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央视的一档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古诗、背古诗的热潮。所有热爱这档节目的人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全都在节目中重温我们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在观看与参与的过程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堪称是一场全民共享的中国古典诗词盛宴!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身上也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古典诗词之美的重大责任。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从我任教伊始,二十多年来,古诗词的教学始终都被我视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与疏忽,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倾注了更多的激情与心血。因为热爱,因为投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上,有一点小小心得,希望在此与大家分享。
当广大的诗词爱好者在惊羡于各个选手的博闻强识、储备丰厚之余,也忍不住跃跃欲试,想考验一下自己的记忆力。但是真要几十、几百首地背下来,并且能准确翻译理解并灵活运用,似乎又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死记硬背。以为只要反复背,就能尽量多地掌握古诗词。但是背了一段时间,往往又事与愿违,最终只能无功而返。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功夫用足,准确而熟练地理解背诵古诗词,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对于处于记忆最佳时段的中学生。打开诗词宝库大门的神秘钥匙其实就三把循序渐进、聚沙成塔、倾情演绎。
循序渐进,就是指熟读成诵。学习古诗词,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急着去背。常常看见初学的学生,两眼望天,嘴里念念有词,试图把每一个字硬生生地塞进脑子里。这种背法,即使记下来,也只能是短期记忆,达不到真正学会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先从最基础的朗读开始,读准,读顺,再读熟。从每个字的字音,到每一句的节奏、重音、韵律。从每句诗的意思,到整首诗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诗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所有这些对诗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感知,全都是在一遍一遍的反复诵读中实现的。这种读,是语言的体验,是情感的融汇,是知识的丰富。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首古诗中,你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像古时候的人一样,踱着缓步,踏着诗歌的节奏,摇晃着脑袋,吟哦有声,是何等的陶醉和享受!重要的是要把心放稳,把步放缓,把声放大,一步一步地走进古诗词中去,让自己的身心与每首诗融为一体,尽情体味每一首诗歌的情感和意向.最终达到每一个诗句每一个汉字都能自然而然地从口中喷涌而出的效果。
也有人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又会为找不到这样反复吟诵的时间而苦恼。这就要用到第二把神奇的钥匙聚沙成塔,就是指利用好一切零散的时间。在我授课的班级里,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学生从升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只要听到课前预备铃声响起,就要迅速就位,开始集体诵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堂课的课前这两三分钟,看起来很不起眼。可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今天初读,也许你还磕磕绊绊,明天再读,就会顺畅一些,后天再读,诗句就变得亲切熟悉了。像这样的零散时间,除了每堂语文课的课前,还有上下学的路上,临睡前等等。现在书店里总是能看到那种缩微版的古诗背默小册子,就是为了便于学生们在零碎时间背诵古诗词时携带而设计的。只有在这样对各种零散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下,越来越多的诗歌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深入脑海,成为永生不忘的记忆。
倾情演绎,更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古诗词的学习,不外乎包括常识知识、诗歌朗诵、诗句翻译、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内容。这些知识学生借助学习工具查找资料,大多数能够自学完成。所以不妨给他们一个做“小老师”“小画家”“小演员”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到课堂上去讲,去画,去演。讲,就是把平时老师讲的知识,换成学生自己讲出来。讲的过程,既是在向他人传授,也是对讲课者自身记忆的一个深化和巩固。画,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诗词中描绘的景色、人物画出来。画的过程,既是对诗歌的解读和再创作,更是一种美的双重体验。而演,无疑是学生们参与热情最高的一种形式。不论是叙事诗、抒情诗,还是说理诗,每一首诗都包含着一个甚至几个故事,关于作者的、写作背景的、诗歌内容中的,不一而足。总之,可挖掘利用的素材比比皆是。学生们可以尝试自编自导自演,把相关的知识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融入其中,当“演员们”用稚嫩而充满真情的表演,完成了自己对诗歌的再创作时,“观众们”也在轻松愉快欣赏同时,自然加深了对每一首诗歌的理解。虽然他们能力有限,道具简单,但是这样的一次次嘗试,一次次体验,不仅让所有讲过画过演过的古诗词都深入内心,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说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以其精彩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悠远的意境,体现着中华民族永恒的情感,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们手握三把记忆古诗词的金钥匙,能顺畅自如地掌握越来越多的古诗词时,相信无论对于中学生,还是每一个古典诗词的爱好者,都是一件美事乐事。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身上也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古典诗词之美的重大责任。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从我任教伊始,二十多年来,古诗词的教学始终都被我视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与疏忽,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倾注了更多的激情与心血。因为热爱,因为投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上,有一点小小心得,希望在此与大家分享。
当广大的诗词爱好者在惊羡于各个选手的博闻强识、储备丰厚之余,也忍不住跃跃欲试,想考验一下自己的记忆力。但是真要几十、几百首地背下来,并且能准确翻译理解并灵活运用,似乎又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很多人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死记硬背。以为只要反复背,就能尽量多地掌握古诗词。但是背了一段时间,往往又事与愿违,最终只能无功而返。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功夫用足,准确而熟练地理解背诵古诗词,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对于处于记忆最佳时段的中学生。打开诗词宝库大门的神秘钥匙其实就三把循序渐进、聚沙成塔、倾情演绎。
循序渐进,就是指熟读成诵。学习古诗词,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急着去背。常常看见初学的学生,两眼望天,嘴里念念有词,试图把每一个字硬生生地塞进脑子里。这种背法,即使记下来,也只能是短期记忆,达不到真正学会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先从最基础的朗读开始,读准,读顺,再读熟。从每个字的字音,到每一句的节奏、重音、韵律。从每句诗的意思,到整首诗表达的情感、意境.以及诗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所有这些对诗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感知,全都是在一遍一遍的反复诵读中实现的。这种读,是语言的体验,是情感的融汇,是知识的丰富。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首古诗中,你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像古时候的人一样,踱着缓步,踏着诗歌的节奏,摇晃着脑袋,吟哦有声,是何等的陶醉和享受!重要的是要把心放稳,把步放缓,把声放大,一步一步地走进古诗词中去,让自己的身心与每首诗融为一体,尽情体味每一首诗歌的情感和意向.最终达到每一个诗句每一个汉字都能自然而然地从口中喷涌而出的效果。
也有人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又会为找不到这样反复吟诵的时间而苦恼。这就要用到第二把神奇的钥匙聚沙成塔,就是指利用好一切零散的时间。在我授课的班级里,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学生从升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只要听到课前预备铃声响起,就要迅速就位,开始集体诵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堂课的课前这两三分钟,看起来很不起眼。可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今天初读,也许你还磕磕绊绊,明天再读,就会顺畅一些,后天再读,诗句就变得亲切熟悉了。像这样的零散时间,除了每堂语文课的课前,还有上下学的路上,临睡前等等。现在书店里总是能看到那种缩微版的古诗背默小册子,就是为了便于学生们在零碎时间背诵古诗词时携带而设计的。只有在这样对各种零散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下,越来越多的诗歌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深入脑海,成为永生不忘的记忆。
倾情演绎,更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古诗词的学习,不外乎包括常识知识、诗歌朗诵、诗句翻译、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内容。这些知识学生借助学习工具查找资料,大多数能够自学完成。所以不妨给他们一个做“小老师”“小画家”“小演员”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到课堂上去讲,去画,去演。讲,就是把平时老师讲的知识,换成学生自己讲出来。讲的过程,既是在向他人传授,也是对讲课者自身记忆的一个深化和巩固。画,就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诗词中描绘的景色、人物画出来。画的过程,既是对诗歌的解读和再创作,更是一种美的双重体验。而演,无疑是学生们参与热情最高的一种形式。不论是叙事诗、抒情诗,还是说理诗,每一首诗都包含着一个甚至几个故事,关于作者的、写作背景的、诗歌内容中的,不一而足。总之,可挖掘利用的素材比比皆是。学生们可以尝试自编自导自演,把相关的知识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融入其中,当“演员们”用稚嫩而充满真情的表演,完成了自己对诗歌的再创作时,“观众们”也在轻松愉快欣赏同时,自然加深了对每一首诗歌的理解。虽然他们能力有限,道具简单,但是这样的一次次嘗试,一次次体验,不仅让所有讲过画过演过的古诗词都深入内心,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说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以其精彩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悠远的意境,体现着中华民族永恒的情感,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们手握三把记忆古诗词的金钥匙,能顺畅自如地掌握越来越多的古诗词时,相信无论对于中学生,还是每一个古典诗词的爱好者,都是一件美事乐事。