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中培养能力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验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善于从日常实验中一点一滴慢慢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使自己的能力逐步提高。
  关键词:验证性 探究性 探索法
  
  化学试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试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的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运用化学试验通过一系列有效手段和方法,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用“探索法”组织教材和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而且大多数是让学生重复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1.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2.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道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3.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的相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与验证性实验相反,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实验前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的操作,仔细敏捷的观察,忠诚老实的记录。谁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2.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必经的过程,为进一步得到正确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关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分五组进行实验,各备等量澄清的石灰水,五个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均有我能先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之势,五个小组因学生性格和肺活量等不同原因,一段时间后其中三个小组的同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且很明显。有一个小组的澄清石灰水已经由澄清变浑浊又变澄清,另一个小组的同学也看到了由澄清变浑浊的全过程,且浑浊物后来又变少还未澄清,实验完毕总结现象时,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中,书上给出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原理也明明白白地在书上写着,我们的实验该怎样书写结论呢?根据此现象我首先引导同学们说出他们的共同点“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共同的。原理为:Ca(OH)2+CO2=CaCO3↓+H2O。澄清变浑浊又变澄清的一组是该组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的学生人数多一人(其余均为一人),所以二氧化碳量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如下反应(继续第一个反应)2CaCO2+H2O+CO2=2Ca(HCO3),因Ca(HCO3)是溶于水的,所以浑浊物又逐渐消失使得水变澄清了。通过做这个实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他们遇事思考的能力。
  又例如在讲碱盐的性质时,我们在学习到酸与盐的反应时,曾做这么一个实验:将碳酸钠溶液滴入到盐酸中,现象是有气泡冒出,写出化学方程2HCl+Na2CO3=2NaCl+H2O+CO2↑,此时要提的一句是“酸和碳酸盐遇到一起会产生气泡”,并且滴入的次序为将碳酸钠滴入盐酸中。如果我反滴呢?即把稀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这仅是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操作顺序,因为有了学习前面知识的思考方法,同学们不再“沸腾”,都瞪大眼睛仔细看着: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时,怎么不一样?开始没有气泡,后面才有气泡冒出来?同学们又来兴趣了,这怎么回事?此时让同学们回想学过的知识,除掉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时,选择的最佳试剂是碳酸钠溶液还是碳酸氢钠溶液?理由是什么?是因为Na2CO3+H2O+CO2=2NaHCO3,碳酸氢钠溶液也能吸收二氧化碳,将盐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碳酸钠偏多就发生这种现象。
  由此提醒同学们在我们实验中,虽然是相同的试剂,但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也不同,事实原理也不同,同时反应物的量不同现象也不同,原理也不同。
  运用化学实验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反映科学技术成果的科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新科学技术、新的发现、新的成果,那时他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弄懂、掌握、应用它们,因为只有认真开发学生智力,才能使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他文献
高中政治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认为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它虽表面看似枯燥单调,内涵却极其丰富,因此对政治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每位政治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一、结合生活实际,巧妙设计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形式集于一体,并赋予教与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而且应用计算机网络还能跨越时空来共享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很方便地获取各种物理学知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用它来辅助物理学教学,能使教者、学者轻松愉快,全面提高物理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物理学科上,若能
期刊
摘要: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应该着眼于言语形式。任何一部言语作品都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学习言语形式才能真正内化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文就言语形式的涵义、言语形式教学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 言语形式    一、什么是言语形式    去年下半年,我有幸成为浙江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老师的课,并
期刊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理念,逐步培养学生改变以往的先接受后记忆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及过程,提出问题,进行合理预测学习设计实验,并用实验验证和对知识进行积极拓展的过程。  关键词:探究 拓展 创设情景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质疑,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
期刊
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这两种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课堂上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培养 问题意识 思考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不愤不悱,不悱不发”,古人早就认识到问题对学生的
期刊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身体和心理等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环境是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由物质环境形成硬环境,由社会环境形成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教学媒体、教学设施等;软环境包括教学气氛、人际环境等。优化教学环境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教学环境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优化
期刊
Abstract:Contex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context,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and the impact of conte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如果能对习作产生兴趣,视习作为乐事,乐意写,自觉自愿写,那么对学生来说,作文绝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乐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初中物理教学中,评价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况,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学生物理学习过程,敦促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在物理某一阶段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从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物理教学评价体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一、物理教学中迫切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传统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