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参与了学校“小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我就开始注意对本班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引导。我发现,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效果明显。
“团体心理辅导”是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能使每个学生受到团体氛围、人际关系的影响,产生暗示、模仿、从众等心理效应,获得接纳、宣泄、互相慰藉、互助互学等心理体验,提高心理素质。与个别辅导相比,它以活动为主,学生喜闻乐见,积极投入,效果较好。
一、放松身心,切入主题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创设轻松、和谐、信任的氛围至关重要。团体辅导初期,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情绪、精神准备,对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和达成的目标也不明确,团体内开展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尚未形成。特别是小学生,一开课就直奔主题,会让他们心情紧张。因此每一次的辅导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相关的暖身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本次辅导的主题。暖身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歌曲,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小故事。
例如:三年级“了不起的爸爸妈妈”活动开始,全班一起唱歌曲《天下父母心》,然后引导:“我们刚才唱了一首很有趣的歌,有谁能说说,这首歌是唱什么的呢?”切入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们不仅有好爸爸,还有好妈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好爸爸、好妈妈。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学生进入主题体验活动时就不会感到被动,因此,暖身也称为破冰。它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而不是“老师要我感恩”的。
二、参与互动,分享探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学生在课程中以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领会必要的知识点、探讨问题,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掌握发展自我的方法。
例如:“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活动,我们设计了一个“生活小剧场”,由两个学生先进行扮演。剧情是:小明课余对电脑的兴趣可浓了,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电脑小报样样在行。可妈妈一直不同意他的爱好。这天,妈妈下班很累,还要拖地,此时,小明拿着一张单元测验卷回家。妈妈一看成绩,火了,说不让小明再上电脑班了。小明也委屈,大声辩解。于是两人开始争吵,最终互不理睬。这时,我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完表演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让妈妈知道小明这次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卷子的难度太大而不是电脑班,而且双方又不伤感情?最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汇报。学生在互动探讨中交流了自己的做法,在互相商量中懂得了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在这个生活剧场里,学生悟出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掌握了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活动才有互动,活动促使学生展示。通过共享展示,孩子自己去选择,最终得出答案。我们应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在互动探讨中感受、体验、思考,领悟父母的恩情。
三、情感体验,促进内需
心理辅导最离不开的是“情”, 用丰富的情境感化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可谓行之有效。
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给五年级学生上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我充分发挥语文老师情感渲染的优势,通过配乐朗诵一封母亲的信,引领孩子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然后把家长事先给孩子写的一封信郑重地发到学生手上。学生静静地看着,整个教室相当安静。大多数父母是第一次写信给孩子,孩子们觉得有点意外,信中父母都亲切地称呼“心肝宝贝、亲爱的”,让他们感觉很温暖。其中有一个孩子读到妈妈写的信中提到她平时为妈妈准备便当、爸爸手受伤时自己紧张又心痛的情景,感动得哭了。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此时,正是促进学生内需外现的最好时机。“同学们的心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信纸和信封,你们可以给爸爸妈妈回一封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和爱。”(音乐背景中学生写信)
这样的情感打动,学生不感到乏味空洞,而是在其心灵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和感化,达到了教育无痕的境界。可见,只要将认知转化成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邹韵文
“团体心理辅导”是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能使每个学生受到团体氛围、人际关系的影响,产生暗示、模仿、从众等心理效应,获得接纳、宣泄、互相慰藉、互助互学等心理体验,提高心理素质。与个别辅导相比,它以活动为主,学生喜闻乐见,积极投入,效果较好。
一、放松身心,切入主题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创设轻松、和谐、信任的氛围至关重要。团体辅导初期,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情绪、精神准备,对本节课要探索的主题和达成的目标也不明确,团体内开展互动、交流、分享的氛围尚未形成。特别是小学生,一开课就直奔主题,会让他们心情紧张。因此每一次的辅导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相关的暖身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本次辅导的主题。暖身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歌曲,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小故事。
例如:三年级“了不起的爸爸妈妈”活动开始,全班一起唱歌曲《天下父母心》,然后引导:“我们刚才唱了一首很有趣的歌,有谁能说说,这首歌是唱什么的呢?”切入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们不仅有好爸爸,还有好妈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好爸爸、好妈妈。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学生进入主题体验活动时就不会感到被动,因此,暖身也称为破冰。它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而不是“老师要我感恩”的。
二、参与互动,分享探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学生在课程中以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领会必要的知识点、探讨问题,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掌握发展自我的方法。
例如:“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活动,我们设计了一个“生活小剧场”,由两个学生先进行扮演。剧情是:小明课余对电脑的兴趣可浓了,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电脑小报样样在行。可妈妈一直不同意他的爱好。这天,妈妈下班很累,还要拖地,此时,小明拿着一张单元测验卷回家。妈妈一看成绩,火了,说不让小明再上电脑班了。小明也委屈,大声辩解。于是两人开始争吵,最终互不理睬。这时,我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完表演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让妈妈知道小明这次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卷子的难度太大而不是电脑班,而且双方又不伤感情?最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汇报。学生在互动探讨中交流了自己的做法,在互相商量中懂得了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在这个生活剧场里,学生悟出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掌握了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活动才有互动,活动促使学生展示。通过共享展示,孩子自己去选择,最终得出答案。我们应设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在互动探讨中感受、体验、思考,领悟父母的恩情。
三、情感体验,促进内需
心理辅导最离不开的是“情”, 用丰富的情境感化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可谓行之有效。
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给五年级学生上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我充分发挥语文老师情感渲染的优势,通过配乐朗诵一封母亲的信,引领孩子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然后把家长事先给孩子写的一封信郑重地发到学生手上。学生静静地看着,整个教室相当安静。大多数父母是第一次写信给孩子,孩子们觉得有点意外,信中父母都亲切地称呼“心肝宝贝、亲爱的”,让他们感觉很温暖。其中有一个孩子读到妈妈写的信中提到她平时为妈妈准备便当、爸爸手受伤时自己紧张又心痛的情景,感动得哭了。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此时,正是促进学生内需外现的最好时机。“同学们的心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信纸和信封,你们可以给爸爸妈妈回一封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和爱。”(音乐背景中学生写信)
这样的情感打动,学生不感到乏味空洞,而是在其心灵产生了深深的触动和感化,达到了教育无痕的境界。可见,只要将认知转化成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