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意以多种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景激趣,引入新课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的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由自主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很大动力。例如教学“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时,笔者是以故事的形式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的。笔者问学生:“当你和妈妈一起去玩具超市的时候看见各种玩具,你想买你喜欢的玩具吗?”当时学生反应强烈,几乎异口同声说:“想买!”这时笔者又说:“那你买玩具时需要付给售货员阿姨人民币,如果用不完需要找钱,你会计算吗?”然后引入今天所学课题。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源泉被打开,把学生引入与课本所学知识有关的情景中,顺利引入新课。
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分不开的。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图形拼组的“折一折,摆一摆”时,教师可以利用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动手折出各种形状,在对折后发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征;也可以有效利用小棒,以小棒为图形的边进行拼组。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完后,指导学生与其他同学拼的进行比较:最少用几根小棒?能不能用相同的长方形拼出正方形?如果拼两个三角形至少用几根小棒?为什么5根就够了……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形象地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而有的新知识需要新能力,这时学生就会遇到困难。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出示标有价格的玩具挂图,说:这儿有很多玩具,如果你有自己的零花钱你会买哪一种呢?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笔者说:小军有8元钱想买36元的遥控汽车玩具,他的钱够吗?还需要攒多少钱呢?请你们帮助小军算一算好吗?这时候有的学生算不对,笔者就说:那就请同桌几个人合作一起帮助小军算一算,看看他还需要攒多少钱呢?学生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各自的想法。有的说,先用30减8得22,再用22加6得28;有的说,用10减8等于2,再用2加26得28;有的说,把36分成16和20,用16减8得8,再用20加8等于28……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可以激起听者产生广泛的联想,通过相互补充、提示,互相激励,使学生理解更加丰富、全面,不仅掌握了知识,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利用情境激趣,应用迁移
在学习新知识后,针对课改标准,开放性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扩展思维空间,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在学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后,可以应用提出问题并解答这一情境来巩固并加深所学内容。如情境问题:大森林里猴妈妈和小猴去摘果子,猴妈妈摘了26个果子,小猴摘了9个果子,你能根据所知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各种问题,教师都给予肯定,选其中一个问题:猴妈妈比小猴多摘了多少个?你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一激趣设疑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很快解答。这一效果使学生再次发现数学知识的趣味,热爱数学的激情也会不断攀升。
课堂中的学习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积极性为动力。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使课改前看起来比较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味。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市136团驻克市八一小学)
情景激趣,引入新课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的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由自主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很大动力。例如教学“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时,笔者是以故事的形式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的。笔者问学生:“当你和妈妈一起去玩具超市的时候看见各种玩具,你想买你喜欢的玩具吗?”当时学生反应强烈,几乎异口同声说:“想买!”这时笔者又说:“那你买玩具时需要付给售货员阿姨人民币,如果用不完需要找钱,你会计算吗?”然后引入今天所学课题。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源泉被打开,把学生引入与课本所学知识有关的情景中,顺利引入新课。
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分不开的。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图形拼组的“折一折,摆一摆”时,教师可以利用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动手折出各种形状,在对折后发现正方形、长方形边的特征;也可以有效利用小棒,以小棒为图形的边进行拼组。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完后,指导学生与其他同学拼的进行比较:最少用几根小棒?能不能用相同的长方形拼出正方形?如果拼两个三角形至少用几根小棒?为什么5根就够了……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形象地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而有的新知识需要新能力,这时学生就会遇到困难。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出示标有价格的玩具挂图,说:这儿有很多玩具,如果你有自己的零花钱你会买哪一种呢?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笔者说:小军有8元钱想买36元的遥控汽车玩具,他的钱够吗?还需要攒多少钱呢?请你们帮助小军算一算好吗?这时候有的学生算不对,笔者就说:那就请同桌几个人合作一起帮助小军算一算,看看他还需要攒多少钱呢?学生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各自的想法。有的说,先用30减8得22,再用22加6得28;有的说,用10减8等于2,再用2加26得28;有的说,把36分成16和20,用16减8得8,再用20加8等于28……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可以激起听者产生广泛的联想,通过相互补充、提示,互相激励,使学生理解更加丰富、全面,不仅掌握了知识,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利用情境激趣,应用迁移
在学习新知识后,针对课改标准,开放性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扩展思维空间,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在学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后,可以应用提出问题并解答这一情境来巩固并加深所学内容。如情境问题:大森林里猴妈妈和小猴去摘果子,猴妈妈摘了26个果子,小猴摘了9个果子,你能根据所知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各种问题,教师都给予肯定,选其中一个问题:猴妈妈比小猴多摘了多少个?你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一激趣设疑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很快解答。这一效果使学生再次发现数学知识的趣味,热爱数学的激情也会不断攀升。
课堂中的学习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以学生积极性为动力。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使课改前看起来比较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味。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市136团驻克市八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