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导师制,培养拔尖人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师制是学生教育、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效的制度。本文对如何在日语专业实行导师制进行了阐述,以带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快速高效地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 日语专业 导师制 指导
  
  《200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指出:“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有学者指出,大学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一是回归大学的观念理性,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二是守护大学的理想主义,培养有社会担当精神的人;三是按人才成长规律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高等教育的导向是培养创新人才,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学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到日语专业,我们认为,更现实的做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地加大拔尖人材的培养力度,尽快使拔尖人材脱颖而出。
  根据国内外的教学实践和现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实行导师制正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材的重要途径。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造诣深厚、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及心理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成效显著,为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所仿效。导师制的基本做法是:为确定的导师选配一组学生,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由导师负责任地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学生教育、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一、导师制的渊源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为15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彻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要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必须得到某一学院及大学当局的双重同意。新生被录取之后,到一个学院报到时,学院就会为他指定一位该学院的院士(fellow)或讲师(lecturer)作为导师。简单地讲,导师制就是学生与分配给自己的导师每周见一次面,同时也接受其他的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与小班讨论,当然也不可能离开学生的课后自学。实际上,其他几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是导师制成功的重要基础,因为学生交给导师的论文就是通过讲座、自学等学习方式得到灵感并完成的。论文由学生口述、导师点评和讨论组成。与导师见面的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这就是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基本模式。
  二、日语专业如何实行导师制
  有人可能会问:“语言专业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可能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牛津大学的经验证明它是非常有效的。
  牛津大学王后学院(Queen’s College)本科生导师罗杰·皮尔森(Roger Pearson)对自身做导师的经验有如下介绍:“导师制的灵活性为语言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益处。对于语言专业来说,语言本身(英语或其他国家语言)成为导师与学生工作的中心内容,不论是听说课程还是读写课程,教学方法在语种之间、学院之间都是不同的,但是所有语言学习的共同点是:学习是在小组中不是大班里进行的,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关注。……学习语言不仅要自己会用,还要学习别人如何使用这种语言。因此牛津语言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分析语境,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理解作品,导师在此学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同时学校会就作品与作者的背景知识开设讲座。而学生的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每周一次的个别指导教学上,学生要按照导师给定的题目与参考书撰写一篇评论,或者为讨论一个给定的题目做准备,之后导师会评阅学生的文章,而且要两三个学生一起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有时候可能会在小班教学中继续讨论该专题,学生不用写论文,但每个人都要积极热烈地参加讨论。”
  从牛津大学的实践来看,对语言专业的学生实施导师制不仅可能,而且效果良好,因此,要培养日语专业较强创新性的拔尖人才,就要借鉴牛津大学的成功经验,实施导师制。但是,我们所设想的导师制不完全是照搬牛津的方式,而是在大部分课程进行课堂授课的基础上的导师制,就是说,绝大部分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完成,在课余时间部分或全部学生接受导师的指导。那么,如何在日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呢?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导师的选定
  导师是导师制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导师制的成功与否,因此选择合适的导师是实行导师制的首要环节。在选拔时应从德与才两方面考虑:(1)身体健康,师德高尚,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关心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2)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职称为讲师或讲师以上。导师选定后,由导师组成导师组对学生实施指导。
  除了坚持以上德才标准外,在选定导师时,还应注意导师组成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合理性。知识结构方面主要根据每位导师的专业方向,语言、文学、文化等各方向的导师应均有一定的比例,能力结构方面主要是指听、说、读、写、译(笔译、口译)五种能力各有所强。拥有一支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合理、各有所强的导师队伍,是学生真正成为基础厚、口径宽、方向精的拔尖人才的重要前提条件。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每3-5位教师组成一个导师组,每一个导师组中都应至少有1名日籍教师。
  2.学生的选定
  根据是否对所有学生实施导师制,我们可以将导师制分为择优导师制(或者称为部分导师制)和全员导师制。所谓择优导师制就是选择部分优秀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对其实施导师制,而全员导师制就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对所有学生都实施导师制。客观地讲,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导师资源的匮乏,很难对所有的学生实行导师制(个别招生人数少、学生素质高的学校也许有可能实行全员导师制),现阶段在大部分院校只能实施择优导师制,即选定部分优秀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实施导师制。同时,实施择优导师制,可以使优生得到优教,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师资资源的重要作用。
  选择学生,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学习成绩与各任课老师的综合评价。
  3.如何实施指导
  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情况,对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有不同的做法,对导师和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可能除了要求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和科研以外,还要求导师负责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不管如何要求,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导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提供指导。因此,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导师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科研的问题。
  (1)学习指导。我们所设想的导师制在进行学习指导方面有一个的显著特点:集体指导。所谓集体指导,就是学生在接受指导时,原则上不固定全程导师,而是以半个学期或更短的时长为单位轮流接受多位导师的指导,或者同时接受多位导师的指导。这些导师各自的专业方向不同,能力发展也各有侧重,这样做保证了学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处于基础阶段,导师的指导也应以学习为主,侧重点在指导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主要提高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进行拓展性学习。同时,导师也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特长所在,为高年级阶段的指导提供依据。高年级阶段,在坚持集体指导的同时,根据学生在基础阶段接受指导后的发展情况,学生应重点接受与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相一致的导师的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天赋潜能,扬长避短,高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和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达到快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跨越式地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目的。
  基础阶段的重点是打牢日语语言知识的基础,提高学生听、说、读的能力,掌握与日语语言和日本民族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因此,各位导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进度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具体的指导计划,每一阶段的指导都应在听、说、读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与指标,在计划完成的时候进行检查,并根据指导的具体情况,对指导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指导具体学习的同时,导师要为学生开列必读和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文献,增加知识储备。在学生阅读前提供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定期围绕所读文献进行讨论,开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基础阶段阅读的文献主要以日语语言、日本概况、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中文经典文献和浅显的日文读物为主。
  通过基础阶段的指导,导师和学生都会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特长所在,因此,进入到高年级以后,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应相对固定地由与学生特长相一致的导师进行指导,以便最大限度地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特长能力,真正使学生各尽所长,脱颖而出,成为该方面的拔尖人材。所谓特长能力就是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中,有的学生在某种或某几种能力方面具有超人之处,这种超人之处的能力就是该学生的特长能力。我们就应根据学生的特长能力所在,配备相应的导师,做到强强联合,实现指导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高年级阶段的阅读应在基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拓展,并结合科研的内容来进行。
  基本做法是:每个导师指导同一届的3名左右学生,实行导师定期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定期辅导是指师生根据各自工作或上课的情况,商定导师对学生的辅导时间,每周1—2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辅导按届(组)进行或集体进行。个别辅导则由师生约定,不定时进行,以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为主。学生以半个学期或更短的时间为一个周期,轮流接受不同导师的指导。一个周期结束后,进行总结,然后接受另一导师的指导,导师组根据前一周期的情况制订下一周期的指导计划。
  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与指标应根据各学校导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另外,在学习指导阶段,也要充分发挥日籍教师的重要作用。
  (2)科研指导。科研指导应重点在高年级阶段进行。高年级阶段,除了继续沿用基础阶段的基本做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导师的主要指导内容是:向学生传授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知识;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指定参考书,组织课外讨论;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和学生的科研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与学生共同确定科研题目;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论文。目标是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科研指导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读书报告撰写阶段,这一阶段,导师制订必读和参考文献的清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导师指定的文献并提交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提交以后,学生通过与导师单独交流或者一组学生与导师一起进行交流的方式,接受导师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由学生口述读书报告,导师进行点评,遇到问题随时进行讨论,如果是一组学生同时进行交流时,则所有学生都应参与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第一阶段的阅读和指导,学生能提高归纳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和表述思想的能力,并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明白如何去发现问题,怎样去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是学术论文撰写阶段。这一阶段,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由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论文的议题,导师对如何收集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仅提供指导性意见,并不提供具体的参考文献清单。论文所需资料和信息应由学生自己来收集整理,导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提供建设性意见的批评家,通过间接帮助使学生提炼整理所需资料,导师仅仅引导学生探索出一条可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学会取舍。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不定时地征求导师的意见。论文完成后,同样以单独或集体的方式接受导师的指导,并进行讨论。在撰写和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在这一阶段,学生还应协助导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
  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听完学生的口述后,导师首先都应对学生付出努力完成读书报告或论文给予肯定和表扬,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尽的分析评价。通过讨论,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所阅读文献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生撰写的论文的学术性和创新性所在,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提醒学生以后应注意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都由学生口述、讨论、确定下次的议题等环节组成,所用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
  另外,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初期可用中文或中日文混用的方式,后期则主要用日语进行交流,但同时应要求学生全程同步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通过科研指导阶段的训练,学生能提升创新能力,使科研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大大缩短毕业后进行科研工作时所需要的适应期和探索期,以便快出成果、出优质创新成果。
  总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日语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首选方式,只要各级组织及教师、学生充分重视并信赖这个教育制度,就必将带动教学质量的全面跃升,快速高效地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水龙.导师制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和意义[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3]胡守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李达轩,曾凡东.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
  [5]熊清平.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凭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教师如果只拘泥于课堂,课堂只会是一潭死水,无法掀起学生内心学习语文的情感波澜。本文作者认为教师需要在植根课堂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整合并优化课外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找到课堂内外结合的“五大切入点”,或探究,或想象,或品味,或训练,或积累,用鲜活的课外知识来充实课堂,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立体,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
摘要: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贯彻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新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凸显职业特色。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训和实践是保证学生形成技能,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考核应多样化、立体化,应重视过程考核。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灌输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中职语文学习的认识,变被动适应到主动迎接挑戰。  关键词: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问题反思解决对策    一、问题的提
摘 要: 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令人瞩目的重要文化经济现象。我国的“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都相继推出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区域文化产业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
摘 要: 因势利导历来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法则。本文表述了一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案研究,目的是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从中寻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 书信 沟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想,每个辅导员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虽然对老师并不一定有什么抵触情绪,但面对老师,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问什么答
摘 要: 从星罗棋布的首映礼到豪华的电影院,从追捧明星到恶搞台词,作为最具量贩价值的软性商品和社会亚文化,以及影视、资讯等流行文化正对在校的“85后”、“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婚恋标准、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本文以时下流行的文化符号为样本,解析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流行文化 社会亚文化 影响    流行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由时装、时髦
摘要: 中国古诗话数量浩若繁星,但由于其系统性不强,自身良莠不齐,妍媸共存于天下。以往研究古诗话的学者往往只停留在搜集古诗话原文或单篇、单断的研究,而未能对它进行全方位、整体、细致的研究,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当代学者对于古诗话研究的认识。《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填补了学界在这方面的空白。  关键词: 张一平《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 中国古诗话研究 系统性    《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是温州大学张一平的一
摘 要: 昆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青年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今后昆曲的普及和传承方式。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为对象,从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兴趣方向、接受方式、改革建议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类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环境存在欠缺,学生对昆曲的接受状况不容乐观,但参与和接受进一步普及的意愿较强。调查结果促使我们对昆曲在高校普及的方式以及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
摘 要: 为促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有机结合,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推进两者的优势互补和双向服务,取得了一定的业绩。本文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探索与实践的经验。  关键词: 高效统战工作 科技工作 有机结合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如何促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有机结合,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就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业绩,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新的认识。其主要做法和经验
摘 要: 开设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公选课的课程特点与高校开设公选课的质量现状,并提出了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以期为高校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公选课 现状 保障机制    一、公选课的性质、课程特点及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公选课的性质、课程特点。  公共选修课(公选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它是以
摘 要: 莫泊桑的《项链》叙述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两次人生理想破灭的过程,体现了玛蒂尔德生存之困境,结合作者卓有成就的短暂生命历程分析。本文作者认为,《项链》暗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照,也正因为此,它的教育意义是常青的。  关键词: 《项链》 生存困境 玛蒂尔德    近年来,读者对《项链》意蕴的新感悟、新认识、新探索层出不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只要我们“避免那种离开文本本身所许可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