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读书》二○○七年十一期周博先生《一个未曾实现的梦想》有如下内容:“稍后,民国大实业家张謇在由沈寿口述、他所执笔的《雪宦绣谱》(一九一八)叙文中亦云……”(124页)这里的《雪宦绣谱》当做《雪绣谱》。 沈寿,原名云芝,字雪君,号“天香阁主人”。一八七四年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九二一年病逝于南通,是清末民初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一九○四年,慈禧七十大寿,她绣《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进贡,获慈禧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二○○七年十一期周博先生《一个未曾实现的梦想》有如下内容:“稍后,民国大实业家张謇在由沈寿口述、他所执笔的《雪宦绣谱》(一九一八)叙文中亦云……”(124页)这里的《雪宦绣谱》当做《雪绣谱》。
沈寿,原名云芝,字雪君,号“天香阁主人”。一八七四年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九二一年病逝于南通,是清末民初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一九○四年,慈禧七十大寿,她绣《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进贡,获慈禧亲赐“寿”字,遂更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一九一四年应张謇之邀,赴南通任女工传习所长,人称“绣圣”。后身患重病,为了不使沈寿的刺绣艺术失传,在征得她同意的前提下,由她口授自己一生刺绣工艺经验,张謇笔录整理,历经数月,完成《雪绣谱》一书。“雪”是沈寿晚年的号。此书初有一九一九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和一九二七年武进陶氏涉园石印喜咏轩丛书本。一九八四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曾印有《〈雪绣谱〉译白》,近有王逸君先生《雪绣谱图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于二○○四年出版。
附带说一下,“”和“宦”这两个字并无关系。《尔雅·释宫》:“东北隅谓之。”的本义为“屋子东北角”,音读如颐;宦本来表示到别人家里当臣仆,宀示房子、别人的家,下面就是臣仆。但是二者形近易混,如明代的文学家赵光就常被写成“赵宦光”。
其他文献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此语出自托名卫夫人的《笔阵图》。这篇文章被晚唐张彦远辑入《法书要录》而流传下来。虽然很难厘清这句话的源头,但可以肯定,唐朝已经有了这样的看法。 评鉴与书写,自不相同,视为两途自有道理。但是,具体到个人,兼具两种能力者,历史上不乏其人。 梁朝陶弘景,曾为梁武帝鉴定御府所藏王羲之书迹,指出不少伪迹,读读他写给梁武帝的信函就可知道。陶弘景不但熟悉右军书法,也是“善写”的书
“联邦制是我国的专利。制宪者将‘主权’的单一原子一分为二,我国公民由此具备了州与联邦的双重权能,两者均免受对方的侵扰。这是制宪者的天才创造。我国宪法创立了一种在形式和设计上史无前例的政治体制。它建立了两套政府机构,两者都同创造、维持它们并受它们统治的人民各自发生直接的关联,各自相互知悉并保持默契,各自产生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U.S. Term Limits, Inc. v. Thornton
戴望舒在一九二九年写过《雨巷》,写的是江南春晓的情景:“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到了一九四五年,在香港,受尽战争磨难的他写了《口号》:“盟军的轰炸机来了,也许我们会粉身碎骨,但总比死在敌人的手上好。” 由一九二九到一九四五年,诗人心情变化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经历的艰难岁月!诗人心情背后也隐隐呈现着世界历史难以抗拒、超出个人把握的力量。对照这两首诗,我们再来
在《读书》二○一○年第一期刊发的小文《古希腊人名与汉译》中,笔者谈到古代希腊人的命名传统以及相关的汉译问题,也顺便谈到,“比起人名来,神名的寓意更加繁复,误译也更多”。神名的“繁复”,关乎神的本名与别号,关乎神的起源及其崇拜等诸多议项。“误译”,或因不谙神名的命名传统,或仅循现代西文表述名姓的一般惯例抑或约定俗成,致使汉译时在神的本名与别号或别号与本名间徒置间隔符号,如“Phoebos Apoll
关于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进行的城市改造,一个具有意识形态效果的轶闻是,彭真曾向反对拆除北京城墙的梁思成转述毛泽东的愿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将看到成片的烟囱。在许多“文化人”和媒体的津津乐道中,城市古建筑的大规模破坏,已成为描述毛泽东时代的“原罪”神话之一,当年将工厂和工业人口布局在历史悠久的古城里,也因此全然像是一个荒诞的错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意识形态想象直接助推了中国各地以去工业化
《不朽的艺术》是一部讲述中西艺术史的学术普及作品。与常见的艺术史写作相比,其特点在于中西艺术经典并列,古希腊的雕塑与中国的青铜鼎、文艺复兴的油画与宋元的山水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不朽的艺术》回应着时代的呼唤。当今社会存在着一种对于“艺术”的肤浅理解,就是紧跟潮流和标榜“创意”,借概念炒作变现商业价值。在这种氛围中,“不朽”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向往的目标。人们也往往对“经典”敬而远之:都承认“经
王齐寄来叶秀山先生的遗著《哲学的希望》,重读叶先生的书,感触良多。叶先生是我的前辈学者。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入哲学所,八十年代初去美国访学,两年后回来写了《前苏格拉底研究》,然后写了 《思、史、诗》等著作,文章不断。八十年代末我每天在哲学所办公室里看书,常去他的那个写作间,与他聊得比较多。叶先生很健谈,诲人不倦,让我受益。那时他的生活很有规律,上午在写作间看书,午饭自带,饭后午睡,下午去逛王府井购
一九三三年,罗素曾经的师友,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过程哲学”(process philosophy)的创始人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出版了其晚年的又一力作《观念的冒险》(Adventures of Ideas)。该书第一章的导言便开宗明义,将其标题延伸解读为“《人类历史》的同义语”,认为“观念”所经历的种种“冒险”关涉“多样的人类精神经验(me
一、从南雄到南安 《牡丹亭》出世不久,即有人说它“乃案头之书,非筵上之曲”,大意是说汤显祖重在以文字传情达意,有时照顾不到演唱的方便。此中曲直,早为论者抉发殆尽;不过作为“案头之书”的《牡丹亭》,有些余蕴确也不能尽为舞台搬演,故事所发生的地理空间即是其中之一。 汤显祖所作戏剧,皆本于已有的传奇故事,《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莫不如此。“臨川四梦”之中,只有《牡丹亭》的本事长期不为人知,不过
一 二○一○年以来,国内外学界有关 “中國 ”的讨论非常热烈,其中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者,即有许倬云、葛兆光、王赓武、许宏、刘晓原、李零、姚大力等人;而在相关的学术研讨方面,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所召集的“Unpacking China”(解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则是以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名字体现出美国汉学界近年来对 “何为中国 ”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在既有的讨论中,很多研究者都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