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举行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趣味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让学生自发参与活动、多人参与的一个过程。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有效地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创设原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一、 引言
学生在校参与活动少,接触社会生活少,是阻碍学生接受教学知识的主要因素。所以开展适当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点,本文就小学数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探讨。
二、 什么是問题情境
众所周知,心脏是一个人乃至所有哺乳动物最重要的部分,而问题则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在学生一次次动手的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在学生努力克服的一个个问题中,能更高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调解解决能力,同时透过问题的表象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多年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老师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出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 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创设的认知背景
创建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老师要利用数学学习的视角把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侧重实践与真理的结合;将学习数学的必备知识基础与学习机会传送给学生,同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打开一个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尽情互动的空间。
(一) 抛出小学数学学习话题
在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趣味性、积极性的教学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接受一个具有数学概念的因素的信息,将学生上课的话题快速转换到数学示例,将一个个枯燥的理论转换成活生生的实例是任何一所小学教学机构都需要的。然而有的老师在讲解用数对确定位置,先从刘公岛和甲午海战,再到刘公岛作为爱国教育基地,然后到投放这一基地的军训活动里的学生方阵,最后展示方阵中特定人员的人物形象,提出方位确定问题。这样的讲解方式较为复杂冗长,对于学生来讲接受起来相对困难,而正确的方式则是直接昭示军训方阵队形,确切指出方阵中具体人员的位置。
(二) 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心理暗示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指引学生独立主动的从数学角度观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从数学的角度以数学的眼光追寻实际问题案例里的时间、空间的确立与改变,从中更为深切的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木工做一个长方形木头柜子需要多少木料。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大大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暗示。
四、 有效问题创设的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目前处于一个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初步阶段,而它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从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探讨问题。所以,情境创设必须具备一定的针对性,能够环绕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任务。斯苗儿老师曾提出:“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因此,一切数学教学情境问题都要从数学本体出发。
(二) 问题情境活动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会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对问题的质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动手实践而得出的知识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清晰的印象。如:在《铺一铺》的教学中,作者改变了从前的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接近日常生活,找寻生活中采用瓷砖铺造的美丽图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兴趣达到空前高度。通过对瓷砖的观看、记录、绘图,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对铺一铺的相关知识。
(三)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将问题情境化,即将问题情境放大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处于生活问题中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一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特点就是敢于迎接挑战、面对挑战,他们想要通过战胜挑战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多从学生这一特点出发,积极创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通过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初步进入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培养学生敏捷、快速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老师教学《平均数应用题》这一知识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现象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小红、小东三个人手里苹果的平均个数是 7个,由于小明有事出去了,现在只知道小红有9个苹果,小东有4个苹果,那么你能算出小明有几个苹果吗?像这样类似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得到提高,更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能加速实现教学知识与情境的交融,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把关注点从发现问题转移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上,从而积极有效的参与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5.
[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1996.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玺恩.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陈绍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水陈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创设原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一、 引言
学生在校参与活动少,接触社会生活少,是阻碍学生接受教学知识的主要因素。所以开展适当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点,本文就小学数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探讨。
二、 什么是問题情境
众所周知,心脏是一个人乃至所有哺乳动物最重要的部分,而问题则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在学生一次次动手的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在学生努力克服的一个个问题中,能更高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调解解决能力,同时透过问题的表象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多年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老师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出各种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三、 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创设的认知背景
创建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老师要利用数学学习的视角把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侧重实践与真理的结合;将学习数学的必备知识基础与学习机会传送给学生,同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打开一个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尽情互动的空间。
(一) 抛出小学数学学习话题
在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趣味性、积极性的教学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接受一个具有数学概念的因素的信息,将学生上课的话题快速转换到数学示例,将一个个枯燥的理论转换成活生生的实例是任何一所小学教学机构都需要的。然而有的老师在讲解用数对确定位置,先从刘公岛和甲午海战,再到刘公岛作为爱国教育基地,然后到投放这一基地的军训活动里的学生方阵,最后展示方阵中特定人员的人物形象,提出方位确定问题。这样的讲解方式较为复杂冗长,对于学生来讲接受起来相对困难,而正确的方式则是直接昭示军训方阵队形,确切指出方阵中具体人员的位置。
(二) 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心理暗示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指引学生独立主动的从数学角度观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从数学的角度以数学的眼光追寻实际问题案例里的时间、空间的确立与改变,从中更为深切的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木工做一个长方形木头柜子需要多少木料。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大大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暗示。
四、 有效问题创设的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目前处于一个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初步阶段,而它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从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探讨问题。所以,情境创设必须具备一定的针对性,能够环绕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任务。斯苗儿老师曾提出:“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因此,一切数学教学情境问题都要从数学本体出发。
(二) 问题情境活动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会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对问题的质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通过动手实践而得出的知识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清晰的印象。如:在《铺一铺》的教学中,作者改变了从前的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接近日常生活,找寻生活中采用瓷砖铺造的美丽图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兴趣达到空前高度。通过对瓷砖的观看、记录、绘图,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对铺一铺的相关知识。
(三)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将问题情境化,即将问题情境放大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处于生活问题中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一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的特点就是敢于迎接挑战、面对挑战,他们想要通过战胜挑战来彰显自己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多从学生这一特点出发,积极创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通过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初步进入到探索数学知识的海洋里,培养学生敏捷、快速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老师教学《平均数应用题》这一知识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现象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小红、小东三个人手里苹果的平均个数是 7个,由于小明有事出去了,现在只知道小红有9个苹果,小东有4个苹果,那么你能算出小明有几个苹果吗?像这样类似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兴趣得到提高,更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能加速实现教学知识与情境的交融,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把关注点从发现问题转移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上,从而积极有效的参与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5.
[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1996.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玺恩.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陈绍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水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