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趣味。
下面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为例,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课都有情境主题图。但是,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由于地理环境、认知水平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境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我们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作适当的调整,设计贴近孩子的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公园游玩“租船”的情境,当全班同学按每船4人分小组后,出现了剩余的2人,这时我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同学们根据情境得出:剩余的2人也应租一条船。以后遇到类似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结合生活实际去解决。又如学习“混合运算”时,我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我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让学生买文具、买小食品,在一买一算中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探究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还如:学习“统计”时,结合本班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创设情境:老师要买水果,怎样知道同学们最爱吃什么水果呢?老师要布置教室,怎样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引出了统计。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例如学习“辨认方向”时,我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找首都北京、找我们所在的省份——甘肃省、找自己的家乡、找2008年5·12地震的省份等,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认识路线”时,我分别出示了嘉峪关市区现通行的1路、2路、3路、4路公交车行驶的路线及沿途站点,学生在比较熟悉的生活中探究了数学知识。又如学习“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内容时,我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学生的课外调查,如家用电器的价格、学校图书室的各种图书数目、学校男女生人数、四大名山的海拔高度、一些珍奇鸟类的数量等等,既填充了教材,又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活味。还如:学习“测量”时,学生量自己的铅笔、橡皮、书本、文具盒、课桌、手指等长度,量硬币、橡皮、书本等厚度,在实际活动中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再如:学习“认识角”时,我将教室门慢慢推拉,学生观察门和地面形成的夹角,让学生把小剪刀打开,观察所形成的角,还让学生随意翻书本,看看所形成的角,最后让学生拿出自制钟面,拨动时针和分针,探究几时几分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在这种生活化的探究内容中,还数学于求真求实的本质。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学生学习数学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便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应用。如学习了“1千米有多长”后,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上学生走1千米并记录所用的时间,经过体验,学生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具体的感受。又如学习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课外书,同学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同学们的睡眠时间,针对我校提供营养早餐这一情况,让同学们统计最喜欢吃的早餐并上报学校等,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如学习了“认识图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学生们设计的各种图案令我惊讶!再如学习了“回收废电池——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学生不仅学会了三位数的加减法,更明白了废电池对土壤、对水、对人体健康的极大危害,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将家里废电池交到班级的回收废电池箱里。这样,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还有,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小调查、做数学小实验比如豆芽的生长情况等等。
总之,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趣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下面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为例,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课都有情境主题图。但是,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由于地理环境、认知水平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境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我们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作适当的调整,设计贴近孩子的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公园游玩“租船”的情境,当全班同学按每船4人分小组后,出现了剩余的2人,这时我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同学们根据情境得出:剩余的2人也应租一条船。以后遇到类似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结合生活实际去解决。又如学习“混合运算”时,我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我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让学生买文具、买小食品,在一买一算中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探究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还如:学习“统计”时,结合本班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创设情境:老师要买水果,怎样知道同学们最爱吃什么水果呢?老师要布置教室,怎样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引出了统计。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例如学习“辨认方向”时,我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找首都北京、找我们所在的省份——甘肃省、找自己的家乡、找2008年5·12地震的省份等,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认识路线”时,我分别出示了嘉峪关市区现通行的1路、2路、3路、4路公交车行驶的路线及沿途站点,学生在比较熟悉的生活中探究了数学知识。又如学习“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内容时,我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学生的课外调查,如家用电器的价格、学校图书室的各种图书数目、学校男女生人数、四大名山的海拔高度、一些珍奇鸟类的数量等等,既填充了教材,又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活味。还如:学习“测量”时,学生量自己的铅笔、橡皮、书本、文具盒、课桌、手指等长度,量硬币、橡皮、书本等厚度,在实际活动中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再如:学习“认识角”时,我将教室门慢慢推拉,学生观察门和地面形成的夹角,让学生把小剪刀打开,观察所形成的角,还让学生随意翻书本,看看所形成的角,最后让学生拿出自制钟面,拨动时针和分针,探究几时几分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在这种生活化的探究内容中,还数学于求真求实的本质。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学生学习数学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便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应用。如学习了“1千米有多长”后,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上学生走1千米并记录所用的时间,经过体验,学生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具体的感受。又如学习了“统计”后,让学生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课外书,同学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同学们的睡眠时间,针对我校提供营养早餐这一情况,让同学们统计最喜欢吃的早餐并上报学校等,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如学习了“认识图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学生们设计的各种图案令我惊讶!再如学习了“回收废电池——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学生不仅学会了三位数的加减法,更明白了废电池对土壤、对水、对人体健康的极大危害,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将家里废电池交到班级的回收废电池箱里。这样,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还有,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小调查、做数学小实验比如豆芽的生长情况等等。
总之,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趣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