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林格:一生在人性的麦田里守望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co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轻的时候,可以选择为理想而崇高地死;当年长的时候,可以为理想而卑微地活。
  有一位美國作家,人生中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经典作品之一。在将“英雄主义”作为社会文化象征的美国社会,他所塑造的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这就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与他的《麦田守望者》。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联结起无数人共鸣的思绪。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国籍:美国
  职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 《麦田守望者》 《弗兰妮与祖伊》 《高举屋梁,木匠们》 《西摩:一个介绍》《九故事》等。
  主要成就: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这本小说半个多世纪以来震颤了无数敏感的灵魂,其中包括文坛巨擘罗斯、厄普代克、纳博科夫等。村上春树甚至亲自将《麦田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译成日语,坦言对自己影响至深。

|我们不一样|


  塞林格跟一般的作家很不一样,他的一生非常传奇。1919年,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典型中产阶级家庭。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宣布参战。第二年,塞林格入伍从军,同时正式投入了写作事业。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的景象令塞林格感到恐惧。随后他又被派往德法边界的赫特根森林,但是由于战略失误,盟军几乎全军覆没。塞林格虽然死里逃生,但是在这之后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甚至还患上战后心理综合征。
  他在《麦田守望者》中渗透着对军队和战争的谴责。他借着小说的主人公——16岁的叛逆少年霍尔顿,表达了自己的反传统、反虚伪、反对利益至上、反对精神世界空虚等诉求。
  有人说,霍尔顿是二战以后美国最有名的小说人物;有人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霍尔顿。那么,霍尔顿为什么这么有名?谁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者到底在守望什么?

|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


  在《麦田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而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观主义的色彩。
  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两天的经历和感受。16岁的霍尔顿出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一个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浑账的凯迪拉克……”
  整篇小说,霍尔顿总共进行了四次“守望”:第一次,对琴的守望。他为了守护纯洁善良的琴,跟室友斯特拉德莱塔打了一架;第二次,对自己的守望。他叫来了妓女,却最终没有做任何事情,守护了纯洁的自己;第三次,对善良的守望。他捐钱给修女做慈善,守护了人性的善良;第四次,对妹妹菲比的守望。他为了守护妹妹幼小纯真的心灵,试图擦拭墙上的脏字,也放弃了远行的计划,并跟妹妹重归于好……
  此本小说导致了强烈的社会争议。一方面,有不少学校图书馆将它列为禁书;另外一方面,不少年轻读者把他视作必读经典。当然,经典之所以流传至今,肯定是有正面意义的。我们可以看到书中的反叛,但更要看到书中的反思。反思社会,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思我们自己。

|半生隐居者|


  《麦田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加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他就这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很少出门,除非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或去拜访隐居的《纽约客》前编辑成廉·肖恩。塞林格似乎在践行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他的书房是一间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每天早上8点他就带着盒饭入内写作,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得打扰他。人们想拜访他,也要事先递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门外更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的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年里,媒体要找到一张他的照片都很困难。这种隐居使得他被称为文学界的嘉宝——因不愿成名而更成名。或许塞林格选择逃避成人世界,只是因为他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
  《麦田守望者》中的那段话多么适合做他的墓志铭,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那些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浑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家简介】潘云贵,1990年出生,福建长乐人,作家,大学中文教师。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奖项,出版《如果你正年轻,且孤独》《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我们的青春长着风的模样》等书。
  【作家潘云贵最新出版图书】
  书名:《清风烈酒后,愿你终能懂自己》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内容简介】
  潘云贵用沉稳的笔触,讲述了作为90后大学教师的自己面对的理想与生活。一段难以割舍的成长历程,存放着他与自我、与世界、与时间周旋后的和解心绪,发出年轻灵魂共有的声音。文集带着青春独特的色彩与思考,诗意华丽,温暖而动人。敬往事一杯酒,赠余生以清风,未来迢迢,愿我们在与自己重逢的路上变得更好。
  【部分段落摘录】
  1.梦想与爱一样,都是世间太过迷人的东西,而我们是一群相信梦想的傻瓜。清早自己温的粥,深夜独自饮的酒,此生悲欢,唯有内心的神明知晓。我写下人生路途中的字字句句,关于生活,关于世情,关于梦想,不为怜悯,不为同情,不为展示,不为成为风景,只是为了抵抗遗忘。
  2.生命的土地上需要我们站一会儿,再站一会儿。许多云飘来,一座座桥在远处,骑马看花,清风是你,烈酒也是你。只愿在时间中,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成为单纯的人。
  3.在这负重不易、出路不明的时代,现实与生活给予我们太多的泪水与不安。我对自己说,不要再来了,这些疼痛、虚无、捕风捉影的日子,这些炽热灼人的生活,就让所有的苦恼、懊悔、困顿都随时间升涨起来的潮水,返回遥远的海域。
  预告 ︱4月 读书会
  书名:《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内容概要: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中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征集:《平凡的世界》阅读感悟 (1000字以内)
  邮箱: caiban_jdmw@163.com(来稿请注明:读书会)
  更多读书分享请关注“文苑”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宅家神游,忆及曾经。  你可曾体会,头冲舱门平躺在下铺,双脚所指的窗外,划过一颗颗夜星的奇妙?  你可曾了解,不用抬头,不用仰望,那些距你千万光年的遥远星球,竟然被“踩”在脚底的膨胀?  我见过密密匝匝的满天繁星,见过如洗弯月旁的泪痣孤星,被震撼过,被感动过。但令我无法自控地冲出车厢,硬生生将朋友从上铺摇醒拽下,无视同车厢旅伴的千奇睡姿,亦要在阵阵鼾声中分享的兴奋,只属于那一夜如梦如幻的星空。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曉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低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我家本在吴地,却长久地客
吕易欣  淄博市雪宫中学八年级学生,品学兼优,热爱文学,在《意林》《语文报》《少年先锋》等杂志发表文章十余篇。文学赋予了我一双独特的眼睛,它告诉我:心怀善念,就永远不会踽踽独行;脚踏实地,就永远不会忘记初心。而我将会和文字一起穿过彼此的生命,然后在不老的时光中,一次又一次地相遇。  常听人说最美的景致不过自然丽景。山川跌宕、皎月寒江、春华灿烂、草木葳蕤。可于我看来,最美景致不過墨笔扇上。  一人独
“你马上就能看到,我家的丫头今天穿得有多漂亮。”卡尔德隆对柯利蒂说,“她那身衣服,颜色跟她杏仁样的眼睛有多衬;还有那些小缀片……”  他们跟其他孩子的父母站在一起,正焦急地等待放学。卡尔德隆滔滔不绝地说着,但柯利蒂只顾盯着眼前紧闭的大门。  “你会看见的。”卡尔德隆说,“站这边,站得近一点儿,他们马上就要出来了。你家孩子怎么样?”对方做了一个痛苦的表情,龇出牙齿。  “不会吧。”卡尔德隆说,“你给
对于我,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竹子也好,榕树也好……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榕树。它是油绿油绿的,在巨大的树干之外,它的繁枝,一垂到地上,就入土生根。  走到一棵大榕树下,就像进入一片凉爽的丛林,怪不得人称福州为榕城,而我的二堂姐的名字,也叫作“婉榕”。  现在我要写的是:“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农妇!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時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  她们皮肤
如果一头猪想飞起来,它需要多少只气球?  27岁的王村村试图为猪实现这个梦想。他在重庆的山头上找了一块草坪,在附近农家买了一头160斤左右的猪,又请来70多位学生,每三四个人负责一个氦气罐打气球。4个小时后,他们充了一两万只氦气球,绑在一起,系在那头猪的身上,然后——即将离地的时候,猪跑了。  代替猪站在一两万只气球底下的,是王村村。他弯着腰,努力保持重心向下,气喘吁吁地对着镜头说:“我拉不动了,
相识相恋  我的外婆原名潘白琴,1915年出生在苏州,是苏州望族潘世恩的后代。  我外婆十几岁的时候,亲生母亲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妈,后妈觉得白琴不能每天在家里闲着无所事事,要挣点钱,就像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一样。因为她从小接受艺术熏陶,学习书画,也会弹琵琶,正好有一技之长,就到上海的书场谋生。  我的外公张伯驹,当时是中国四大银行之一盐业银行的董事,主管上海盐业银行的业务,经常需要往返北京、上海。我
原来,无间的亲密才是最珍貴的东西。  突然想  疫情过后  还活着的话  要骑摩托  一路走亲访友  看到每一个故人  都拥抱  如果有人不在了  就抱一抱他的老母亲  如果老母亲也不在了  就抱一抱  他家门口的树
吴小如先生在《我是怎样讲析古典诗词的》一文中谈到了自己评赏诗歌的四条原则: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原则。我们以杜甫的《曲江二首》为例:  曲江二首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
山总持着一副等待的姿态禅定一方,水则以饱满的寻觅激情绕山冲谷,奔流不息。我做不到有山一样的沉着,但可以有一滴水的情怀,流动在一条条可以流动的道上,寻觅着一个个日子,一处处的风景。  那一天,不必要说具体的哪一天,因为我看着流动的水是今天也是昨天,是当下,可又随之即失,一切都在流动,就说那天也一样流到了我当下的笔尖。记得那一天,我到了被奉为灵山之名的大山前,股股清风夹杂着禾嗅裹袭而来,感觉支起我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