回来告诉我们表扬的人里有他;明明听见刚才是他在楼下大喊大叫,他却绝口否认;明明学校没有让家长出钱买学习资料,他会谎称学校让每人交三块钱买试卷。我什么道理都讲过了,他也没少挨打,可依旧如故。  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上周末他竟然悄悄拿了家里的钱,给自己买了个篮球,还撒谎说钱是小姨给的!这么小就谎话连篇,长大后得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呀
期刊
我们对孩子的教诲是——干一行爱一行。就是年纪轻轻的,别瞎白话,哪那么多梦想,踏踏实实地学一手有用的东西就成。  我们常常会忘记我们曾经放弃的梦想,苦逼的人生。  大师马斯洛还是小马时,先是对法律感兴趣,学了仨月,又没意思了,转而学构造心理学,又烦了,发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错,接受了一段严格的行为主义训练,又没意思了,想去研究美学……直到最后,快转了一个遍了,终于想明白了,拍板定下学心理学,最终搞出了
期刊
用吃饭饭、洗澡澡这些幼稚的话带孩子,不如说大人的话好使。  我的经验:要让孩子学会这个概念,那当他们表现好的时候,就要强调定义,这对他们理解这个概念,以及以后继续这些行为是有帮助的。  我的经验:给孩子这个概念的定义,并且在他做成功时这样鼓励,好处是,下一次再有类似的场景,他会回忆起这次成功的经历,用“我是一个自控力良好的孩子”来自我激励,进入良性循环。  我的经验:有人说,还是你的孩子听话,说了
期刊
当孩子冒出新的梦想,别去管他前一个梦想、以及前面那一堆梦想怎么办。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儿子虎虎,崇尚力量感、速度感、肌肉感,特别迷恋NBA。这天,整个人又陷进电视里看NBA全明星赛了。看完后,一本正经地跟我说,他的梦想是长大后进NBA打篮球!  我实在想忍住不笑啊,最后还是从喉咙里、嘴里以及鼻孔里发出噗噗声。不能怪我啊,我都数不过来这是他的第几个梦想了。  很小的时候,虎虎迷奥特曼。  那时候他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