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现状的分析,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就业问题直接反应出人才培养的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结合。文章从保持专业优势,提高综合能力及专业综合有机结合提出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性;综合性;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8年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国家、政府、大学以及学生本身都对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建议。高等教育的优化必须把加深专业学习和丰富学科结构有机结合,使得专业性与综合性和谐统一,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保持专业优势,展现个性与特色
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于有着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世纪前期,专业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并一直沿用。专业教育为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及时高效地解决了时代对于专业化人才需求的问题。《中国教育年鉴》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专业分科,从1953年215种截至到1980年增加到1039种,无论文理工农林医师范财经政法艺术都成倍增加。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对于专业知识的考
察成为主体。
二、提高综合能力,高等教育新使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日益兴起,不同领域内的知识相互关联的程度日益加深。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必然要求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的知识探讨相关问题,从而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专业化与综合化的统一。
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快速,新技术、新科技、新领域的产生,使得社会对于人才具有跨学科、高综合素质的能力要求提高。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交叉性的新兴行业,毕业生就业也不再是专业对口一种模式。就业后的职业流动性比较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跨专业就业。这就对高等教育从“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整体知识水平成为高校教学体系的新的发展点。
三、专业与综合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在当前的高校改革中应勇于打破专业界限,以开放的思维,综合性为特征的培养方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专业扎实、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的综合化,应在传统的专业性基础上增加实践性的结合;突出专业优势的同时,以信息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灵活、创新的应对社会发展;以专业为核心的强化相关能力培养。
1)建构卓越的学科文化。学科建设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学科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科建设的奠定与发展,决定着大学文化的整体性质和价值取向。各个专业和学院的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各自不同的学科文化的建设决定的。在学科建设中,努力提升学科的内涵,规划清晰,从而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行业产业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势相适应,并扩大招生量,以改变企业急需专业人才的局面。在确保专业课数量质量的同时,增加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以良好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以高校课程改革为手段,发挥大学综合优势,做到融入性知识结构的建构,以课程范畴的扩大扩展为思维方式的扩展,人才素质的综合。如增加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的课程,为对数学物理感兴趣的文科同学提供建模实验课,做到理工渗透,文理结合。
3)实现教材改革。不可否认当前高等教育中,教材的统一与陈旧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桎梏,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教材改革的第一要务是要打破教材选择的同一性,增加院校选择的自主权,从而使各院校的科研成果及学科建设特色真正体现在教材中,对于很多已经取得研究成果更及进有效地传递到学生。这不但可以改变当前全中国的教材统一的僵化、单一的局面,也能更好的体现特色、体现创新,也更短的把教师的科研转化成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是对于院校特色学科的建立、教学体系的形成等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4)加大职业能力教育。目前高校的职业能力教育做的相对滞后,现有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也多集中在学生毕业前,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时间较短。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将职业能力教育变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期间。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教育理念,并为学生作好就业服务工作,使学生能够比较快地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5)校企合作办学。学位管理,以学位管理为纽带,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有教育资源、研究成果,企业有管理理念、实践机会,将二者有机结合,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企业将先进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很多企业都会有一个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将这种企业培训提前至高校中,企业省去了培训费用,高校也实现了与社会的直接链接,节约社会资源,也使学生在深入工作中应用专业知识,直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基础,学科综合与交叉是经纬。对于大学来说,专业性是特色,综合性是使命,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虽然在深化专业教育同时增加各种综合教育有相当难度,但培养全面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企业、社会、时代的必然要求,使大学教育切实做到,为学生提供就业所需,为企业提供人才所需,为国家社会提供发展所需。
【参考文献】
[1]王亚杰.:《挑战与出路: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
[2]汪上,刘朝臣:《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
[3]黄新华,刘国荣:《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几点认识》,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
[4]刘承波《试论现代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
作者简介:李娜(1978.6 --),辽宁大学,助教,硕士
李颖(1988.11--),辽宁大学,学生,本科在读
责任编辑:王轶萌
【关键词】专业性;综合性;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8年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9年《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国家、政府、大学以及学生本身都对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建议。高等教育的优化必须把加深专业学习和丰富学科结构有机结合,使得专业性与综合性和谐统一,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保持专业优势,展现个性与特色
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于有着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世纪前期,专业教育走进大学课堂,并一直沿用。专业教育为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及时高效地解决了时代对于专业化人才需求的问题。《中国教育年鉴》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专业分科,从1953年215种截至到1980年增加到1039种,无论文理工农林医师范财经政法艺术都成倍增加。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对于专业知识的考
察成为主体。
二、提高综合能力,高等教育新使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日益兴起,不同领域内的知识相互关联的程度日益加深。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必然要求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的知识探讨相关问题,从而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专业化与综合化的统一。
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快速,新技术、新科技、新领域的产生,使得社会对于人才具有跨学科、高综合素质的能力要求提高。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交叉性的新兴行业,毕业生就业也不再是专业对口一种模式。就业后的职业流动性比较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跨专业就业。这就对高等教育从“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整体知识水平成为高校教学体系的新的发展点。
三、专业与综合对课程改革的启示
在当前的高校改革中应勇于打破专业界限,以开放的思维,综合性为特征的培养方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专业扎实、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的综合化,应在传统的专业性基础上增加实践性的结合;突出专业优势的同时,以信息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灵活、创新的应对社会发展;以专业为核心的强化相关能力培养。
1)建构卓越的学科文化。学科建设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学科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科建设的奠定与发展,决定着大学文化的整体性质和价值取向。各个专业和学院的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各自不同的学科文化的建设决定的。在学科建设中,努力提升学科的内涵,规划清晰,从而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行业产业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势相适应,并扩大招生量,以改变企业急需专业人才的局面。在确保专业课数量质量的同时,增加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以良好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以高校课程改革为手段,发挥大学综合优势,做到融入性知识结构的建构,以课程范畴的扩大扩展为思维方式的扩展,人才素质的综合。如增加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的课程,为对数学物理感兴趣的文科同学提供建模实验课,做到理工渗透,文理结合。
3)实现教材改革。不可否认当前高等教育中,教材的统一与陈旧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桎梏,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教材改革的第一要务是要打破教材选择的同一性,增加院校选择的自主权,从而使各院校的科研成果及学科建设特色真正体现在教材中,对于很多已经取得研究成果更及进有效地传递到学生。这不但可以改变当前全中国的教材统一的僵化、单一的局面,也能更好的体现特色、体现创新,也更短的把教师的科研转化成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是对于院校特色学科的建立、教学体系的形成等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4)加大职业能力教育。目前高校的职业能力教育做的相对滞后,现有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也多集中在学生毕业前,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时间较短。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将职业能力教育变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期间。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教育理念,并为学生作好就业服务工作,使学生能够比较快地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5)校企合作办学。学位管理,以学位管理为纽带,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有教育资源、研究成果,企业有管理理念、实践机会,将二者有机结合,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企业将先进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很多企业都会有一个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将这种企业培训提前至高校中,企业省去了培训费用,高校也实现了与社会的直接链接,节约社会资源,也使学生在深入工作中应用专业知识,直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基础,学科综合与交叉是经纬。对于大学来说,专业性是特色,综合性是使命,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虽然在深化专业教育同时增加各种综合教育有相当难度,但培养全面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企业、社会、时代的必然要求,使大学教育切实做到,为学生提供就业所需,为企业提供人才所需,为国家社会提供发展所需。
【参考文献】
[1]王亚杰.:《挑战与出路: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之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
[2]汪上,刘朝臣:《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
[3]黄新华,刘国荣:《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几点认识》,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
[4]刘承波《试论现代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
作者简介:李娜(1978.6 --),辽宁大学,助教,硕士
李颖(1988.11--),辽宁大学,学生,本科在读
责任编辑:王轶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