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写作兴趣的缺乏,是当前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困境。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其实,写作并非难事,每个人真诚地袒露心声,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想所思就可以了。学生只要有了写作的热情,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语文教学艺术就是点燃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剂。下面试分析几位名师写作教学中所体现的教学艺术。
案例一:程红兵执教《多样化思维与作文》
教学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提问,教师通过几个提问将整堂课串联起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1. 老师在上课之前先出一个小题目:即想过河没有船怎么办?
2. 再出道题考你们怎么样?这个题是这样的:
A.一本平装书 B.一瓶百事可乐
C.一根纯金项链 D.一台彩色电视机
请开动脑筋,从上述四种物品当中选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
3. 现在考虑个题目,慢慢地过渡到写作上来。啤酒瓶子有多少种用途?要写出个说明文的话,要写啤酒瓶子有哪些用途呢?
4. 关于啤酒瓶子能够建立一个多样化的概念了。下面的问题是什么呢?生命是什么?请用多样化的形式,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1和2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多样化思维,3和4是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思维的过程。程红兵的这堂课的突破口是抓住立意,从而实现思维与写作的统一。教师围绕了几个提问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思维的规律,避免了只传授思维知识的不足。
案例二:黄厚江执教《一万个人眼中的一万种风》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被黄厚江称作生生共生。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写作兴趣激活同伴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用学生自己的写作感受和体验激活同伴的写作感受和体验,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丰富。
生生之间彼此的及时评价就是最好的交流和互动。评价艺术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堂课就充分体现了生生之间的评价。这就需要开明的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教师自己调控好自己的说话欲望,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
师:好的,我看同学已经读完了这篇习作。可以先就近相互交流一些想法,看意见是否有分歧。
生:文章标题提出观点,文章开头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我相信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种风”,然后所举的例子都是不同人眼中不同的风,在倒数第二段又强调了这句话。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有逻辑性——其实一次短短的发言,也是一篇议论文,要有理有据。赞同派的同学有没有补充?没有?那听听另一种声音。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例子并不都是证明这句话。
师:具体说——
生:比如第三段中的例子,不是这些人眼中的“风”,而是这些人身上的“风”。
师:观点对否,我们再讨论,但思维很清晰。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风”前后不一致,不是一个概念,作者在偷换概念。
师:你看过逻辑方面的书,对吗?(学生点头)接着说——
生:开头一、二节自然的“风”,三、四、五节是社会的风气,六、七两节是文学上的“风”。
教师的评价很机智,围绕思维的展开,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要有逻辑性。“你看过逻辑方面的书?”这句疑问相机鼓励学生去读关于逻辑方面的书,一方面是对读过逻辑学方面的书的同学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也推荐其他同学读一读逻辑学的书籍。看似一句平常的话,其效果的多重的。
学生的相互评价更加地充满智慧。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经过学生自己的几番讨论,习作中的问题也逐渐明朗。此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高,充分地发挥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观点得到重视,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写作热情被同伴互相点燃。课堂的教学效果必然显著。
案例三:《天空的颜色》选自实验学校某教师的教学手记
“天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我正在充满感情地读着范文,突然听到前排一个微小的声音“我知道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我一看,是前排的金玮在小声地自言自语,“金玮,你说为什么?”他站了起来,不好意思得挠了挠头,说“因为天空是一面镜子,映着蓝色的大海,所以天空是蓝色的。”“啊,多美啊。”我暗自赞美,“真是像诗一样的语言,大家想想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呢?”于是,更多诗一般的语言涌现出来,胖乎乎的张宇说,“天空如果是白色的,白云就看不见了,因此,天空是蓝色的。”穿裙子的徐之雅说:“是小朋友用画笔把天空涂成了蓝色。”爱幻想的詹泽立说:“因为星星喜欢蓝色的摇篮,所以天空是蓝色的……”孩子美丽的奇思异想令我惊奇,我羞愧地把自己的标准答案悄悄地藏了起来。
面对课堂的另一种声音,教师没有忽视,而是顺势利导,展开了另一番学生激起的讨论。这得益于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适时地改变自己的备课方案,关注到学生的原初体验。这实际上是一种开明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学生学习是自我构建的过程,答案式、直接性的教学过程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直奔“主题”让学生接受标准答案,大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先设计的精彩教案学生并不领情,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并不感兴趣,二他们的兴趣点又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的应变能力在此时就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时刻注意与学生的学习保持在同一频率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教学学生对写作教学的兴趣自然也会提升。
教学艺术的运用依赖于教师的“用心良苦”,每一节课的精心设计,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以及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只要教师的心中放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教学艺术的运用就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中呈现出来。
案例一:程红兵执教《多样化思维与作文》
教学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提问,教师通过几个提问将整堂课串联起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1. 老师在上课之前先出一个小题目:即想过河没有船怎么办?
2. 再出道题考你们怎么样?这个题是这样的:
A.一本平装书 B.一瓶百事可乐
C.一根纯金项链 D.一台彩色电视机
请开动脑筋,从上述四种物品当中选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物品。
3. 现在考虑个题目,慢慢地过渡到写作上来。啤酒瓶子有多少种用途?要写出个说明文的话,要写啤酒瓶子有哪些用途呢?
4. 关于啤酒瓶子能够建立一个多样化的概念了。下面的问题是什么呢?生命是什么?请用多样化的形式,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1和2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多样化思维,3和4是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思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思维的过程。程红兵的这堂课的突破口是抓住立意,从而实现思维与写作的统一。教师围绕了几个提问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思维的规律,避免了只传授思维知识的不足。
案例二:黄厚江执教《一万个人眼中的一万种风》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被黄厚江称作生生共生。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写作兴趣激活同伴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用学生自己的写作感受和体验激活同伴的写作感受和体验,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丰富。
生生之间彼此的及时评价就是最好的交流和互动。评价艺术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堂课就充分体现了生生之间的评价。这就需要开明的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教师自己调控好自己的说话欲望,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
师:好的,我看同学已经读完了这篇习作。可以先就近相互交流一些想法,看意见是否有分歧。
生:文章标题提出观点,文章开头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我相信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种风”,然后所举的例子都是不同人眼中不同的风,在倒数第二段又强调了这句话。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有逻辑性——其实一次短短的发言,也是一篇议论文,要有理有据。赞同派的同学有没有补充?没有?那听听另一种声音。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例子并不都是证明这句话。
师:具体说——
生:比如第三段中的例子,不是这些人眼中的“风”,而是这些人身上的“风”。
师:观点对否,我们再讨论,但思维很清晰。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中的“风”前后不一致,不是一个概念,作者在偷换概念。
师:你看过逻辑方面的书,对吗?(学生点头)接着说——
生:开头一、二节自然的“风”,三、四、五节是社会的风气,六、七两节是文学上的“风”。
教师的评价很机智,围绕思维的展开,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要有逻辑性。“你看过逻辑方面的书?”这句疑问相机鼓励学生去读关于逻辑方面的书,一方面是对读过逻辑学方面的书的同学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也推荐其他同学读一读逻辑学的书籍。看似一句平常的话,其效果的多重的。
学生的相互评价更加地充满智慧。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经过学生自己的几番讨论,习作中的问题也逐渐明朗。此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高,充分地发挥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观点得到重视,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写作热情被同伴互相点燃。课堂的教学效果必然显著。
案例三:《天空的颜色》选自实验学校某教师的教学手记
“天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我正在充满感情地读着范文,突然听到前排一个微小的声音“我知道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我一看,是前排的金玮在小声地自言自语,“金玮,你说为什么?”他站了起来,不好意思得挠了挠头,说“因为天空是一面镜子,映着蓝色的大海,所以天空是蓝色的。”“啊,多美啊。”我暗自赞美,“真是像诗一样的语言,大家想想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呢?”于是,更多诗一般的语言涌现出来,胖乎乎的张宇说,“天空如果是白色的,白云就看不见了,因此,天空是蓝色的。”穿裙子的徐之雅说:“是小朋友用画笔把天空涂成了蓝色。”爱幻想的詹泽立说:“因为星星喜欢蓝色的摇篮,所以天空是蓝色的……”孩子美丽的奇思异想令我惊奇,我羞愧地把自己的标准答案悄悄地藏了起来。
面对课堂的另一种声音,教师没有忽视,而是顺势利导,展开了另一番学生激起的讨论。这得益于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适时地改变自己的备课方案,关注到学生的原初体验。这实际上是一种开明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学生学习是自我构建的过程,答案式、直接性的教学过程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直奔“主题”让学生接受标准答案,大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先设计的精彩教案学生并不领情,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并不感兴趣,二他们的兴趣点又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的应变能力在此时就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时刻注意与学生的学习保持在同一频率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教学学生对写作教学的兴趣自然也会提升。
教学艺术的运用依赖于教师的“用心良苦”,每一节课的精心设计,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以及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只要教师的心中放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教学艺术的运用就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中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