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鸿翙(1787-1866),字振羽,平遥邢村(今喜村)人,幼时家境清寒,弃学就商。从商后,凭借出色的商业天分及勤于钻研、吃苦耐劳,毛鸿翙快速成长为票号业务能手。
道光六年(1826),毛鸿翙受苦苦寻觅票号人才的侯培余礼聘,出任蔚泰厚绸缎庄总经理。其时,东家侯氏破格以待,给毛鸿翙在蔚泰厚顶股十厘的同时,又在新泰厚同时顶股十厘,等于让毛鸿翙一个大掌柜顶了双份身股,并给予其充分的权力以大施拳脚。就职后,毛鸿翙将蔚泰厚绸缎庄改为蔚泰厚票号,并将蔚丰厚、蔚盛长,新泰厚,天成亨几个商店亦都改营票号,形成平遥票号中规模最大的蔚字五联号。蔚字号的分号遍布全国各重要商埠和城镇,且占据重要地位,特别在上海、北京、天津、苏州、广州、厦门等地享有盛名,与日升昌并驾齐驱。
在蔚字号蓬勃发展的同时,毛鸿翙亦因在蔚泰厚、新泰厚票号中各顶有身股1股及入有银股若干而暴富,并能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产业。毛鸿翙在蔚字票号任总经理的二十多年中,先以所赚薪金,投资于购买经营土地上,在安泽一带购置土地五百多顷,在中条山购置林山六七处。土地、林山全部出租,每年仅地租就收入四千余石粮食。为经营土地,毛鸿翙专门设立“义泰昌粮行”,总店设在安泽城内,府城等地设分店;同时,毛鸿翙在平遥城内设有晋泰昌布庄和日生烟店。为搞好烟店,又在晋南曲沃县设有日生烟厂,专门制造旱烟。经长期苦心经营,毛鸿翙终于在同治四年(1865),积累了足够资本,出资创办票号蔚长厚,由其孙毛履泰经营。此时,毛家已占两票号的银股近四分之一,实际上与侯氏在共同控股。
毛家的资产究竟有多少,尚无详细资料可查。但在光绪初年山西赈灾捐银中,毛鸿翙的孙子毛履泰捐银达8400两,钱1300千文,排名只在日升昌票号东家李氏之后,其富有可见一斑。
从毛鸿翙顶生意(顶身股)发家、到其孙毛履泰当家时,毛家在晋商的巨富望族中,已经屈指可数。毛鸿翙的发家,自然是因为本人能力和智慧过人,但更得益于晋商商号中普遍实行的顶身股制度。
顶身股——打工者到老板的阶梯
晋商企业管理机制中最有特色、也最具创造性的就是晋商普遍推行的人力股制度,也称“身股”、“人身股”或“顶生意”。顶身股制确切的出现年代已不可考,但在明末清初已经广为流行,从现有的史料看,晋商的人力股制度至少曾经历了300多年,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
“人力股系晋商特别习惯,俗称顶身股,资本家出钱,劳动者出力,均有股份,一经获利,平均分配,是以经理伙友,莫不殚心竭力,视营业兴衰为切己之厉害。”[陆国香,山西票号之今昔[J],民族杂志,1936(3)]在人力股制度中,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即经营者可以凭“人力资本”入股,与资本所有者共享经营利润。人身股,类似今天的干股、技术股、职工股等,只是这些人不需拿真金白银去买股,企业根据劳动者的品质、能力和绩效来决定劳动者所获得的股份。
通常来说,企业(商号)的主要职工(并非全部职工)可以顶零点几厘到几厘,以至一股的股份,股份的多少由财东根据职工任职时间、能力、贡献大小来决定,一般是大掌柜(总经理)顶一股或九厘,二掌柜(副总经理)顶八厘、七厘,会计主任顶五厘、四厘,一般职员可顶三四厘或一二厘。每逢账期(3-4年),可增加1-2厘,增至一股为限。学徒工不可以顶股。在一个财期(3-4年)结束时,“人身股”与财东的资本股一起参加分红。以日升昌票号为例:将实缴资本分为30股,将经理及其伙友的顶身股分为40股,分红时即按70股平均分配。企业的经营利润要按股份平分,身股与银股并重,但企业的经营亏损却完全由财东承担,顶身股者不承亏赔责任。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顶身股的员工越来越多,同时每个员工所顶的股份也越来越多,身股的比例有时候甚至超过银股,身股获得的分红也超过银股的分红。例如,大德通票号1888年有银股20股,身股9.7股,每股分850两白银,东家1.7万两,打工者7700两。至1908年,银股仍为20股,身股却增加到了23.95股,每股分红1.7万两白银,东家分得的34万两比顶身股者的40.288万两少了很多。
顶身股制度的结果是双赢,对东家来说,虽然其红利的一半以上分给了员工,但实际所分红利是20年前的20倍。而具体到每—位顶身股者,那也是一笔不少的银子。比如大德通的一位有名望的经理高钰,在1888年时,他只顶三厘身股,只分得255两白银。到1908年时,他所顶的身股已达1股,那么分红就是1.7万两白银。有了这么多的银子,他虽仍是个打工者,却由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一跃进入富人行列。
更重要的是,一半或更多的商业红利被顶身股的打工者分吃,意味着不少的打工者能够与资本家一起共同分享赚来的财富。此种情况下,作为顶有身股的打工者,自然是不愿轻易辞职“跳槽”的,因为按规定,顶身股者一旦自己请辞出号或渎职被逐,那身股也就自然没有了,每个帐期相当于工资数倍、数十倍的红利自然也就不能继续了。十年学徒,四年一个帐期,那来之不易的身股若轻易失去,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得重新从头开始,即使能进入新的商号,是否顶身股,顶多少,都要重新评估,并不因为曾经顶多少身股而理所当然享有同样待遇,更不会在原顶身股上轻易增加。何况,新商号对“跳槽”者并不真心相信,对以往的背叛和渎职,往往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轻易“跳槽”对打工者而言,无疑是种自残行为,不只自己银子大受损失,个人形象和信誉也大打折扣,其付出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
一举数得的“花红”制
晋商更为高明的管理谋略还表现为花红制度的设定,真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金融业务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山西的票号商们在帐期分红时不是只顾分红,不管未来风险的。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一般要从红利中预提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弥补未来意外损失的风险基金。此笔款项是总号在每次帐期决算后,依据纯利润的多少按预定比例、对应各分号掌柜计提的一定金额的损失赔偿准备基金,此项基金称为“花红”或者“护本”。此款专项存储于企业,并支付一定的利息,一旦出现事故,便以此作为补偿。这样分号掌柜就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可用以填补损失赔偿之需,以免票号受损。如果及至分号掌柜任期届满退休时未出现意外事故,则连本带利一并付给分号掌柜。
随着分号掌柜工作年限的增长,在企业中积存的“花红”会越来越多,离任时可以本息一起拿走,这相当于一笔数目十分可观的退休补助金。同时,花红越多,离职或跳槽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促使他长期稳定地为企业出力,起到了一般激励方式所没有的作用。这的确是山西票号极具特色的一举多得之策,仅此一项制度就同时达到了抵御风险、有效激励和留住人才三项功效,可谓事半功倍。
此外,顶有身股的职工不仅在职可以享受分红,退休后身股可以照旧分红,死亡之后仍可以享受一个或二个会计年度的分红,叫“故股”。
如此优厚的待遇和精密的设计,极大的保证了打工者的利益,尤其是打工者中骨干的利益。优秀的打工者们虽不能与东家的巨富相比,但也彻底告别了贫困。如果他们用这些银子继续入股,参与经营,那银子生银子,,实现暴富的梦完全有可能。所以,晋中还有句流行语,“家中有个票号郎,强过七品空堂皇。”
有句话说得好,高工资才是低成本。晋商的身股制看似充满了温情,却成就了最强悍的商业竞争力,实则是把锋利无比的利剑。通过这把利剑,晋商的财东们用温情的手腕笼络住了打工者中的骨干,使得他们大多数愿意与商号共命运,也就等于稳定了整个打工者队伍,从而保证了商号的稳定和发展。至于个别的“跳槽”者,也不会给商号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而那些尚未顶身股者,当然不会只满足那些并不算优厚的“辛金”(是年辛制,按年发放。辛金,是辛苦钱的意思),他们除了拼命做业务,加“辛金”,挣身股外,还会做什么呢?
责编 罗 东
道光六年(1826),毛鸿翙受苦苦寻觅票号人才的侯培余礼聘,出任蔚泰厚绸缎庄总经理。其时,东家侯氏破格以待,给毛鸿翙在蔚泰厚顶股十厘的同时,又在新泰厚同时顶股十厘,等于让毛鸿翙一个大掌柜顶了双份身股,并给予其充分的权力以大施拳脚。就职后,毛鸿翙将蔚泰厚绸缎庄改为蔚泰厚票号,并将蔚丰厚、蔚盛长,新泰厚,天成亨几个商店亦都改营票号,形成平遥票号中规模最大的蔚字五联号。蔚字号的分号遍布全国各重要商埠和城镇,且占据重要地位,特别在上海、北京、天津、苏州、广州、厦门等地享有盛名,与日升昌并驾齐驱。
在蔚字号蓬勃发展的同时,毛鸿翙亦因在蔚泰厚、新泰厚票号中各顶有身股1股及入有银股若干而暴富,并能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产业。毛鸿翙在蔚字票号任总经理的二十多年中,先以所赚薪金,投资于购买经营土地上,在安泽一带购置土地五百多顷,在中条山购置林山六七处。土地、林山全部出租,每年仅地租就收入四千余石粮食。为经营土地,毛鸿翙专门设立“义泰昌粮行”,总店设在安泽城内,府城等地设分店;同时,毛鸿翙在平遥城内设有晋泰昌布庄和日生烟店。为搞好烟店,又在晋南曲沃县设有日生烟厂,专门制造旱烟。经长期苦心经营,毛鸿翙终于在同治四年(1865),积累了足够资本,出资创办票号蔚长厚,由其孙毛履泰经营。此时,毛家已占两票号的银股近四分之一,实际上与侯氏在共同控股。
毛家的资产究竟有多少,尚无详细资料可查。但在光绪初年山西赈灾捐银中,毛鸿翙的孙子毛履泰捐银达8400两,钱1300千文,排名只在日升昌票号东家李氏之后,其富有可见一斑。
从毛鸿翙顶生意(顶身股)发家、到其孙毛履泰当家时,毛家在晋商的巨富望族中,已经屈指可数。毛鸿翙的发家,自然是因为本人能力和智慧过人,但更得益于晋商商号中普遍实行的顶身股制度。
顶身股——打工者到老板的阶梯
晋商企业管理机制中最有特色、也最具创造性的就是晋商普遍推行的人力股制度,也称“身股”、“人身股”或“顶生意”。顶身股制确切的出现年代已不可考,但在明末清初已经广为流行,从现有的史料看,晋商的人力股制度至少曾经历了300多年,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
“人力股系晋商特别习惯,俗称顶身股,资本家出钱,劳动者出力,均有股份,一经获利,平均分配,是以经理伙友,莫不殚心竭力,视营业兴衰为切己之厉害。”[陆国香,山西票号之今昔[J],民族杂志,1936(3)]在人力股制度中,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即经营者可以凭“人力资本”入股,与资本所有者共享经营利润。人身股,类似今天的干股、技术股、职工股等,只是这些人不需拿真金白银去买股,企业根据劳动者的品质、能力和绩效来决定劳动者所获得的股份。
通常来说,企业(商号)的主要职工(并非全部职工)可以顶零点几厘到几厘,以至一股的股份,股份的多少由财东根据职工任职时间、能力、贡献大小来决定,一般是大掌柜(总经理)顶一股或九厘,二掌柜(副总经理)顶八厘、七厘,会计主任顶五厘、四厘,一般职员可顶三四厘或一二厘。每逢账期(3-4年),可增加1-2厘,增至一股为限。学徒工不可以顶股。在一个财期(3-4年)结束时,“人身股”与财东的资本股一起参加分红。以日升昌票号为例:将实缴资本分为30股,将经理及其伙友的顶身股分为40股,分红时即按70股平均分配。企业的经营利润要按股份平分,身股与银股并重,但企业的经营亏损却完全由财东承担,顶身股者不承亏赔责任。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顶身股的员工越来越多,同时每个员工所顶的股份也越来越多,身股的比例有时候甚至超过银股,身股获得的分红也超过银股的分红。例如,大德通票号1888年有银股20股,身股9.7股,每股分850两白银,东家1.7万两,打工者7700两。至1908年,银股仍为20股,身股却增加到了23.95股,每股分红1.7万两白银,东家分得的34万两比顶身股者的40.288万两少了很多。
顶身股制度的结果是双赢,对东家来说,虽然其红利的一半以上分给了员工,但实际所分红利是20年前的20倍。而具体到每—位顶身股者,那也是一笔不少的银子。比如大德通的一位有名望的经理高钰,在1888年时,他只顶三厘身股,只分得255两白银。到1908年时,他所顶的身股已达1股,那么分红就是1.7万两白银。有了这么多的银子,他虽仍是个打工者,却由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一跃进入富人行列。
更重要的是,一半或更多的商业红利被顶身股的打工者分吃,意味着不少的打工者能够与资本家一起共同分享赚来的财富。此种情况下,作为顶有身股的打工者,自然是不愿轻易辞职“跳槽”的,因为按规定,顶身股者一旦自己请辞出号或渎职被逐,那身股也就自然没有了,每个帐期相当于工资数倍、数十倍的红利自然也就不能继续了。十年学徒,四年一个帐期,那来之不易的身股若轻易失去,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得重新从头开始,即使能进入新的商号,是否顶身股,顶多少,都要重新评估,并不因为曾经顶多少身股而理所当然享有同样待遇,更不会在原顶身股上轻易增加。何况,新商号对“跳槽”者并不真心相信,对以往的背叛和渎职,往往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轻易“跳槽”对打工者而言,无疑是种自残行为,不只自己银子大受损失,个人形象和信誉也大打折扣,其付出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
一举数得的“花红”制
晋商更为高明的管理谋略还表现为花红制度的设定,真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金融业务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山西的票号商们在帐期分红时不是只顾分红,不管未来风险的。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一般要从红利中预提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弥补未来意外损失的风险基金。此笔款项是总号在每次帐期决算后,依据纯利润的多少按预定比例、对应各分号掌柜计提的一定金额的损失赔偿准备基金,此项基金称为“花红”或者“护本”。此款专项存储于企业,并支付一定的利息,一旦出现事故,便以此作为补偿。这样分号掌柜就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可用以填补损失赔偿之需,以免票号受损。如果及至分号掌柜任期届满退休时未出现意外事故,则连本带利一并付给分号掌柜。
随着分号掌柜工作年限的增长,在企业中积存的“花红”会越来越多,离任时可以本息一起拿走,这相当于一笔数目十分可观的退休补助金。同时,花红越多,离职或跳槽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促使他长期稳定地为企业出力,起到了一般激励方式所没有的作用。这的确是山西票号极具特色的一举多得之策,仅此一项制度就同时达到了抵御风险、有效激励和留住人才三项功效,可谓事半功倍。
此外,顶有身股的职工不仅在职可以享受分红,退休后身股可以照旧分红,死亡之后仍可以享受一个或二个会计年度的分红,叫“故股”。
如此优厚的待遇和精密的设计,极大的保证了打工者的利益,尤其是打工者中骨干的利益。优秀的打工者们虽不能与东家的巨富相比,但也彻底告别了贫困。如果他们用这些银子继续入股,参与经营,那银子生银子,,实现暴富的梦完全有可能。所以,晋中还有句流行语,“家中有个票号郎,强过七品空堂皇。”
有句话说得好,高工资才是低成本。晋商的身股制看似充满了温情,却成就了最强悍的商业竞争力,实则是把锋利无比的利剑。通过这把利剑,晋商的财东们用温情的手腕笼络住了打工者中的骨干,使得他们大多数愿意与商号共命运,也就等于稳定了整个打工者队伍,从而保证了商号的稳定和发展。至于个别的“跳槽”者,也不会给商号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而那些尚未顶身股者,当然不会只满足那些并不算优厚的“辛金”(是年辛制,按年发放。辛金,是辛苦钱的意思),他们除了拼命做业务,加“辛金”,挣身股外,还会做什么呢?
责编 罗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