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代经济繁荣、君主开明为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作为官吏休假的假宁制度在继承历代的基础上,体系趋于完善。休假的种类名目繁多,适用对象扩展到了官户奴婢。本文仅就假宁之冬至节略作论述。
关键词:唐朝;冬至;律令制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是继西汉以后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不少学者将其称之为“汉唐盛世”。与之对应,唐王朝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假宁制度。假宁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假宁”二字,在汪潜著《唐代司法制度》中解释到:隋开皇命高颖等撰令三十卷,二十七假宁[1]。假-官员休假,宁-官员遇丧事回家居丧,《假宁令》是当时官吏休假和居丧的制度。
一、冬至节令概况
在唐代,休浴名目、种类日渐繁多,就其种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旬假。即“十日一休浴”,王勃在《滕王图序》中称“十日休假,胜友如云”。节假。关于唐代官员的节假规定,《唐令拾遗》中的“开元七年令”和“开元二十五”令载有:诸元日、冬至并给假七日(节前三日,节后三日),寒食通清明给假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给三日(节前一日,节后一日),正月七日、十五日及每月旬,并给休假一日。内外官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分为两番,各为十五日。田假,若风土异宜,种收不等,通俗给之[2]。不定期假随意性很大,多依皇帝旨意而定。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将冬至所在的月奉为“天正”,而且也是一个可以与新年相媲美的节日。冬至这一天有好多的习俗,第一,拜天颁历。从历代宫廷祭祀来看,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泽祭地,故新、旧《唐书》中记载帝王冬至在圜丘的祭祀又称为“有事于南郊”。此间,唐人对历法十分重视,在统治的二百九十年中,颁行的历法主要有傅仁均《戊寅历》、僧一行《大衍历》等,这些历法都非常重视冬至。[3]第二,观兆测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为立国之本。由南至日书云物,辨五色之云,则是来年“丰稔之足微”第三,流传在民间的九九口诀也反映了以冬至为起点的气候变化和农作的重要时限。
二、冬至节在唐代法律文献及诗词中的具体体现
(一)冬至受朝
大唐冬至,朝廷十分重视,三年冬至敕:“每用冬至既于是有事圜丘,更受朝贺,实深克汤。自今以后冬至日宜取以日受朝,仍永为常式。”开元八年十一月十三日,中书门下奏曰“伏以十四日冬至,一阳初升,万物潜动,所以自古圣帝明王……自今以后,冬至宜取以次日受朝,仍为永式。
在朝贺方面,不仅是皇帝受群臣的朝贺,皇后、皇太子也受群臣的朝贺,同时,皇帝受皇太子的朝贺等等。下面仅以命妇朝皇后为例。史载:“永徽五年十一月,武后初立,群臣命妇朝皇后。礼仪使工部侍郎于休烈奏曰:据周礼,有命妇朝人主,朝女君。自永徽五年以来,则天为皇后,始行此礼。其日,命妇又朝光顺门。朝官命妇,并入杂处,殊为失礼。”有诏乃停。但朝贺之礼并不是始终都有,如代宗朝大历年间几乎一直信朝贺,直至“贞元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中书侍郎李泌奏,冬至朝贺”。遂又恢复此礼。
(二)冬至祭祀
在祭祀方面,开元二十八年七月,敕:“其建初、启运、兴、宁、永康四陵,每年四时人节,委所司判与陵署相知,进食进献。”在冬至节祭祀祖先,用以表达孝敬之心。在《旧唐书.礼仪志》中对圜丘有详细的描述,坛制四成,各高八尺一……五方上帝、日月、内官、中官、外官及众星,并皆从祀。在占测方面,“太史令掌管察天文,稽定历书。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之。”张晶《唐代冬至节研究》中也写到:初元年(689)冬,“正月庚辰朔,日南至,复亲享明党,大赦改元,用周正。”天授二年(691)“正月乙酉,日南至,亲祀明党,合祭天地。”
(三)冬至休假
在放假方面,《唐六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谓正元、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4]古代史书籍中有大量关于唐代官员休假的规定,诗人也吟诗来叙述唐代的冬至节,在《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律研究中对唐代的《丧葬令》、《假宁令》做了详细的规定,如“元日、冬至并给假七日(节前三日,节后三日)”。[5]
(四)娱乐文化
冬至节,不仅官吏放七天假,官户奴婢也放三天假。文人雅士饮酒作诗,别有一番情趣。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走动,互赠礼品。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此诗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冬至节家人团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五)服饰文化
冬至祭祀,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有一套严格的舆服制度。如武德初定令:皇帝冬至祭天时,乘玉輅“青质,玉饰末。”服大裘冕,无旒。祀毕,则乘金輅“赤质,金饰末”,服通天冠。民间,人们在这天也都着新衣,向舅进长袜,表示来年吉祥。
(六)饮食文化
冬至节的饮食在唐朝也非常受重视。皇帝赐礼物于群臣,唐学士“冬至发酒、兔、野鸡,其日尚食,供素馔,赐茶十串,其余时果新茗瓜、新历,是为经制。凡正冬至不受朝俱入进名奉贺。”[6]朝贺后,皇帝宴请群臣,杜甫有《至日》诗“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俆开扇影还。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央。”这隆重的场面恐怕只有大唐盛世才有。
三、冬至节令与传统文化
冬至,对今天的我们来讲,好像只是地理中的一个概念,那就更谈不上节日的氛围。不过,“冬至饺子夏至面”或“冬至混沌夏至面”对南北方的老一辈人来讲,还是很讲究、很热闹。苏州自古就有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而在北方,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袪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参考文献:
[1]汪潜.《唐代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2]仁井田升.《唐令拾遗》卷29《假宁令》.长春出版社,1989年,第66.
[3]张晶.《唐代冬至节研究》.陕师大硕士学位.
[4]《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第35页.
[5]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天一阁眀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
[6]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511页.
作者简介:
白爱爱(1989~ ),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现为西北政法
大学刑事法学院2014级法律史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唐朝;冬至;律令制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是继西汉以后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不少学者将其称之为“汉唐盛世”。与之对应,唐王朝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假宁制度。假宁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假宁”二字,在汪潜著《唐代司法制度》中解释到:隋开皇命高颖等撰令三十卷,二十七假宁[1]。假-官员休假,宁-官员遇丧事回家居丧,《假宁令》是当时官吏休假和居丧的制度。
一、冬至节令概况
在唐代,休浴名目、种类日渐繁多,就其种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旬假。即“十日一休浴”,王勃在《滕王图序》中称“十日休假,胜友如云”。节假。关于唐代官员的节假规定,《唐令拾遗》中的“开元七年令”和“开元二十五”令载有:诸元日、冬至并给假七日(节前三日,节后三日),寒食通清明给假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给三日(节前一日,节后一日),正月七日、十五日及每月旬,并给休假一日。内外官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分为两番,各为十五日。田假,若风土异宜,种收不等,通俗给之[2]。不定期假随意性很大,多依皇帝旨意而定。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将冬至所在的月奉为“天正”,而且也是一个可以与新年相媲美的节日。冬至这一天有好多的习俗,第一,拜天颁历。从历代宫廷祭祀来看,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泽祭地,故新、旧《唐书》中记载帝王冬至在圜丘的祭祀又称为“有事于南郊”。此间,唐人对历法十分重视,在统治的二百九十年中,颁行的历法主要有傅仁均《戊寅历》、僧一行《大衍历》等,这些历法都非常重视冬至。[3]第二,观兆测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为立国之本。由南至日书云物,辨五色之云,则是来年“丰稔之足微”第三,流传在民间的九九口诀也反映了以冬至为起点的气候变化和农作的重要时限。
二、冬至节在唐代法律文献及诗词中的具体体现
(一)冬至受朝
大唐冬至,朝廷十分重视,三年冬至敕:“每用冬至既于是有事圜丘,更受朝贺,实深克汤。自今以后冬至日宜取以日受朝,仍永为常式。”开元八年十一月十三日,中书门下奏曰“伏以十四日冬至,一阳初升,万物潜动,所以自古圣帝明王……自今以后,冬至宜取以次日受朝,仍为永式。
在朝贺方面,不仅是皇帝受群臣的朝贺,皇后、皇太子也受群臣的朝贺,同时,皇帝受皇太子的朝贺等等。下面仅以命妇朝皇后为例。史载:“永徽五年十一月,武后初立,群臣命妇朝皇后。礼仪使工部侍郎于休烈奏曰:据周礼,有命妇朝人主,朝女君。自永徽五年以来,则天为皇后,始行此礼。其日,命妇又朝光顺门。朝官命妇,并入杂处,殊为失礼。”有诏乃停。但朝贺之礼并不是始终都有,如代宗朝大历年间几乎一直信朝贺,直至“贞元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中书侍郎李泌奏,冬至朝贺”。遂又恢复此礼。
(二)冬至祭祀
在祭祀方面,开元二十八年七月,敕:“其建初、启运、兴、宁、永康四陵,每年四时人节,委所司判与陵署相知,进食进献。”在冬至节祭祀祖先,用以表达孝敬之心。在《旧唐书.礼仪志》中对圜丘有详细的描述,坛制四成,各高八尺一……五方上帝、日月、内官、中官、外官及众星,并皆从祀。在占测方面,“太史令掌管察天文,稽定历书。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之。”张晶《唐代冬至节研究》中也写到:初元年(689)冬,“正月庚辰朔,日南至,复亲享明党,大赦改元,用周正。”天授二年(691)“正月乙酉,日南至,亲祀明党,合祭天地。”
(三)冬至休假
在放假方面,《唐六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谓正元、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4]古代史书籍中有大量关于唐代官员休假的规定,诗人也吟诗来叙述唐代的冬至节,在《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律研究中对唐代的《丧葬令》、《假宁令》做了详细的规定,如“元日、冬至并给假七日(节前三日,节后三日)”。[5]
(四)娱乐文化
冬至节,不仅官吏放七天假,官户奴婢也放三天假。文人雅士饮酒作诗,别有一番情趣。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走动,互赠礼品。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此诗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冬至节家人团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五)服饰文化
冬至祭祀,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有一套严格的舆服制度。如武德初定令:皇帝冬至祭天时,乘玉輅“青质,玉饰末。”服大裘冕,无旒。祀毕,则乘金輅“赤质,金饰末”,服通天冠。民间,人们在这天也都着新衣,向舅进长袜,表示来年吉祥。
(六)饮食文化
冬至节的饮食在唐朝也非常受重视。皇帝赐礼物于群臣,唐学士“冬至发酒、兔、野鸡,其日尚食,供素馔,赐茶十串,其余时果新茗瓜、新历,是为经制。凡正冬至不受朝俱入进名奉贺。”[6]朝贺后,皇帝宴请群臣,杜甫有《至日》诗“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俆开扇影还。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央。”这隆重的场面恐怕只有大唐盛世才有。
三、冬至节令与传统文化
冬至,对今天的我们来讲,好像只是地理中的一个概念,那就更谈不上节日的氛围。不过,“冬至饺子夏至面”或“冬至混沌夏至面”对南北方的老一辈人来讲,还是很讲究、很热闹。苏州自古就有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而在北方,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袪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参考文献:
[1]汪潜.《唐代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2]仁井田升.《唐令拾遗》卷29《假宁令》.长春出版社,1989年,第66.
[3]张晶.《唐代冬至节研究》.陕师大硕士学位.
[4]《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中华书局,1992年,第35页.
[5]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天一阁眀钞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
[6]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511页.
作者简介:
白爱爱(1989~ ),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现为西北政法
大学刑事法学院2014级法律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