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已经使用有好些年了,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来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了教学者一些选择的余地,也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一些清新的气息,但是也还有些不足。
一、苏教版教材与之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少了语法基础知识。如句子的主要成分的介绍,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还有就是词性的划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等,缺少了这部分语文基础的系统学习,在教学中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如语文考试基础知识中的修改病句,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病句修改都涉及这些语法知识,如语序不当的问题就有:1.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2.把状语放在定语位置上。如搭配不当,问题就包括: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以上所提到的病句类型都涉及到了句子的成分,如果没有学习过句子的成分,给学生分析病句原因,如何修改病句,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下一次考试还是错。如有一种类型的病句:“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这种类型的病句是因为多了一个“使”字,句子没有了主语,去掉“使”字就可以了。可是因为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语法知识,只能是告诉他们去掉“使”字,讲一题会一题,下次考试碰到同样的类型,又不会了。
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涉及的语法知识更多,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中的《小石潭记》,课文前面的教学重点提示是:一、常见文言实词,常见文言虚词。二、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但是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西。“心乐之”中的“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下见小潭”中的“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向下。“全石以为底”中是介词“以”的宾语“全石”放到了前面,表示强调。“卷石底以出”中“卷”放在前面,也是表示强调指出。这些内容,没有一项不涉及到语法基础知识,没有这些语法基础知识,学生怎么学都不明白,都搞不懂是为什么。在《小石潭记》中还有许多内容都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就有这么多,三年来这七十多篇文言文涉及的会有多少啊!
二、教材的内容还是有些死板。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北师大附中的副校长程翔在一次公开课前问学生:“喜欢学语文的举手?”结果举手的没几个人。后来,他在讲学中曾说过:学生要是因病或因事误了几节语文课,他毫不担心,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
语文教学不重要吗?恐怕没有人会认同,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却日益下降,学生对语文课已经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就无法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会很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011年暑假,我正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华东五市游”。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几个地方都在其中,我带上相机,在南京中山陵,苏州狮子林、寒山寺,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杭州西湖等几个景点,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回来后上课,正好八年级上册有说明文《苏州园林》,我拿上相机,用数据线连接教室的电视机,结合课文展示照片,逐个形象地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产生了有机会也去看看的念头。这一课的教学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枯燥无味的说明文也变得有滋有味了。在上杜牧的《泊秦淮》时,我边上课边展示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的照片,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格外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所以语文的教材还是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多变,千万不要语文教学走上“公式化”的道路,用死板的方式教育学生,用标准化的程式给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变成一种新时代的“八股文”,
语言教育是关于母语的教育,在祖国语言中负载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人类文化与精神。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的学科,是要长期学习,终生都要使用的。希望苏教版语文教材能再修改,贴近教学需要,贴近生活需要,让语文教学真正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人才。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苏教版教材与之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少了语法基础知识。如句子的主要成分的介绍,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还有就是词性的划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等,缺少了这部分语文基础的系统学习,在教学中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如语文考试基础知识中的修改病句,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病句修改都涉及这些语法知识,如语序不当的问题就有:1.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2.把状语放在定语位置上。如搭配不当,问题就包括: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以上所提到的病句类型都涉及到了句子的成分,如果没有学习过句子的成分,给学生分析病句原因,如何修改病句,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下一次考试还是错。如有一种类型的病句:“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这种类型的病句是因为多了一个“使”字,句子没有了主语,去掉“使”字就可以了。可是因为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语法知识,只能是告诉他们去掉“使”字,讲一题会一题,下次考试碰到同样的类型,又不会了。
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涉及的语法知识更多,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中的《小石潭记》,课文前面的教学重点提示是:一、常见文言实词,常见文言虚词。二、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但是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西。“心乐之”中的“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下见小潭”中的“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向下。“全石以为底”中是介词“以”的宾语“全石”放到了前面,表示强调。“卷石底以出”中“卷”放在前面,也是表示强调指出。这些内容,没有一项不涉及到语法基础知识,没有这些语法基础知识,学生怎么学都不明白,都搞不懂是为什么。在《小石潭记》中还有许多内容都是这样的,一篇课文就有这么多,三年来这七十多篇文言文涉及的会有多少啊!
二、教材的内容还是有些死板。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北师大附中的副校长程翔在一次公开课前问学生:“喜欢学语文的举手?”结果举手的没几个人。后来,他在讲学中曾说过:学生要是因病或因事误了几节语文课,他毫不担心,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
语文教学不重要吗?恐怕没有人会认同,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却日益下降,学生对语文课已经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自然就无法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会很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011年暑假,我正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华东五市游”。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几个地方都在其中,我带上相机,在南京中山陵,苏州狮子林、寒山寺,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杭州西湖等几个景点,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回来后上课,正好八年级上册有说明文《苏州园林》,我拿上相机,用数据线连接教室的电视机,结合课文展示照片,逐个形象地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产生了有机会也去看看的念头。这一课的教学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枯燥无味的说明文也变得有滋有味了。在上杜牧的《泊秦淮》时,我边上课边展示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的照片,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格外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所以语文的教材还是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多变,千万不要语文教学走上“公式化”的道路,用死板的方式教育学生,用标准化的程式给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变成一种新时代的“八股文”,
语言教育是关于母语的教育,在祖国语言中负载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人类文化与精神。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的学科,是要长期学习,终生都要使用的。希望苏教版语文教材能再修改,贴近教学需要,贴近生活需要,让语文教学真正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人才。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