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立春》拥有特殊的电影时空,“慕春”情结和黑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表征了时间的向度;而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则对影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关键词]《立春》 理想与现实 电影时空
《立春》的上映引起了无数的关注,我看完之后首先就想到了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信
2000年,冯·提尔导演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两项“金棕榈”奖。在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理解为一个赴美移民的悲剧故事,而且影片本身也因戳穿了美国自由民主的神话而与奥斯卡失之交臂。但是,在世人看来,“金棕榈”并不逊色于“小金人”,因为人们为影片中的爱与牺牲以及对生活的执着、对希望的坚守而感动。
在精神维度上讲,《立春》中的王彩玲就是一个黑暗中的歌者。在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之中,王彩玲等人通过对理想的坚守而彰显了触痛灵魂、近乎残酷的生命质感。这突出地表现在影片的电影时空之中,“慕春”情结和黑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表征了时间的向度:而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则对影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充分地阐释。
一、电影时间研究
影片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其中的“慕春”情结以及黑白影像却为我们彻底地展示了影片所隐含的时间维度。
(一)“慕春”情结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有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这是影片开头的画外音,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令人莫名感动的气息。伴随着镜头的切换,传来的是影片主人公王彩玲的歌声,歌曲的名字是《慕春》。炽热而真诚的声音为我们明晰地诠释了歌曲的真谛——对春天的期盼、向往、憧憬与渴慕。实际上,这也成为贯穿影片始终的一种情调,在接下来的影片中这种对春天渴慕的气息会时时扑面而来,并且最终凝结成一种“慕春”情结。
影片中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慕春”情结。王彩玲自不必多说了,黄四宝、周瑜不也都在春天将要来临的时候纷纷行动起来了吗?虽然黄四宝考美院又一次失败了,而周瑜拜师学艺的企图并不明确,但是他们的生活毕竟开始涌起了波澜。实际上,王彩玲的父母不也在春天来临之际有着自己的向往与祝福吗?
但是,“慕春”情结也仅仅是一种情结而已。“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再次用画外音的方式道出了“慕春”情结的真谛。也就是说这样的情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的一厢情愿,并不会真的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与意义。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人们继续对春天的渴慕。因为这里的“春天”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季节概念,而是蕴含了一种精神方面的向度。春天是希望的表征,而在线性时间坐标中,希望总是处在未来的时段中。
影片中所展示的景象处处布满了冬天的气象,这就与影片中的“慕春”情结形成了一种悖论性的存在,于是影片时间维度中的二元对立就摆在了受众的眼前。应当说,这样的表征方式,别具特色而又切中肯綮。“春”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久远的文学意象或者说是文化原型,本身就蕴含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质。而影片用“慕春”情结超越现实的凝滞,不仅仅表征了时间的维度,更在这样的时间向度之中蕴含了对抗、超越苦难,憧憬、坚守希望的精神特质。
当然,“慕春”情结的凸显是以冬天为参照的,影片通过色彩的选择为我们展示了冬天的气象。实际上,这样的展示方式恰恰在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标明了影片的时间维度,这就是影片对照鲜明的黑白影像。
(二)黑白影像
导演顾长卫是与张艺谋同时代的摄影大师,深谙光与色的魅力。早在影片《孔雀》,顾长卫就通过色调的运用,镜像化地为观众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富于质感的时代剪影,“黑白和灿烂的绿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底层生活肖像”。影片《立春》则更加简洁,更加坚硬。
总体上来说,影片在色彩方面以灰黑等暗色调为主,而在这样的主题影像之中又具有或隐或显的极端的亮色。这样鲜明对照的色彩就具有了黑白影像的文化特质。
“在心理方面,色彩是电影中的下意识元素。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和气氛。”《立春》就通过简洁明了而又对照鲜明的黑白影像表现了坚硬却分明的黑白人生。
王彩玲就生活在灰黑色彩之中,灰色的小城、灰色的教学楼、灰色的宿舍、灰色的衣服,单调、凝滞、沉郁是其生活色彩基本的特质。只有在她憧憬希望或者是遭遇爱情时才会有一丝明亮的色彩。在与黄四宝发生爱情之后,镜子中的她也显示出女人特有的美丽与魅力,只可惜那样的她只能存在于镜子之中,从而成为一个虚拟的非真实的存在,这也就预示了她与黄四宝的结局只能是一场无奈。另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胡金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这个城市的一桩悬案”,而王彩玲却认为他是一个赤子。于是,影片中的他在色彩上就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尤其是他“强暴”那个女学员之后的那段芭蕾,身着白色衣服、在黑暗包围的亮光中舞蹈的他简直就是天鹅与芭蕾的化身,从而也就成为了美与理想的象征。
其实,在我们欣赏这种洁白、纯真的生活的背后还有着另一层次的蕴含。相对于黑色,白色往往就是真、善、美的象征。应当说,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已经伴随了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但是,时至今日,这样的追索依然没有结束,这就在逻辑上必然地将希望指向了未来。于是,在这样的心理期许的指引下,黑白影像就成为了影片时间维度的深度表达方式。
二、电影空间研究
影片带给观众震撼的还有深刻的空间维度,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为我们揭示了深具电影内蕴的电影空间。
(一)小城意象
影片一开始,不断切换的空镜头就将一片朦胧的景象送入我们的视野。灰蒙蒙的天空、灰蒙蒙的房屋,仿佛一切都依然沉浸在冬天的沉寂之中,没有一丝亮色。而樓下来俯拍镜头下熙攘的人群与飘荡在芸芸众生上空的女高音又好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仿佛在诉说着“她”与“他们”的格格不入。
这就是《立春》的电影空间。
实际上,王彩玲所处的城市可能并不能被称为城市吧!且不去说建筑的格局、生活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容灵魂栖身的空间。王彩玲和那些热爱艺术、坚守梦想的人仿佛是这个城市的异类,成为“这个城市的一桩悬案”。于是,他们就一直心怀遥远的北京梦,渴望离开这个地方。恰如影片中黄四宝所说的那样:“看到有人离开这个城市,不管他去哪里,我都很羡慕”。离开这个城市变成了一种隐喻,空间的转移具有了文化精神的含义。灰色 小楼的学校、寝室与朦胧而又有些许神秘的人民大会堂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笼罩在黄色的灯光里的人民大会堂,恍惚、迷离、切近而又遥远,成为只能遥想却不可触摸的对象。
其实,对于顾长卫的影片《孔雀》,早就有人就其中的“小城”进行了深度聚焦。“小城(镇)在中国社会地理上的双重附着性,赋予了它文化身份中的特殊性”,“小城情结的背后,恰恰体现着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那种挥之不去的传统意识与现代性的纠缠,其间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在《立春》中,具有类似文化蕴涵的小城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且经过与北京的对照,我们更能明了地发现其中所表征的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
(二)镜像表达
影片空间表达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炉火纯青的镜像表达。
所谓镜像表达是指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子中的形象。影片“景中镜”或“镜中景”的构图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传达着特殊的文化意蕴。在影片中,所有坚守梦想或者曾经坚守过梦想的人,都有镜像中的影像表达。
王彩玲答应教周瑜唱歌,就采用了镜像表达的手段。镜中的王彩玲彻底、忘情地演唱令人动容。此时的王彩玲是最幸福的,因为她沉浸在理想的世界中。然而,这样的幸福只能存在于镜子中,而中国自古就有所谓“镜中花,水中月”,其中的寓意不辨自明。现实中的他们只能跻身在狭小的琴房、宿舍里,促狭的影像空间显示了人物逼仄的生活状态。黄四宝第一次正式亮相同样是通过镜像式的影像表达。当时的他正在画自己的人体,黄四宝、镜子中的黄四宝、画中的黄四宝就构成了一种蕴含深刻的影像链接,黄四宝绘画理想的虚幻性由此得到极致性地凸显。胡金泉也是活在镜像中的人,当他从大家的嗓子眼里把自己这根鱼刺拔出来之后,他开始了最后一次心之舞。一身白衣的他真的就成了天鹅的化身。然而,他只能在镜子之中才能这样陶醉于自己的理想,更残酷的是他的镜子也是割裂开来的,仿佛在形象地诉说着他文化身份的碎裂。已经开始寻求退却的周瑜也有自己的镜像表达,他在镜子中朗诵诗歌的样子不也会带给我们温暖的感动吗?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镜子中的形象在哲学意义上构成与自我相对的“他者”,婴儿就是从分不清我与镜子中的形象到分清区别从而走向成长之路的。“镜前的孩子从将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到指认出那正是自己的过程,包含了双重误识与其中:当他把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时,是将‘自我’指认成‘他者’而当他将镜中像指认自己时,他却将光影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迷恋。”具体至《立春》的镜像表达,其中就满蕴了如许的迷恋与执着。且不去管它是否错位,其震撼人心的效果确实毋庸置疑。
一面简单的镜子实际上是将现实与理想的生存空间进行了彻底地割裂。二者的尖锐对立以及镜像表达的特殊含义,昭示了理想的脆弱与坚守的可贵,同时也撕扯了观众们善良的期盼。
三、结语
在某种意义上说,影片《立春》所传达的主旨就是现实与理想的悖论。王彩玲、黄四宝以及胡金泉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太多太多。
于是胡金泉在暴风雪的黑夜泪流满面、孤独行进的镜头以及王彩玲埋首蹬车、逆风前行的二十五秒的长镜头就深深的烙在我们的心中,并且铸就成了一种坚守理想的象征。
影片最后的镜头深深触动了我:王彩玲与小凡母女两人在天安门广场说着故乡的童谣,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小凡纯真而美好的笑脸。这时的天安门已经脱去了那层朦胧的黄晕。我的心弦突然就被拨动了,眼睛不禁潮湿起来。孩子是永恒的希望,曾经的泪水与快乐已是如烟往事,所有的一切都过去了。而所有渴望生活、坚守理想的人都应当尊严的活着。
[关键词]《立春》 理想与现实 电影时空
《立春》的上映引起了无数的关注,我看完之后首先就想到了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信
2000年,冯·提尔导演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两项“金棕榈”奖。在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理解为一个赴美移民的悲剧故事,而且影片本身也因戳穿了美国自由民主的神话而与奥斯卡失之交臂。但是,在世人看来,“金棕榈”并不逊色于“小金人”,因为人们为影片中的爱与牺牲以及对生活的执着、对希望的坚守而感动。
在精神维度上讲,《立春》中的王彩玲就是一个黑暗中的歌者。在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之中,王彩玲等人通过对理想的坚守而彰显了触痛灵魂、近乎残酷的生命质感。这突出地表现在影片的电影时空之中,“慕春”情结和黑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表征了时间的向度:而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则对影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充分地阐释。
一、电影时间研究
影片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其中的“慕春”情结以及黑白影像却为我们彻底地展示了影片所隐含的时间维度。
(一)“慕春”情结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有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这是影片开头的画外音,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令人莫名感动的气息。伴随着镜头的切换,传来的是影片主人公王彩玲的歌声,歌曲的名字是《慕春》。炽热而真诚的声音为我们明晰地诠释了歌曲的真谛——对春天的期盼、向往、憧憬与渴慕。实际上,这也成为贯穿影片始终的一种情调,在接下来的影片中这种对春天渴慕的气息会时时扑面而来,并且最终凝结成一种“慕春”情结。
影片中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慕春”情结。王彩玲自不必多说了,黄四宝、周瑜不也都在春天将要来临的时候纷纷行动起来了吗?虽然黄四宝考美院又一次失败了,而周瑜拜师学艺的企图并不明确,但是他们的生活毕竟开始涌起了波澜。实际上,王彩玲的父母不也在春天来临之际有着自己的向往与祝福吗?
但是,“慕春”情结也仅仅是一种情结而已。“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再次用画外音的方式道出了“慕春”情结的真谛。也就是说这样的情结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的一厢情愿,并不会真的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与意义。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人们继续对春天的渴慕。因为这里的“春天”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季节概念,而是蕴含了一种精神方面的向度。春天是希望的表征,而在线性时间坐标中,希望总是处在未来的时段中。
影片中所展示的景象处处布满了冬天的气象,这就与影片中的“慕春”情结形成了一种悖论性的存在,于是影片时间维度中的二元对立就摆在了受众的眼前。应当说,这样的表征方式,别具特色而又切中肯綮。“春”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久远的文学意象或者说是文化原型,本身就蕴含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质。而影片用“慕春”情结超越现实的凝滞,不仅仅表征了时间的维度,更在这样的时间向度之中蕴含了对抗、超越苦难,憧憬、坚守希望的精神特质。
当然,“慕春”情结的凸显是以冬天为参照的,影片通过色彩的选择为我们展示了冬天的气象。实际上,这样的展示方式恰恰在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标明了影片的时间维度,这就是影片对照鲜明的黑白影像。
(二)黑白影像
导演顾长卫是与张艺谋同时代的摄影大师,深谙光与色的魅力。早在影片《孔雀》,顾长卫就通过色调的运用,镜像化地为观众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富于质感的时代剪影,“黑白和灿烂的绿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底层生活肖像”。影片《立春》则更加简洁,更加坚硬。
总体上来说,影片在色彩方面以灰黑等暗色调为主,而在这样的主题影像之中又具有或隐或显的极端的亮色。这样鲜明对照的色彩就具有了黑白影像的文化特质。
“在心理方面,色彩是电影中的下意识元素。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和气氛。”《立春》就通过简洁明了而又对照鲜明的黑白影像表现了坚硬却分明的黑白人生。
王彩玲就生活在灰黑色彩之中,灰色的小城、灰色的教学楼、灰色的宿舍、灰色的衣服,单调、凝滞、沉郁是其生活色彩基本的特质。只有在她憧憬希望或者是遭遇爱情时才会有一丝明亮的色彩。在与黄四宝发生爱情之后,镜子中的她也显示出女人特有的美丽与魅力,只可惜那样的她只能存在于镜子之中,从而成为一个虚拟的非真实的存在,这也就预示了她与黄四宝的结局只能是一场无奈。另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胡金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这个城市的一桩悬案”,而王彩玲却认为他是一个赤子。于是,影片中的他在色彩上就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尤其是他“强暴”那个女学员之后的那段芭蕾,身着白色衣服、在黑暗包围的亮光中舞蹈的他简直就是天鹅与芭蕾的化身,从而也就成为了美与理想的象征。
其实,在我们欣赏这种洁白、纯真的生活的背后还有着另一层次的蕴含。相对于黑色,白色往往就是真、善、美的象征。应当说,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已经伴随了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但是,时至今日,这样的追索依然没有结束,这就在逻辑上必然地将希望指向了未来。于是,在这样的心理期许的指引下,黑白影像就成为了影片时间维度的深度表达方式。
二、电影空间研究
影片带给观众震撼的还有深刻的空间维度,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为我们揭示了深具电影内蕴的电影空间。
(一)小城意象
影片一开始,不断切换的空镜头就将一片朦胧的景象送入我们的视野。灰蒙蒙的天空、灰蒙蒙的房屋,仿佛一切都依然沉浸在冬天的沉寂之中,没有一丝亮色。而樓下来俯拍镜头下熙攘的人群与飘荡在芸芸众生上空的女高音又好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仿佛在诉说着“她”与“他们”的格格不入。
这就是《立春》的电影空间。
实际上,王彩玲所处的城市可能并不能被称为城市吧!且不去说建筑的格局、生活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容灵魂栖身的空间。王彩玲和那些热爱艺术、坚守梦想的人仿佛是这个城市的异类,成为“这个城市的一桩悬案”。于是,他们就一直心怀遥远的北京梦,渴望离开这个地方。恰如影片中黄四宝所说的那样:“看到有人离开这个城市,不管他去哪里,我都很羡慕”。离开这个城市变成了一种隐喻,空间的转移具有了文化精神的含义。灰色 小楼的学校、寝室与朦胧而又有些许神秘的人民大会堂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笼罩在黄色的灯光里的人民大会堂,恍惚、迷离、切近而又遥远,成为只能遥想却不可触摸的对象。
其实,对于顾长卫的影片《孔雀》,早就有人就其中的“小城”进行了深度聚焦。“小城(镇)在中国社会地理上的双重附着性,赋予了它文化身份中的特殊性”,“小城情结的背后,恰恰体现着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那种挥之不去的传统意识与现代性的纠缠,其间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在《立春》中,具有类似文化蕴涵的小城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且经过与北京的对照,我们更能明了地发现其中所表征的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
(二)镜像表达
影片空间表达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炉火纯青的镜像表达。
所谓镜像表达是指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子中的形象。影片“景中镜”或“镜中景”的构图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传达着特殊的文化意蕴。在影片中,所有坚守梦想或者曾经坚守过梦想的人,都有镜像中的影像表达。
王彩玲答应教周瑜唱歌,就采用了镜像表达的手段。镜中的王彩玲彻底、忘情地演唱令人动容。此时的王彩玲是最幸福的,因为她沉浸在理想的世界中。然而,这样的幸福只能存在于镜子中,而中国自古就有所谓“镜中花,水中月”,其中的寓意不辨自明。现实中的他们只能跻身在狭小的琴房、宿舍里,促狭的影像空间显示了人物逼仄的生活状态。黄四宝第一次正式亮相同样是通过镜像式的影像表达。当时的他正在画自己的人体,黄四宝、镜子中的黄四宝、画中的黄四宝就构成了一种蕴含深刻的影像链接,黄四宝绘画理想的虚幻性由此得到极致性地凸显。胡金泉也是活在镜像中的人,当他从大家的嗓子眼里把自己这根鱼刺拔出来之后,他开始了最后一次心之舞。一身白衣的他真的就成了天鹅的化身。然而,他只能在镜子之中才能这样陶醉于自己的理想,更残酷的是他的镜子也是割裂开来的,仿佛在形象地诉说着他文化身份的碎裂。已经开始寻求退却的周瑜也有自己的镜像表达,他在镜子中朗诵诗歌的样子不也会带给我们温暖的感动吗?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镜子中的形象在哲学意义上构成与自我相对的“他者”,婴儿就是从分不清我与镜子中的形象到分清区别从而走向成长之路的。“镜前的孩子从将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到指认出那正是自己的过程,包含了双重误识与其中:当他把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时,是将‘自我’指认成‘他者’而当他将镜中像指认自己时,他却将光影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迷恋。”具体至《立春》的镜像表达,其中就满蕴了如许的迷恋与执着。且不去管它是否错位,其震撼人心的效果确实毋庸置疑。
一面简单的镜子实际上是将现实与理想的生存空间进行了彻底地割裂。二者的尖锐对立以及镜像表达的特殊含义,昭示了理想的脆弱与坚守的可贵,同时也撕扯了观众们善良的期盼。
三、结语
在某种意义上说,影片《立春》所传达的主旨就是现实与理想的悖论。王彩玲、黄四宝以及胡金泉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太多太多。
于是胡金泉在暴风雪的黑夜泪流满面、孤独行进的镜头以及王彩玲埋首蹬车、逆风前行的二十五秒的长镜头就深深的烙在我们的心中,并且铸就成了一种坚守理想的象征。
影片最后的镜头深深触动了我:王彩玲与小凡母女两人在天安门广场说着故乡的童谣,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小凡纯真而美好的笑脸。这时的天安门已经脱去了那层朦胧的黄晕。我的心弦突然就被拨动了,眼睛不禁潮湿起来。孩子是永恒的希望,曾经的泪水与快乐已是如烟往事,所有的一切都过去了。而所有渴望生活、坚守理想的人都应当尊严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