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问题教学法是在问题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下是本人对探究式问题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自主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让几个学生用笛子、口琴、吉他等乐器依次演奏同一首曲子,并让他们用手去触摸感受乐器的振动。当用吉他演奏时在它旁边放另一把吉他,这时后者的某一个位置也发出嗡嗡的声音(共鸣),同学们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而且得到了音乐课上所没有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闭上双眼,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判断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探究式问题教学。实际上,物理探究问题的发现往往来源于生活。如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光的反射定律等等,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探索与思考。
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让学生倍感亲切、并轻松愉悦地探索物理。例如在有关摩擦的教学中,可把一辆儿童自行车推进教室,介绍自行车是一种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提出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为什么刹车时要用力捏车闸?车座面积是小好,还是大好……”
三、把握探究过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中,很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经过实验才能揭晓。因此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要善于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探究物理实验的过程,也常常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如在做《浮力》实验时,先让学生动手,把泡沫塑料、木块、气球、橡皮泥、钩码等一一放在水中,按顺序观察后再回到整体上观察,学生很快会辨出哪些材料下沉,哪些材料上浮?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样可使深刻的道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
四、加强发散式应用,形成新问题
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较差,讲一个题,就只会一道,对于相似或变化的题型则不知所解,思路很窄,究其原因,除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外,还有,就是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点。在教学中,适时点拨非常重要,如新知识形成以后,应注意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引入开放性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知识。
如在讲授“物质密度”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怎样用密度知识来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不是用纯铅制成的?如果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应该在什么范围内?(2)有一卷长长的、大小和质地均匀的细铜线(大约几千米),给你一架天平,一把剪刀,一把直尺,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细铜线长度的方案。这些问题一提出,所有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很快提出了多种方法。
五、启迪学生灵活求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知识寓于学生喜闻乐见事物中,让他们从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六、探究式问题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进行探究式问题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1)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尊重学生。教学中注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总之,探究式问题教学已广泛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再生成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探究式”问题教学法是在问题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下是本人对探究式问题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自主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让几个学生用笛子、口琴、吉他等乐器依次演奏同一首曲子,并让他们用手去触摸感受乐器的振动。当用吉他演奏时在它旁边放另一把吉他,这时后者的某一个位置也发出嗡嗡的声音(共鸣),同学们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而且得到了音乐课上所没有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闭上双眼,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判断有何差别。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探究式问题教学。实际上,物理探究问题的发现往往来源于生活。如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光的反射定律等等,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探索与思考。
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日常生活现象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让学生倍感亲切、并轻松愉悦地探索物理。例如在有关摩擦的教学中,可把一辆儿童自行车推进教室,介绍自行车是一种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提出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这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轮胎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为什么刹车时要用力捏车闸?车座面积是小好,还是大好……”
三、把握探究过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中,很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经过实验才能揭晓。因此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要善于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探究物理实验的过程,也常常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如在做《浮力》实验时,先让学生动手,把泡沫塑料、木块、气球、橡皮泥、钩码等一一放在水中,按顺序观察后再回到整体上观察,学生很快会辨出哪些材料下沉,哪些材料上浮?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样可使深刻的道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
四、加强发散式应用,形成新问题
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较差,讲一个题,就只会一道,对于相似或变化的题型则不知所解,思路很窄,究其原因,除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外,还有,就是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点。在教学中,适时点拨非常重要,如新知识形成以后,应注意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引入开放性练习题,引导学生发现更深层次知识。
如在讲授“物质密度”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怎样用密度知识来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不是用纯铅制成的?如果该球用铅和铁做成,则这个合金球的密度应该在什么范围内?(2)有一卷长长的、大小和质地均匀的细铜线(大约几千米),给你一架天平,一把剪刀,一把直尺,请你设计出确定这卷细铜线长度的方案。这些问题一提出,所有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很快提出了多种方法。
五、启迪学生灵活求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把知识寓于学生喜闻乐见事物中,让他们从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六、探究式问题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进行探究式问题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1)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尊重学生。教学中注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总之,探究式问题教学已广泛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再生成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