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_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CAI在化学教学中的巨大优越性
  (一)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行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可以创设生动活波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 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真对性的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这样的大幅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中学化学和溶解与结晶为例,学生通过计算机动画观察到在一杯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固体,开始时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不断运动,离开固体表面并跑到水溶液中,但也有少量离子却从溶液中回到食盐固体表面,随着背景音乐节拍的变化,两者运动速率慢慢接近,最后变为相等。这样,把溶解与结晶的动态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形象直观显示了出来,学生在极大兴趣中轻松掌握了知识。多媒体提供的教学信息既有声音、又有图像,色彩丰富,形像生动。在课堂上穿插录像片断,无疑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令学生观后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学科本身包涵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趣味实验以用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奥妙。要了解这些奥妙,就必须学好化学知识。在传统方法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具,教师化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和说明,刀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多媒体集文字、图象、图形、声音、动画、影视各种传递手段于一体,多媒体运用于课堂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让学生亲临其境,亲临其中,得到体验;还可以渲染氛,增强课堂直观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化学多媒体软件采用了大量的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印象画面,有助于创设理想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的载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流增强。多媒体运用文字、声音、图象以用各种表现手法,具备了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思维高度活跃,发挥出他们潜在的主动性,环环紧扣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一定程度不同上讲,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创造和发现,启发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加强了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从而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决出来
  在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说故事、图片到用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研究他们各自的接受能力、不同的探知方法,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共同质疑、探究。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了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病。
  二、应用CAI中的一些思考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应用CAI的过程中,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在CAI的应用中,我们发现了不少教师存在着一些问题,走入误区。
  (一)过分依赖CAI,计算机替代了教师
  从目前应用CAI的情况看,围绕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件居多,在应用时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甚至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着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难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发展,违背了应用CAI的初衷。
  (二)用多媒体教学取代了化学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真实地再现物质变化过程,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就是多媒体教学取代不了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因为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或操作比较复杂,成功率低等因素,往往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或播放录像取而代之,这根本达不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当然对于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教学或现象,以及现有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模拟来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
  (三).要注意适时适宜
  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到适时适宜,时间和内容要恰到好处。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而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不能把电教手段单纯当作教师教的胜仗,而应把它作为学生学的手段,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不能盲目增大信息量,以至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降低教学效果。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确定,不能一味追求计算机、电视、录像等手段,而忽视教师的讲授、板书、幻灯等常规的教学媒体。教师在上课时采用的多媒体技术,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是为用而用。只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高职口才课程应采取主体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高职;口才训练;主体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80-02  我国的高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时评风,从时评专栏的兴起到时评专版的开办,从由报纸发端到多种媒介形态的参与,时评已经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应该说,时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是大有可为的。新闻时评的编辑和作者应抓住这个机遇,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时评要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倡导核心价值、弘扬社会正气。时评一般是以群众关注的热点新闻作为新闻由头,文章切口较小,结构灵活,而且与受众
以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观察该学院参加过和没参加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区别。随机选取了6位已经参加了广东省与英国合作举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国际化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下一个目标。双语教学就是以培养英语能力与专业能力俱佳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方向。目前,针对高职院校的双语教育在某些地区已经逐步展开,但是鉴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使得双语教学的开展存在很多的难点。由此,针对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展开探讨。  [关 键
在探究财经报道的功能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软文”对于新闻的侵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传媒经济学”所涉及的部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商业像传媒那样是三方模式(媒
[摘 要] 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将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积极转化为相应的应用能力。主要从创新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入手,指出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完善、设置较为滞后和不够创新的问题,并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关 键 词]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
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产生了正音类基础问题。成人非母语语音辨别敏感性低,故隐蔽性高、正音难度大的语音问题关键不在于发音训练,而在于听辨能力的训练。听辨训练可具体化为对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才能顺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
[摘 要]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结合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方案。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
2002年1月1日,江苏城市频道推出了一档名为《南京零距离》的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栏目坚持“民生新闻”的理念,用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之后《南京零距离》迅速走红,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电视节目民生新闻的新浪潮,也使“新闻零距离”的内涵被延伸扩展,成了许多报纸进行新闻报道时所追求的目标。他们力求新闻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给受众“零距离”的新闻体验。  但近年来,一些报纸在贯彻“新闻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