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观众的演出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新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火花。要获得如此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局面。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我创设了满池荷花盛开的情景,先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课文观赏荷花挨挨挤挤以及荷花全开、半开和含苞待放的形态,然后让学生具体描述。这样,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从多个角度描述荷叶的多以及按花开得不同程度描述荷花的美,还能概括性地描述满池荷花、荷叶的整体美。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高涨,都试图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取得“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是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质疑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文时,一个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先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论题:“是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还是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导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敢于创新。我在教学中,有时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有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有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句段提出问题,有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提出问题,有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避雨》一文时,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多么有心计的一个姑娘!”抓住这个中心句,我引导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心计”是什么意思?文中怎么表现她有心计?为什么在心计前面加上“多么”?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时,要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词语和主要内容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经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质疑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在不断地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循序提高,创新意识也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总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学生创造意识的沃土,一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地。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观众的演出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新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火花。要获得如此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局面。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我创设了满池荷花盛开的情景,先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课文观赏荷花挨挨挤挤以及荷花全开、半开和含苞待放的形态,然后让学生具体描述。这样,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从多个角度描述荷叶的多以及按花开得不同程度描述荷花的美,还能概括性地描述满池荷花、荷叶的整体美。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高涨,都试图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取得“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是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质疑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文时,一个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先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论题:“是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还是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导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敢于创新。我在教学中,有时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有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有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重点句段提出问题,有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提出问题,有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避雨》一文时,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多么有心计的一个姑娘!”抓住这个中心句,我引导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心计”是什么意思?文中怎么表现她有心计?为什么在心计前面加上“多么”?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时,要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词语和主要内容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经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质疑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在不断地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循序提高,创新意识也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总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学生创造意识的沃土,一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