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7-0083-01
朗读作为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是具体文字的表达与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需要教师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改善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所蕴含的情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1.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
由于课堂朗读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语言简洁性的特征,学生在进行朗读过程中会出现理解不深入,朗读没有情感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方面,教师作为课堂朗读活动开展和规划的领导者,其表达能力和朗读文本选择影响朗读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在朗读内容选择时,大部分教师存在过于主观的问题,选择自己认为对学生阅读有效的资料,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规划的进程来完成朗读任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阅读爱好,容易使学生产生阅读抗拒感,从而限制课堂阅读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学生方面,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好动的特点,因此学生很难投入全部精力在朗读活动之中,传统朗读教学模式的乏味也容易造成学生朗读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阻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2.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新课堂朗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潜力和兴趣,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和规划朗读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朗读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更好的完成课程内容理解的练习提供帮助。在具体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升朗读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同时丰富朗读文章的结构,使学生朗读更具情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主旨和所表达的内涵。以学习《田忌赛马》一课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自愿组成三人小组,教师可根据小组学生学习能力和阅读水平,划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由一名学生扮演齐威王,一名学生扮演田忌,一名学生扮演孫膑,然后安排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过后教师可结合人物性格,来评价和指导学生朗读问题,规范学生朗读的语气和轻重音。在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后教师可再次安排学生朗读,分析两次朗读不同之处,以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
(2)强化教师引导地位,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课程内容的传授者,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为学生讲解朗读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进行朗读示范,并在示范朗读中融入自身情感,让学生感受朗读的力量和魅力,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成朗读经验的积累。以学习《放风筝》一课为例,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学生朗读的效果不太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并说出当时放风筝的过程和心情。在学生脑海中出现具体画面的时候,教师可进行文章朗读示范,并讲解朗读中重音和重读语句,同时说明自身朗读感受。在朗读示范完成后,教师可先让依照教师朗读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然后进行集体朗读,在朗读之后互相交流感受和体会,在相互促进中更好的把握文章内涵和思想。
(3)营造轻松愉悦朗读氛围
由于文字阅读具有一定枯燥性,长期朗读会使学生产生阅读疲惫感,从而降低朗读活动的实施效果和质量。因此,为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欲望。教师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学生制作教学课件,将学生朗读文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片和视频,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中完成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教师可制作与壁虎断尾有关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和生动的了解文章内容,并掌握文章朗读的主要技巧,加深学生朗读印象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更多自然现象和常识。
总而言之,朗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对小学阶段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朗读欲望和潜力,需要教师创新朗读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朗读内容的深层次感悟,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以实现提升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生功.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87+90
[2]董金凤.“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